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吧 关注:7,385贴子:86,794

回复:[大堆资料]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两江总督】    
清顺治中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旋改江西总督,移驻南昌,后又改江南总督,复驻江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定名两江总督: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务、粮饷,后又兼两淮盐政。同治五年(1866年)加五口通商事务,兼南洋通商大臣。
【邑】    
①古代称国为邑。《左传》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②京城。《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③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宋书·周朗传》:“办骑卒四十万而国中不扰,取谷支二十岁而远邑不惊。”①旧时县的别称。如:邑宰。《汉书·傅宽传》:“赐食邑雕阴。”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县名,属上郡。”
【县】    
①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郡的面积虽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隋唐以后隶于府或州(郡)或军或监或厅,辛亥**后直隶于省、特别区,解放后或直隶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隶于自治州、省辖市。②古称帝王所居之地,即王畿为县。《礼记·王畿》:“天子之县内。”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以后,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分称令长。宋代县令之名虽存,事实上多以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县知事。



566楼2011-04-25 09:36
回复
    【直隶厅】    
    清代地方行政区划名。初在边远的少救民族地区设置,后在内地亦有设置。一般有属县;除极少数外,无附郭县。与府和直隶州同级,皆隶属于省。其隶属于府的厅,通称散厅。
    【直隶州】    
    明清地方行政区划名。略次于府,有属县;除极少数外,天附郭县。因直属于省而不隶属于府,故名。其隶属于府的州,通称属州或散州。
    【刺史】    
    官名。西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六条察问郡县,本为监察官性质,其官阶低于郡守。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哀帝初,又改归旧制,不久复称为州牧。东汉初又称刺史。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改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自三国至南北朝各州亦多置刺史,一般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权力很大。其不加将军的,称为“单车刺史”。隋初撤销郡,只有州、县两级,州的长官,除雍州称牧外,余均称刺史。此后州刺史实际上等于从前的郡太守,职权渐轻。宋制以朝臣充知州;虽仍有刺史一官,仅属虚街,并不赴任;习惯上又与太守均用作知州的别称。清代也用作知州的别称。事实上与前代的刺史不同。
    【转运使】    
    官名。起于唐代,初称水陆发运使,管理洛阳、长安间的粮食运输事务。后设江淮特运使,掌东南各道的水陆转运;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的转输和出纳。代宗以后,多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往往由宰相兼领。于诸道分设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改置专职的都转运使、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财赋,有督察地方官吏的权力;其后职掌扩大,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事,成为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辽金亦于诸路设转运使;金代另于京城设都转运使,掌管钱谷的征收、转运和仓库出纳。元、明、清有都转盐运使,是专管盐务的长官。
    


    567楼2011-04-25 09:37
    回复
      2025-08-15 05:13: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典农都尉】    
      官名。三国魏、吴置。掌管屯田区的生产、民政和田租,即作为该区的行政长官。魏未晋初改屯田为郡县,典农都尉遂改为县令、长。
      【典农校尉】    
      官名。三国魏、吴置,主屯田和该地区民政,职权如郡太守。魏未晋初改屯田为郡县,典农校尉遂改为郡太守。
      【知县】    
      官名。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见《云麓漫钞》。宋制,往往派遣中央官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实际即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的,更兼管兵事。明代始正式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改。
      【知府】    
      官名。宋代于升府之处,命朝臣出充长官,称为知(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制军】    
      清代对*总督的称呼。原意是因为总督有节制文武各官之权,明代亦有总制之名,故有此称。尊称为制完,别称为制台,宪和台都是对高极官长的称呼。
      


      568楼2011-04-25 09:38
      回复
        【制(制)图六体】    
        晋代制图学家裴秀(224—271)总结前人制图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作为地图绘制的原则。至明末,为我国制图者所遵循,在世界地图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侨州郡县】    
        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当时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东晋南朝政府为了安抚流民和招徕北方士族,设置侨州郡县,保持北人原籍贯。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徐州,江乘(今江苏句容北)侨立琅邪郡与临沂县。刘裕收夏青徐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并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土断实行后,侨州、郡、县数目日减,隋统一后,完全废除。
        【牧厂】    
        清设在长城和柳边以外的牧马场所。辖以总管等员,直属于中央。有独石口外的上都牧厂,后移牧商都;有介于锡林郭勒盟与外蒙古之间的达里冈厓牧场,并属于内务府上驷院。有张家口外的礼部牧厂、太仆寺左翼右翼牧厂、镶黄等旗、正黄等旗牧厂。初年又有盛京边外的大凌河牧厂、杨柽木牧厂,乾隆后改隶盛京将军。
        【采仿使】    
        官名。唐初于各道设按察使,开元时改设采访处置使,筒称采访使,掌举劾所属州县官吏。肃宗以后改为视察处置使。
        【郊】    
        邑外为郊。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悉为农郊。”欧阳修《秋郊晓行》诗:“寒郊桑柘稀,秋色晓依依。”
        【府】    
        唐至清代行政区划名称。唐升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为府,宋设置渐多,隶属于路;元或隶属于省,或隶属于路;明清隶属于省。
        


        569楼2011-04-25 09:38
        回复
          【河道总督】    
          官名。明代常以都御史总督河道,但非常设之官。清代始置河道总督专官,掌管黄、运两河和永定河的堤防疏浚等事。其后定制,江南一人,驻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山东、河南一人,驻济宁州(今山东济宁);直隶一人,以总督兼管。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山东河南河道息督简称东河。所属有河库道,河道,管河同知、通判等官。后又次第裁省。
          【肃政廉访司】    
          官署名。蒙古至元初置提刑接察司,纠察地方吏治、政治得失,所巡视地区称道。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称肃政廉访司。初置山东东西、河东陕西、山北京西、河北河南四道。大德初,全国分二十二道,分隶御吏台、江南行台(驻建康路,今南京市)、陕西行台(驻安西路,今西安市),成为定制。
          【驿传】    
          (—zhuàn)中国历史上政府为供官员往来和文书传递而设置的驿站。起源很早。战国时已有邮驿。汉各地有传舍,供歇宿;通路上每三十里置驿一所,供停留;此外,又有邮亭供传递文书。唐还于水路设水驿。驿有驿田,没驿长,置备车、马、船,并派当役驿夫。宋每十里或二十里设邮铺,有铺卒传递文书;大路上并设马递铺。元驿传称“站赤”,组织规模极大,能供欧亚两洲交通。明各地都设驿站,有水驿、马驿和递运所;又置急递铺递送公文。驿站备人夫、马骡、车船并措办廪给口粮,供传递文书人员及过境官员使用;由所在地州县编派站户支成,或随粮派充夫役,或随田编派马匹、车船。清废递运所,仍置驿站、铺递,但改差役为雇役。清末举办邮局后废除。
          【驿亭】    
          古时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杜甫《喜舍弟观即到夏题》诗:“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既出境,宿驿亭。”
          【驿站】    
          ①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姓所。②清代的邮政制度,各省内地所设的叫驿。专为军报而设的叫站。见《清会典·兵部》。
          


          570楼2011-04-25 09:39
          回复
            【亭】    
            秦汉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亭长】    
            (—zhǎng)官名。(1)战国时始在国与国之间的邻接地方设亭,置亭长,以防御敌人。西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亭一,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满期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没亭长,其职掌与乡村亭长同。东汉后渐废。(2)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下设亭长,掌门户启闭的禁令等事,为中央官署中的低级事务员。
            【阁道】    
            即栈道。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亦崖阁道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类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而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水经注·沔水》引)。又古时复道亦称阁道。《史记·留侯世家》:“上在雒阳南宫,从夏道望见诸将。”裴骃《集解》:“如淳曰:上下有道,故谓之夏道。丰昭云:阁道。”
            【总督】    
            官名。明代初期在用兵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事毕即罢。成化五年(1469年)为加强镇压瑶、汉等族农民起义,始专设西广总督,后各地逐渐增置,成为定制。清代始正式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为正二品官,加尚书街者为从一品。但事实上,总督兼兵部(清末改陆军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街,已成定例。另有管河道及漕运事务者亦称总督,参见“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总管】    
            官名。(1)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隋及唐初也在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后复称都督,惟统兵出征之将帅则称总管。北宋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总管)由各级地方长官兼任,掌管路或府、州的兵马。辽金各总管府的兵马总管、兵马都总管,元诸路总管府的达鲁花赤、都总管或总管,都兼管军民。(2)军事长官。隋及唐初有行军总管、行军大总管,是出征时的军队主帅。后唐时石敬瑭曾为蕃汉马步军都总管,为最高军事统帅。宋钦宗时曾设东、南、西、北道都总管,分统四方勤王兵。(3)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元代中央和地方有各种名目的都总管府或总管府,如管理全国工匠的诸色人匠都总管府,管理地区财赋的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负责守护行宫及皇帝游猎事务的尚供总管府,都设有达鲁花赤和总管。清代内务府设内务府总管大臣,掌管宫廷事务,其属官有行宫总管,专管热河行宫(在今河北承德)事多。又宫内的宦官首领称总管太监,俗呼为总管。
            【宣抚使】    
            官名。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以宇文融充河北道宣抚使,是为宣抚使称号之始。以后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争及受灾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在用兵时多以宰执大臣充任,负督察军事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抚使为地方长官,加强统治力量,并参用土官,以拉拢当地的上层分子。明清时沿置为武职土官。
            【宣慰使】    
            官名。元代始置,掌军民事多。在行省之下,分道以总郡县,为行省和郡县间的承转机关。亦有称宣慰司都元帅府或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者,多设于少效民族地区,参用土官。明清沿置,为土官最高职街。
            


            573楼2011-04-29 19:41
            回复
              【郡守】    
              官名。始置于战国时,初为武职,防守边郡。后逐渐成地方长官。秦统一全国后,以郡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置守,掌治其郡。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郡国】    
              西汉行郡、国制。西汉初,先后有异姓七国与同姓九国的分封,除少数郡(十五郡)直隶中央外,其余多数郡分隶异姓七国和同姓九国。王国辖郡自二、三郡至八、九郡。文、景以后王国权力日削,辖境日小。自武帝以后,所辖只当一郡,王国名存实亡。东汉迄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郡之长官为太守,国之长官为国相或内史,其实已无区别。至隋始废王国之制。
              


              574楼2011-04-29 19:42
              回复

                【障】    
                秦、汉边塞上险要处作防御用的城堡。《史记·蒙恬传》:“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汉书·匈奴传》:“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通鉴》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居一障间。”胡注:“师古曰:‘障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障蔽,以御寇也。’⋯.又汉制:每塞要址别筑为城,置人缜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
                【舆图】    
                ①地图。亦称“舆地图”。②疆土。《新元史·世祖纪》:“舆图之广,历古所无。”
                【漕台】    
                清代*漕运总督的别称。
                【漕运总督】    
                官名。明代始设,驻淮安(今属江苏),管理漕粮的取齐、上缴和监押运输,兼巡抚凤阳等处。清代相沿不改,以便督促南方各省通过运河向京城输送粮食。所属有督粮道、管粮同知、通判等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河运已废,裁省。
                【寨】    
                亦作“砦”。①防卫所用的木栅。②宋代设置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隶属于州或县。
                【镇】    
                ①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书·舜典》“封十有二山”孔传:“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②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驻兵戌守。北魏时设镇之地有二类:一类设于全不立州郡之地,镇将兼理军民政务。《魏书·官氏志》:“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特,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一类设于州、郡治所,即与州、郡同设于一地,则镇将绾军而刺史、太守管理民政,但多以镇将兼刺史、太守之任。《魏书·乐陵王思誉传》:“高祖初,出为使持节镇东大将军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又《杜洪太传》:“太和中除绛城镇将,带新昌、阳平二郡太守。”六镇起义以后,北边诸镇皆改为州。唐代缜戍之权转轻。《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品秩与县令相等。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防守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所罢废。③指市镇。宋代以后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
                【畿】    
                ①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如:京畿;畿辅。引申即谓方千里。《国语·楚语上》:“而至于是有畿田。”韦昭注:“方千里曰畿。”②唐代县的等级名。
                


                578楼2011-04-29 19:46
                回复
                  2025-08-15 05:07: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十八宿】    
                  (宿xiù)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国古代天文家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运行,在黄道带与赤道带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了二十八十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苍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二十八宿以北斗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和四象的关系是: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鸟: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二十八宿与三垣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划分天区的标准。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期(公元前五世纪),它形成的年代当更早。
                  


                  579楼2011-05-06 18:24
                  回复

                    【十三行】    
                    (行háng)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但意义不详。行数也并不固定,一般在十行左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后,与西洋各国贸易限于广州一处,十三行业务更发达。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须经由洋行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十三行虽有公行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特权被取消,乃趋没落。
                    【十部乐】    
                    唐代宫廷燕乐。唐武德初年,将隋时九部乐中的天竺、文康两部去掉,增设扶南、燕乐两部,仍为九部,即燕乐、清商、西凉、扶南、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增高昌一部,成为十部乐(见《新唐书·礼乐志》)。十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也有少数民族乐舞和外来乐舞。
                    【十二子石】    
                    古岛屿名。在今加里曼丹岛西南卡里马塔群岛(KarimataIs.)。或以为即其中的塞鲁土岛(SerutnI.)。中世纪时为中国和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间往来船舶所必经。名见《岭外代答》第三卷“航海外夷”条。《岛夷志略》译作假里马打,《星槎胜览》译作假里马丁,均有专条记述。异译亦作假里马答、假里马达、吉宁马礁或吉宁马哪等。
                    【丁谦】    
                    (1843—1919)近代地理学家。字益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末举人。曾任象山县教谕二十余年。喜治历史上边疆及外国地理。撰有《蓬菜轩地理学从书》六十九卷,分为二集,由浙江图书馆刊行。
                    【丁机宜】    
                    古国名。一般以为是*丁家庐的异译。或以为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因德拉吉里(Inderagirl)一带。公元十六、十七世纪时同中国有交通、贸易关系。《东西洋考》和《明史·外国列传》各有专条记述。
                    


                    580楼2011-05-06 18:25
                    回复

                      【七海】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记载中每称自今地中海至中国间有“七海”。如爰德利奚(十二世纪中期)所称之七海,为:中国海,红海,绿海(今波斯湾),大马士革海(今地中海),威尼斯海,滂脱斯海(SeaofPontus)和卓章海(SeaofJor-jan,今里海)。又欧洲历史记载所传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致罗马教皇书,亦有“七海之外”一语,其名未详。
                      【七星神】    
                      古巴比伦人把“两河流域”神话中的诸神与观测天象中的星宿联系起来,共尊七主神:太阳神沙马什,月神辛,火星涅尔伽(战神),水星纳布(智慧神),木星马尔都克(众神之王),金星伊丝妲(爰情神),土星尼努尔达(胜利神)。认为每天有一位星神值勤,七日一轮回。后世七天为一星期导源于此。
                      【七曜历】    
                      即以七曜纪日之法。我国通行顺序为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日为一星期,周而复始。始于古代巴比伦(一说始于古代埃及)。公元一世纪时,罗马人用之,后通行其他国家。我国四世纪时曾有此法。八世纪时摩尼教徒又由中亚康国传入我国。
                      


                      581楼2011-05-06 18:26
                      回复

                        【八都马】    
                        古港名。故址在今缅甸萨尔温江口莫塔马。为古代东西方水陆交通线所经重要港口。八都马是孟(MOn)语Muhtamaw的对音,义即石角。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有此港名。
                        【八节那间】    
                        古地名。或以为是八节涧的异译,那字疑衍;或以为其故址当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北岸的北加浪岸。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九州山】    
                        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亚西岸霹雳河口的天定岛(DindingsI.)。明费信《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有此名。
                        【九姓胡】    
                        古族名。安史之乱后常随回纥人至中国,杂居京城,从事商业活动。或以为即九姓铁勒(参见“九姓回纥”);但一般认为应指*昭武九姓。
                        【九部乐】    
                        隋及唐初的宫廷燕乐。隋初燕乐设七部乐,即国伎、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文康等乐。隋大业中改清商为清乐,增加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唐武德初年沿用九部乐,去掉隋时的天竺和文康两部,增设燕乐和扶南两部(见《新唐书·礼乐志》)。九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也有少数民族乐舞和外来乐舞。
                        【干陁利国】    
                        古国名。旧说以为是三佛齐的古称,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人考证,或以为在马来半岛,干陁利是吉打别称Kadaram的对音。约在公元五世纪中期至六世纪中期,同中国有友好关系。《梁书·海南诸国列传》和《南史·西南夷列传》有专条记述。
                        【于罗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伊拉克东南部幼发拉底河下游。或以为即Hirah(今纳贾夫[Najaf东南)的音译,亦有认为系Ubullah(今巴士拉)或Ura(约在今迪瓦尼亚(Diwaniyah附近)的音译。古为安息国最西界,可从海道通大秦国。名见《后汉书·西域传》和《三国志》第三十卷裴注引《魏略》。
                        


                        582楼2011-05-06 18:26
                        回复
                          【土库】    
                          明时称荷英等殖民者在东方设立的贸易站为土库,见《东西洋考》第六卷和《明史·外国列传》“浡泥”条。今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语称商店为toko,或以为即华语“土库”的音译。
                          【土塔】    
                          古地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纳加帕蒂南(Nagapattinam)西北。旧有一砖塔,故名。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万年港】    
                          古港名。故址或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北岸的文莱,为古代重要通商港口。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万喇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中部默拉威河(MelawiR.)口一带。产钻石。公元十八世纪时已有华侨在此采矿、贸易和耕种。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下里】    
                          古地名。故址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喀拉拉邦的坎纳诺尔附近,即《郑和航海图》之歇立。惟据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所述,下里居小喃(今奎隆)和古里佛(今科泽科德)之中,其方位应在今柯钦附近。
                          【下港】    
                          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Bantam,在西冷[Serang]西北约10英里)一带。1568年后国势渐盛,领土扩展至西爪哇全境。中国、印度、波斯、土耳其、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商舶都来此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主要以铅钱、磁器、丝绸、呢绒、丝线和其他日用品换取胡椒、蓝靛、檀木、丁香、肉豆蔻、玳瑁和象牙等物产。《东西洋考》有专条记述。《海录》译作万丹。
                          【下碇税】    
                          唐对外洋商船靠岸征收的税。类似后代的船料、吨税。《新唐书·孔戣传》:“蕃舶泊步有下旋税。”又《唐大诏令集·大和八年疾愈德音》:“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著客,宜委节度观察使,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所称舶脚,似即下碇税。
                          


                          583楼2011-05-06 18:27
                          回复

                            【三屿】    
                            古岛屿名。或以为即菲律宾群岛中民都洛岛西南的卡拉棉、巴拉望和布桑加诸岛。或以为指吕宋岛西南岸的三个港口。以后说较为适合。古代中国商船经常在此靠泊,进行贸易。《诸蕃志》和《元史·外国列传》有专条记述。《岛夷志略》作三岛,也有专条。
                            【三众】    
                            公元第三世纪前期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一种地理分区观念,于三国吴康泰出使南海后传入中国。见《史记·大宛列传·索隐》及《正义》引康泰《外国传》: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大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
                            【三巴郎国】    
                            古国名。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垄一带。为中爪哇北岸重要港口所在。公元十八世纪后期华侨在此居住贸易的很多。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三保太监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永乐三年(1405年),成祖使宦官郑和(小字三保,保一作宝)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当时称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至1407年返国。以后又于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以上均在永乐时)、1431—1433年(宣宗宣德时)出海,前后二十八年,七次(一说八次)远航,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乘的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可容一千人。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每到一地,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了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584楼2011-05-06 18:28
                            回复
                              2025-08-15 05:01:3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寺】    
                              巴利文Mahāvihāra(摩诃毘诃罗)的意译。斯里兰卡最古的寺院。相传公元前三世纪顷,印度的阿育王派王子摩哂陀(Mahinda)及比丘、居士等共五人,到锡兰(今斯里兰卡)传播上座部佛教,锡兰的天爱帝须王(Devānampiya-tissa)在国都阿罗陀补罗(Anurādha-pura)建立此寺供养他们。后上座部出现了新起的无畏山寺派,此处即称为大寺派(也叫“分别说部”)。公元五世纪初,中国法显曾到此寺。据《佛国记》载称,当时住有僧众三千人。
                              【大泥】    
                              古国名。故地在今泰国南部北大年(Pattani)一带,一般以为是狼牙修国旧地所在,当横断马来半岛路线要冲,有优良港口。明代载籍,多称之为大泥,但又误同浡泥(故地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混为一国。名见《东西洋考》第三卷和《皇明象胥录》第四卷。《明史·外国列传》因袭其误。《海语》译作佛打泥,《海录》译作太呢。
                              【大宛】    
                              (—yuān)古西域国名。在今苏联中亚费称干纳盆地。王治贵山城(今苏联中亚卡散赛)。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居民从事农牧业,盛产葡萄、苜蓿,以汗血马著名。商业也较发达。自张骞通西域后,与汉往来逐渐频繁。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大宛降汉,进一步密切了经济文化交流。东汉初(公元一世纪五十年代)大宛曾附属于莎车。西晋时大宛仍遣使献汗血马。南北朝称破洛那。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玄宗改其国名为宁远,并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妻其王。
                              【大食】    
                              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译。原系一波斯部族的名称。唐代以来,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作大食。
                              【大秦】    
                              古国名。又名犁靬、海西。古代中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至条支,临海而回。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皇帝安敦遣使来中国。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年),大秦又遣使来与中国通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大秦称东罗马帝国。
                              【大夏】    
                              大夏(Bactria)。音译巴克特里亚,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中亚细亚古国。当即吐火罗。地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本波斯帝国一行省,后隶属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西王国。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独立,狄奥多德(Diodotus)建国;都巴克特拉(Bactra,《史记》作蓝市城,《元史》作巴里黑)。公元前三世纪末(攸提腾在位时)至二世纪初国势强盛;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裂,势衰。约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入据。继而又归附于嚈哒、突厥诸族。公元八世纪为阿拉伯人所并。大夏文化多受希腊、印度和中国影响。
                              


                              585楼2011-05-06 1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