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吧 关注:7,385贴子:86,794

回复:[大堆资料]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耻收藏,磨少又是很久不见,又有粉丝求见面,某洛观望


514楼2011-04-07 19:57
回复

    【潞县】    
    古县名。(1)春秋赤狄潞氏之国,汉置县。治所在今山西黎城西南。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废入刈陵县。(2)汉置路县,东汉改“路”作“潞”。治所在今河北三河西南,五代时移治今通县。金、元为通州治所,明洪武初省入通州。
    


    517楼2011-04-14 09:01
    回复
      2025-08-15 08:21: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戴】    
      古国名。一作。西周金文作。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春秋时灭于宋。
      【戴村坝】    
      在今山东泣上东北。明永乐九年(1411年)汶上老人白英建议,宋礼、金纯督筑。横截汶水,别开引河,使直趋*南旺湖,自此南北分流,北下临清,南下徐州,以增加运河水量,便利南北漕运。天顺间曾加以增筑,并于堤上植柳,以资培护。
      【藏】    
      今西藏自治区在元明时称乌思藏,因在我国西境,故名西藏:亦简称藏。
      【磻溪】    
      (pán—)水名。一名璜河。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源出南山兹谷,北流入渭水。相传吕尚垂钓于此而遇周文王。
      


      522楼2011-04-14 09:05
      回复

        【九丘】    
        古书名。《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注“皆古书名”。孔颖达疏引《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九边图说】    
        明孙应元撰,由霍冀奏进,故或题霍冀撰。一卷。成书于隆庆三年(1569年)。历叙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九边”的形势、军备、钱粮等情况,各镇附有总图、分图,图绘极细,为研究明朝北方历史地理的重要书籍。
        【三辅黄图】    
        古地理书。撰人姓名不详。晁公武《读书志》认为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认为唐肃宗以后人作。按《水经注》曾引此书,《隋志》亦曾著录,则成书年代不能晚于南北朝。原书一卷,后人改编为六卷或二卷,可能因此掺入后世地名及杂说。书中记载秦汉时期*三辅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及周代旧迹。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条理清晰,为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清毕沅、孙星衍均有校本。
        【三吴水利录】    
        明归有光编著。四卷。书中辑录郏亶、郏乔、苏轼、单锷、周文英、金藻等有关*三吴水利的论著七篇,后一卷为自作《水利论》二篇、《三江图》及《松江下三江口图》。作者以为防治太湖水灾,应全力治理吴淞江,其立论虽有可议之处,但作者亲居安亭,当吴松江下游,所论形势、脉络,颇为详明,足资研究太湖水利者参考。
        【三吴水利便览】    
        明童时明著。于1613年成稿。作者曾任常熟县丞、淳安县令,比较注意水利问题。书共有八章:前三章论述太湖流域的地形水势,中间四章讲水利工程技术,最后一章是前人有关太湖水利论述的摘抄。此书原已散佚失传,于1963年在四川省理县明墓中发现,有助于对太湖流域水利史的研究。
        


        535楼2011-04-24 09:33
        回复
          【历代帝王宅京记】    
          清顾炎武撰。二十卷。记载伏羲以后迄于元代的建都所在和有关事迹。首列总论二卷,继分叙关中、洛阳、成都、邺、建康、云中、晋阳、太原、大名、开封、宋州、临安、临淄、幽州、辽阳、大定、会宁、开平各地建都的情形。对于建置沿革、城郭、宫殿、郊庙等皆有记载。
          【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书名。二十卷。清李兆洛撰。此书综列《汉书》以下各史《地理志》中的地名,按韵分编,并注明历代所属的州、郡及今地所在,颇便于治史者的翻检。但不是各史皆有《地理志》,且《地理志》中一般只载至县一级,县以下重要地名多付阙如。故作者曾拟另编《历代史地名长编》,将各《地理志》所未收的地名,按韵编入,以补此书之阙。后仅其门人徐思锴成《晋书地名长编》一种。
          【日下旧闻】    
          清_________地理著作。康熙间朱彝尊撰。四十二卷。记载北京掌故史迹,上自远古,下至明末。内容分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坰、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等十三门,而以石鼓考列后。皆征引前人著作,逐条排比。所引经、史、小说、文集、金石文字等凡一千六百四十九种。采辑渊博,记载详备。其子朱昆田撰《补遗》,清高宗又命大臣增续,别成《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考】    
          清地理著作。乾隆中窦光鼐、朱筠等奉敕撰,根据朱彝尊《日下旧闻》增补而成。一百二十卷。叙述以北京为中心,兼及京畿各地。原书包括星土、世纪等十三门,叙事止于明末;新书删繁补缺,考订讹误,以乾隆现制为准。体例大体依旧,部分有所改订。新增官署、苑囿、存疑等门,附侨治于京畿门之后,石鼓考于官署门国子监条下。卷帙较原作几增二倍;内容和体裁,都较原书翔实精赅,为研究北京掌故史实的重要参考书。
          【长安志图】    
          历史地图集。元李好文编撰。三卷。原名《长安图记》,后人以与宋宋敏求《长安志》合刊,改名《长安志图》。上卷为汉唐城市宫坊等图,以宋吕大防所跋之《长安城图》为蓝本,订正其疏讹。次为古迹陵墓,以宋游师雄图为蓝本。未卷为《泾渠图说》,元李惟中撰。其中图志杂说十八篇为作者自撰,考证详明。但亦有沿袭旧图之误而未及订正处。
          【今水经】    
          书名。清黄宗羲撰。一卷。先列表揭示全国水道,分北水、南水两大纲。北水自河水以下凡三十一条:南水自江水以下凡五十五条。皆以入海的水为主流,各支流附于主流之后,入支流各水附于所入的支流下。全书即按表中所列次序叙述,条理清晰,简单明了。
          【六朝事迹编类】    
          宋张敦颐撰。二卷。记叙六朝建康古迹,内容有总叙、形势、城阙、楼台、江河、山冈、宅舍、谶记、灵异、神仙、寺院、庙宇、坟陵、碑刻等十四门。引据详核。书以六朝为名,而杂有唐、宋事迹;郡国一目,述及魏、蜀、西晋州郡,超出书名范围。
          【方舆胜览】    
          南宋地理总志。祝穆撰。七十卷。成书于理宗时(1225—1264)。以行在所临安府为首,所记仅十七路,限于南渡后的境域。略于建置沿革、疆域道里,而详于名胜古迹、诗赋序记。虽考订较疏,但采摭颇富,不失为记载南宋地理的重要著作。
          【水经】    
          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隋书·经籍志》:“水经,三卷,郭璞注”。《唐六典·工部·水部员外郎注》称为汉“桑钦《水经》”,《旧唐书·经籍志》作晋“郭璞撰”,《新唐书·艺文志》作“桑钦《水经》三卷,一作璞撰”。清阎若璩始辨明《水经》非郭璞撰,但未提桑钦。胡渭认为创自东汉,而由魏晋人续成。全祖望认为成于东汉初。戴震等认为大约是三国时的著作。此书所载水道,据《唐六典·注》称“百三十七”,每水各成一篇,并附《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凡六十条。自唐以后,郭璞注本失传,此书遂专附郦道元《水经注》流传。今本只存一百二十三篇。学术上的成就在于系统地以水道为纲,记述其源流和流经地方,确立了因水证地的方法。但所记水道,繁简不等,也存在一些错误,郦道元作注时,曾指出六十余处。
          【水经注】    
          古代地理名著。北魏郦道元著。四十卷(原书宋代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乃经后人割裂改编而成)。此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作了二十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一一穷源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等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和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繁征博引,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还记录了不少汉魏间的碑刻。所引书和碑刻今多不传。文笔绚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版本中,以《永乐大典本》、朱谋《水经注笺》、全祖望《七校水经注》、赵一清《水经注释》、戴震《水经注武英殿聚珍本》、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及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为最著名。
          


          539楼2011-04-24 09:36
          回复

            【禹贡】    
            《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多数学者认为约在战国时。用自然分区方法,记述当时我国的地理情况,把全国分为九州,假托为夏禹治水以后的政区制度,对黄河流域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交通等,记述较详;长江、淮河等流域的记载则相对粗略。把治水传说发展成为一篇珍贵的古代地理记载,是我国最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地理著作。后世研究校释《禹贡》的书很多,著名的有宋程大昌《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等;清胡渭《禹贡锥指》,更是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著作。
            【禹迹(迹)图】    
            中国现存的最早石刻地图之一。1136年刻石。编制人不详,制作年代约在1048年后。石刻长宽各3.42尺。据贾耽《海内华夷图》中《禹贡》九州部分缩制,采用画方的绘法,每方折地百里,尚保存有唐代地名,可以推知贾图概略。所绘海岸线和河流形状,较*《华夷图》更为接近实际。
            【禹贡锥指】    
            清地理名著。胡渭撰。题二十卷,实二十六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成书。此书在前人注释《禹贡》的基础上,广征博引,逐句加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订正前人注释中的一些谬误。书中“导河”部分,“附论历代徙流”,提出黄河五次大改道的论证,对后世研究黄河变迁史的影响很大。书首有图四十七幅,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是明艾南英《禹贡图注》的翻版,但未注明出处。
            【禹贡山川地理图】    
            宋地理名著。程大昌撰。五卷,三十一图,中经散佚,仅存二十八图,后人改编为二卷。论证《禹贡》山川,取前人旧说绘图,详加辨正,另定新图。关于大河经流、九河故道、济汴分合、三江、九江、弱水、黑水等较为复杂的问题,皆历引各家成说,指出讹误难通的症结,也涉及后世改变的水道,如南朝宋武帝所开的汳水,隋炀帝时所凿的汴渠等。
            【帝京景物略】    
            明地方志。八卷。刘侗、于奕正合撰。内容包括北京城郊景物、园林寺观、陵墓祠宇、名胜古迹、山川桥堤、草木虫鱼,间及人物故事。原刻于明代;又有清纪昀刻本,则经过纪氏删削,与原本不同。
            


            546楼2011-04-24 09:42
            回复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宋徐兢撰。四十卷。兢于宣和六年(1124年)奉使高丽,就其见闻所及,著成此书。分建国、世次、海道等二十八门,详载高丽的山川、风俗、典章、制度、接待使者的仪文、海上往来的道路。海道占六卷,尤为详尽。遭靖康之变,原图已佚。
              【桂海虞衡志】    
              宋范成大撰。原书三卷,今存一卷。作者曾任静江府(治今广西桂林市)知府、广南西路(今广西)安抚使二年,此书系淳熙二年(1175年)由广南入蜀途中所作。所记共分岩洞、金石、香、酒、器、禽、兽、虫鱼、花、果、草木、杂志、蛮等十三门。各有小序,是研究宋代广南地区风土、物产、民族的重要著作。
              【徐霞客游记】    
              明徐弘祖(号霞客)著。世传本有十卷、十二卷、二十卷等数种。作者去世后由季梦良、王忠纫编次成书。后有散佚,经历次传钞整理,多非本来面目。近发现浙游至粤西游旧钞本五册,题名《徐霞客西游记》,所记日数、字数均较世传本为多,有原编者季梦良壬午(1642年)题识,应是季编本的残存部分。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开我国地理学界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对西南边区地理,提供不少稀有资料。有关石灰岩地貌的记述,早于欧人一个多世纪。文笔生动,记述精详,又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唐两京城坊考】    
              清徐松撰。五卷,嘉庆十五年(1810年)成书。叙唐长安洛阳两京城坊、宫殿、官署、街市、苑囿、渠道的分布,详记诸坊内的廨宇寺观以及贵族官吏住宅。篇首各冠以地图。采集金石传记,搜罗考核,用力甚勤。于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足资参考。书成后,张穆又有校补。
              【朔方备乘】    
              (乘shèng)清何秋涛撰。八十卷,凡例目录一卷。记有关北边各事,自中国蒙古、新疆至中亚、东欧等地。其中对元代北边诸王及北方疆域的考证,可供研究元史者参考。
              【剡录】    
              (shàn一)宋地方志。高似孙撰。十卷。嘉定七年(1214年)成书。判为汉时县名,即宋之嵊县(今属浙江)。于县境、官治、学校、山川、古迹、人物以及草木禽鱼,多所叙述。保存许多唐以前的遗文旧事,体例亦有可以称道之处,如先贤传中注明所引材料的出处;山水志叙述河流、山势,脉络分明。
              


              547楼2011-04-24 09:43
              回复
                【海塘录】    
                清翟均廉撰。二十六卷。叙述浙江海宁海塘历代修筑经过,至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止。分图说、疆域、建筑、名胜、古迹、祠祀、奏议、艺文、杂志九门。史料征引很多,是海塘工程史上的重要著作。但辑录只着重海宁、杭州,未能顾及海塘全局,并夹杂不少与海塘无关的记载。此书未经刊刻,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收入《四库全书》时,略有增补。1934年,曾据《四库》本影印行世。
                【海内华夷图】    
                古地图名。唐贾耽编制,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绘成。长三丈三尺,宽三丈。应用晋裴秀制图六法,比例尺以一寸折百里。中国部分本于《禹贡》,外国部分本班固《汉书》。用朱、墨二色分注古今地名,开创沿革地图制法先例。作者留心边疆及域外地理,所绘颇能纠正旧籍疏谬。内容丰富,多至数百国。原图已佚,仅存仿制的*《华夷图》及*《禹迹图》。
                【诸蕃志】    
                南宋地理名著。赵汝适著,宝庆元年(1225年)成书。二卷。原著已佚,今本从《永乐大典》辑出。此书系作者提举泉州市舶司时采访所得,记载东自日本,西至北非的摩洛哥,有关各国风土物产和贸易情况。为研究宋代海上交通重要文献。1912年出版的英译本曾加注释;近人冯承钧有《诸蕃志校注》。
                【读史方与纪要】    
                清地理名著。顾祖禹编著。一百三十卷。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成书。作者经历明亡变故,隐居不仕,历三十余年时间,参考二十一史和一百多种地方志编纂而成。首叙历代州域形势,再以明末清初政区直隶和江南等十四省,叙述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及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未有《川渎异同》六卷和《分野》一卷。是研究我国军事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文献。
                【通鉴地理今释】    
                书名。清吴熙载撰。十六卷。依《资治通鉴》卷次摘取地名,注释其地理位置,但仅指出在某州或某县,而未详其确切地点。
                【通鉴地理通释】    
                书名。宋王应麟撰。十四卷。书成于宋亡之次年(1280年)。内容包括历代州域、都邑、十道山川、各国形势及唐代河湟十一州、后晋幽云(云)十六州的诠解等。征引浩博,考订详明,为研究《资治通鉴》和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548楼2011-04-24 09:43
                回复
                  2025-08-15 08:15: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顾颉刚】    
                  (1893—1980)现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早年收集民间歌谣,从事民俗学研究。1920年开始考辨古史传说,至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打破把古代视为“黄金时代”的观念,在史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以后曾将自己和他人研讨争辨的文章,编为《古史辨》八册(已出版七册)。1927年,创办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并编辑“民俗学会丛书”。以民俗资料印证古史传说。后又进而考辨历史地理,于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次年建立禹贡学会。由于当时民族危机深重,逐渐侧重边疆地理研究,于1936年创立边疆研究会,同时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主持编印鼓词等曲调的读物,宣传**。抗战时期,转入内地,创办中国边疆学会,出版《边疆周刊》,并先后主编《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北京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工作,并深入研究《尚书》,陆续发表许多篇《尚书》的校释译论。生平著述极富,出版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吴歌甲集》等。
                  【徐松】    
                  (1781—1848)清学者。字星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坐事戍伊犁,致力于史地研究,成绩卓著。有《西域水道记》、《新斠注地理志集释》、《汉书西域传补注》、《唐两京城坊考》等著述。为清代研究西北历史地理先驱者之一。
                  【徐霞客】    
                  (1586—1641)明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专心从事旅行,足迹所到,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旅途中备尝艰险。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季会明等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曹廷杰】    
                  清末学者。湖北枝江人。光绪九年(1883年)以候选州判在吉林任职。明年督办边务,于光绪十一年四月奉命去伯力(今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一带察探边情。历尽艰辛,往返一万六千余里。以亲身见闻并征引群书,阐明黑龙江北岸、乌苏里江东岸地,历代均为中国领土。著有《东三省舆地图说》、《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东北边防辑要》、《伯利探路记》等。义理精审,向为研究东北历史地理学者所重。
                  


                  553楼2011-04-24 09:48
                  回复
                    到人了呢……激动


                    554楼2011-04-24 21:14
                    回复

                      【裴秀】    
                      (224—271)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武帝时官至司空。曾总结前人制图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地图绘制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自此至明末,为我国制图者所遵循,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有重要地位。绘有《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前者为历史地图,后者为简缩的晋地图。
                      


                      555楼2011-04-25 09:27
                      回复

                        【下邑】    
                        ①属县,对国都而言。《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冬,筑郿。”杜预注:“郿,鲁下邑。”孔颖达疏:“国都为上,邑为下。”《南齐书·张岱传》:“张东迁亲贫须养,所以栖迟下邑。”②小县。邵长蘅《阎典史传》:“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
                        


                        556楼2011-04-25 09:28
                        回复

                          【下都】    
                          对首都而言,古称陪都为下都。西周都镐,成王营雒邑(今河南洛阳市西)为下都。战国燕都蓟,昭王城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为下都。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为下都。


                          557楼2011-04-25 09:28
                          回复
                            【守捉】    
                            唐制,军队戍守之地,较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其下则有城有镇。天宝以前,军、城、镇、守捉皆有使。又上元以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简称则无守捉二字。
                            【安抚使】    
                            官名。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的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宋代则重要地方长官往往带安抚使,以便兼综较大地区之军民两政,或兼称经略安抚使,有“帅司”之称,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时称安抚大使。元代仅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参用土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
                            【关】    
                            要塞;出入的要道。如:雁门关;山海关。《吕氏春秋·仲夏》:“门闾无闭,关市无索。”高诱注:“关,要塞也;市,人聚也。无索,不征税。”
                            【军】    
                            ①唐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镇”、“戍”。“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戍主。②宋地方行政区划名。有二种:一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
                            【军门】    
                            明代有称总督、巡抚为军门者,清代则为提督或总兵加提督衔者之尊称。
                            


                            564楼2011-04-25 09:34
                            回复
                              2025-08-15 08:09: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阳】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诗·大雅·皇矣》:“度其鲜原,居歧之阳。”又《大明》:“在洽之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阴】    
                              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岱阴;华阴;江阴;淮阴。《史记·货殖列传》:“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列子·汤问》:“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观察使】    
                              官名。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掌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管辖的地区即为一道。凡不设节度使之处,即以观察使为一道的行政长官;设节度使之处,亦兼观察使。至宋代,仅成为武官迁转的职衔。元代废。袁世凯统治时期,一度在各道设观察使:不久改称道尹。
                              【巡抚】    
                              官名。古代偶有派官员至各地巡抚之举,但非专设之官。明置巡抚,当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为始。宣德时乃于关中、江南等处专设巡抚,以后遂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仍属平行,别称抚台、抚军,又以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叫抚院。
                              


                              565楼2011-04-25 0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