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宅京记】
清顾炎武撰。二十卷。记载伏羲以后迄于元代的建都所在和有关事迹。首列总论二卷,继分叙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中、晋阳、太原、大名、开封、宋州、临安、临淄、幽州、辽阳、大定、会宁、开平各地建都的情形。对于建置沿革、城郭、宫殿、郊庙等皆有记载。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书名。二十卷。清李兆洛撰。此书综列《汉书》以下各史《地理志》中的地名,按韵分编,并注明历代所属的州、郡及今地所在,颇便于治史者的翻检。但不是各史皆有《地理志》,且《地理志》中一般只载至县一级,县以下重要地名多付阙如。故作者曾拟另编《历代史地名长编》,将各《地理志》所未收的地名,按韵编入,以补此书之阙。后仅其门人徐思锴成《晋书地名长编》一种。
【日下旧闻】
清_________地理著作。康熙间朱彝尊撰。四十二卷。记载北京掌故史迹,上自远古,下至明末。内容分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坰、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等十三门,而以石鼓考列后。皆征引前人著作,逐条排比。所引经、史、小说、文集、金石文字等凡一千六百四十九种。采辑渊博,记载详备。其子朱昆田撰《补遗》,清高宗又命大臣增续,别成《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考】
清地理著作。乾隆中窦光鼐、朱筠等奉敕撰,根据朱彝尊《日下旧闻》增补而成。一百二十卷。叙述以北京为中心,兼及京畿各地。原书包括星土、世纪等十三门,叙事止于明末;新书删繁补缺,考订讹误,以乾隆现制为准。体例大体依旧,部分有所改订。新增官署、苑囿、存疑等门,附侨治于京畿门之后,石鼓考于官署门国子监条下。卷帙较原作几增二倍;内容和体裁,都较原书翔实精赅,为研究北京掌故史实的重要参考书。
【长安志图】
历史地图集。元李好文编撰。三卷。原名《长安图记》,后人以与宋宋敏求《长安志》合刊,改名《长安志图》。上卷为汉唐城市宫坊等图,以宋吕大防所跋之《长安城图》为蓝本,订正其疏讹。次为古迹陵墓,以宋游师雄图为蓝本。未卷为《泾渠图说》,元李惟中撰。其中图志杂说十八篇为作者自撰,考证详明。但亦有沿袭旧图之误而未及订正处。
【今水经】
书名。清黄宗羲撰。一卷。先列表揭示全国水道,分北水、南水两大纲。北水自河水以下凡三十一条:南水自江水以下凡五十五条。皆以入海的水为主流,各支流附于主流之后,入支流各水附于所入的支流下。全书即按表中所列次序叙述,条理清晰,简单明了。
【六朝事迹编类】
宋张敦颐撰。二卷。记叙六朝建康古迹,内容有总叙、形势、城阙、楼台、江河、山冈、宅舍、谶记、灵异、神仙、寺院、庙宇、坟陵、碑刻等十四门。引据详核。书以六朝为名,而杂有唐、宋事迹;郡国一目,述及魏、蜀、西晋州郡,超出书名范围。
【方舆胜览】
南宋地理总志。祝穆撰。七十卷。成书于理宗时(1225—1264)。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所记仅十七路,限于南渡后的境域。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而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虽考订较疏,但采摭颇富,不失为记载南宋地理的重要著作。
【水经】
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隋书·经籍志》:“水经,三卷,郭璞注”。《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称为汉“桑钦《水经》”,《旧唐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撰”,《新唐书·艺文志》作“桑钦《水经》三卷,一作璞撰”。清阎若璩始辨明《水经》非郭璞撰,但未提桑钦。胡渭认为创自东汉,而由魏晋人续成。全祖望认为成于东汉初。戴震等认为大约是三国时的著作。此书所载水道,据《唐六典·注》称“百三十七”,每水各成一篇,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条。自唐以后,郭璞注本失传,此书遂专附郦道元《水经注》流传。今本只存一百二十三篇。学术上的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郦道元作注时,曾指出六十余处。
【水经注】
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著。四十卷(原书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经后人割裂改编而成)。此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一一穷源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等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和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繁征博引,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的碑刻。所引书和碑刻今多不传。文笔绚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版本中,以《永乐大典本》、朱谋《水经注笺》、全祖望《七校水经注》、赵一清《水经注释》、戴震《水经注武英殿聚珍本》、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及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为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