总部吧 关注:38,977贴子:3,283,115

回复:愿华夏五千年正统文化复兴,百花齐放,仁者愛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回他来,狠狠地责备一番:“我原以为你能力很强,才放心将东阿交给你治理,没想到你搞得一塌糊涂。我非重重处罚你不可!”
晏子说:“请再给我三年时间,我会彻底改变方式来治理,到时候如果还不行,我愿意被处死。”
齐景公答应了晏子的请求。
结果才经过一年时间,年末政绩考核时,景公一听晏子回京城来述职,就马上亲自去迎接:“了不起,了不起,你果然没骗我,这一年的政绩真是好极了。”
晏子说:“以前,我治理东阿时,禁绝一切官员的贿赂,天然的鱼盐之利,都开放给贫民。东阿的百姓,没有一个挨饿受冻。却得罪了贪官亏吏,被您责罪。这一年来,我换个方式,任凭官员贪污贿赂,一概不管。鱼盐之利,完全由权贵之家垄断,并且增加税收,来伺候你身旁的亲信大臣。但是,东阿现在有一半的人民,正在挨饿受冻,反而我却得到嘉许。这么荒谬的结果,我实在无法再治理东阿了,请允许我退休,将职位交给比我能干、有办法的人吧!”
齐景公一听,明白过来了!赶快向晏子谢罪:“我知道自己错了,请勉为其难,再帮我治理东阿吧!往后,我绝不会再胡乱干涉您的治理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7楼2024-06-28 01:02
回复
    应与百姓一起共忧患!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旱灾。齐景公很担心,问群臣说:“天这么久不下雨,整个齐国都闹饥荒,我要卜官去占卜,说是高山大河的神灵作祟,我想减少税收,并去祭拜山神,这样可以救得旱灾吗?”
    群臣都不知如何回答,晏子说:“祭拜山神,是没什么用的,山神是以岩石为身体,以草木为毛发,天不下雨,毛发都烧焦了,身体也都烫热了,您以为山神忍受得了不下雨啊!”
    景公又问:“那祭拜一下河神,有没有用?”
    晏子说:“当然也没什么用,河神以河水为国,以鱼虾为民,天不下雨,河水枯竭,他的国家也困难很大、他的人民也在受苦。河神想下雨都来不及了,哪里还会作祟、让苍天不下雨?”
    齐景公没办法了,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晏子说:“您若能离开舒服的宫室,暂住到野外,和齐国的人民与山神、河神,一起共忧患,看看是不是天会下起雨来?”
    于是,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出居到野外。第三天,果然下起滂沱大雨来。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8楼2024-06-28 01:05
    回复
      2025-08-12 14:18: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赵整唱歌谏酒色
      秦王苻坚(338-385年。十六国前秦国国君,357-385年在位),消灭了前燕国,占据中国的北方,和东晋分庭抗礼,国势强大。从此以后,苻坚便渐渐地骄傲奢侈起来了。
      他的坐船和兵器,装饰着精巧的金玉图案,宫殿和衣饰,更是华贵无比,金碧辉煌。还经常大开宴会,饮酒作乐。
      有一天,苻坚又和大臣们会饮,叫秘书监朱肜(读荣)作监酒官,要求各人都得尽醉。打闹的,呕吐的,全没体统,庄严的皇宫宴会厅,一时间,变成为众人纵酒嬉戏的场所。
      侍郎赵整,是位太监,作风正直,还有个“即兴赋诗”的本领。当时正在酒席上,看到眼前的这个样子,心里很不安,当即站起身来,对苻坚说:“陛下,有酒无歌,不免少点情趣,我愿献上一首歌,来助兴,好吗?”
      苻坚很高兴,同意了。赵整随口吟出一支《酒德之歌》:
      地裂酒泉,天垂酒池,
      杜康妙识,仪狄先知。
      纣丧殷邦,桀倾夏国,
      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歌词的大意是说:上天赐给我们美酒,是仪狄和杜康首先发现的。可是夏桀和商纣一类人,过分地纵酒放荡,竟落得国破身死,前人的败亡,就是后人的教训啊。
      秦王苻坚,听了赵整的歌,酒也醒了,心里一阵惭愧,便请赵整写成条幅,作为《酒戒》。从此以后,宴会上饮酒不超过三杯,变得文质彬彬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9楼2024-06-28 01:05
      回复
        仰六代之高风,观百王之遗迹
        【原文】
        朕以万机暇日,游心前史。仰六代之高风,观百王之遗迹,兴亡之运,可得言焉!每至轩昊之无为,唐虞之至治,未尝不留连赞咏,不能已已,及于夏殷末世,秦汉暴君,使人懔懔然兢惧,如履朽薄。然人君在上,皆欲永享其万乘之尊,以垂百王之后。而得失异趣,兴灭不常者,何也?盖短于自见,不闻逆耳之言,故至于灭亡,终身不悟,岂不惧哉?
        ——《唐太宗集•金镜》
        【今译】
        我在处理纷繁国家事务的闲暇之日,浏览思索着前代的历史事迹。我十分仰慕远古六代(指黄帝、唐尧、虞舜、夏、商、周)的高尚社会风俗,纵观历代帝王传流下来的事迹,关于国家兴亡的规律,我能够谈谈个人的看法了。每当想到黄帝轩辕氏任民自然的清静无为治理,唐尧虞舜的太平盛世,未尝不久久的思索着,赞叹着,实在是不能忘怀它们,到了夏朝、商朝末期,秦朝、汉朝的暴君,使人感到危殆戒惧,好象行走在朽木与薄冰上面。然而处在上位的人君,谁都想要永远享受天子的尊严,留传于百代帝王之后。然而得与失并不一致,兴盛与灭亡难以预料,为什么呢?大概是缺乏自知之明,不能听逆耳之言,所以至于灭亡,终身不能醒悟,这难道不令人恐惧吗?
        【附言】
        上述这段话,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著的《金镜》一文中讲的,反映了他努力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一个英明君主的思想。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0楼2024-06-28 01:20
        回复
          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
          夫王者高居深视,亏聪阻明,恐有过而不闻,惧有阙而奠补。所以设轺树木,思献替之谋;倾耳虚心,伫忠正之说。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议可观,不责其辨;其理可用,不责其文。至若折槛坏疏,标之以作戒,引裾却座,显之以自非。故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昏主则不然,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壅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才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矣!此拒谏之恶也。
          ——《唐太宗集•纳谏篇》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1楼2024-07-05 19:01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2楼2024-07-28 23:54
            回复
              开天计划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3楼2024-11-13 01:05
              回复
                春山伴路图
                唐寅
                欲往何处觅雅训?巍巍昆仑皆惊愤。
                风里鲲鹏欺大鸟,雨中雏燕竞轻俊。
                今朝我欲乘风去,大展雄才高万仞。
                横扫天下邪与恶,一泻君子千古恨。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4楼2024-11-24 00:54
                回复
                  2025-08-12 14:12: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只要按照良知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6楼2024-12-05 18:49
                  回复
                    传万世不朽 统千古清流。
                    华夏文明五千年,一朝一代轮转替换,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往往在每个朝代的初期,文化都是蓬勃向上的;到了每个朝代的末期,文化就变得堕落了,直接导致了衰败和灭亡。所以,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承继清流,延续华夏民族之命脉,传承五千年之智慧结晶,复兴华夏民族天人合一之精神。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7楼2024-12-05 19:01
                    回复
                      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
                      【原文】
                      夫谗佞之徒,国之蝥贼也。争荣华于旦夕,竟势力于市朝,以其谄谀之姿,恶忠良之在己上,怀其奸邪之志,怨富贵之不我先。朋党相持,无深而不入;比周相习,无高而不升。令色巧言,以亲于上;先意承旨,以悦于君。是以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方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毁德败心,莫逾于谗佞。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饰其容者,皆能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知访于哲人。拒善自患,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故明主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
                      ——《唐太宗集•去谗篇》
                      【今译】
                      奸佞之徒是危害国家的蝥贼,他们从早晨到晚上,都在争夺荣誉与名声,从市井到朝廷,都在争夺权势与利益,用他们那诌媚逢迎的姿态,厌恶忠诚贤良的臣子,处在他们的上位,怀抱着奸诈邪恶的感情,埋怨自己没有首先取得富贵。结成朋党互相依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结党营私,习以为常,爬上朝廷的各个高位。用诌媚的姿态,动听的言辞,求得与主上亲近;察颜观色,迎合主上的旨意,来讨取君主的喜欢。因此,朝廷有上千的臣子,宋昭公被逐出宋国时,才省悟到是这些谗佞的人,误了他的大事。周宣王的弓并没有九石的力量,他一直到死,却不知道。……锻练品行,没有比忠言更好的东西了。毁伤道德,没有比花言巧语、诽谤中伤更厉害的了。人们的容貌,都近在自己的眼底下面,尚且不能自己看到,何况是与非这种无形的东西,怎么能自己看清楚呢!为什么呢?修饰容貌,都知道用镜子照看,修炼道德,却不知道向哲人请教。拒绝善良,自己使自己变得愚蠢,这是多么的迷惑啊?这实在是由于逆耳的话,难以接受;顺心的话,容易听从。难以接受,是由于良药苦口;容易听从,是由于毒药吃到口里很甜。所以英明的君主接纳忠谏,就好象病人吃了苦药,疾病马上消除;昏暗的君主听从谄谀的话,小命由于吃了甜的毒药,而丧失。
                      【附言】
                      《去谗篇》中的这段话,指出谗佞之徒对国家的危害,从而告诫后代帝王,应该远离谗佞,不要听信谗言。反映了唐太宗决心要做明君的态度。去谗篇》中的这段话,指出谗佞之徒对国家的危害,从而告诫后代帝王,应该远离谗佞,不要听信谗言。反映了唐太宗决心要做明君的态度。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3楼2025-01-12 02: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