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
清顺治中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旋改江西总督,移驻南昌,后又改江南总督,复驻江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定名两江总督: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务、粮饷,后又兼两淮盐政。同治五年(1866年)加五口通商事务,兼南洋通商大臣。
【邑】
①古代称国为邑。《左传》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②京城。《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③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宋书·周朗传》:“办骑卒四十万而国中不扰,取谷支二十岁而远邑不惊。”①旧时县的别称。如:邑宰。《汉书·傅宽传》:“赐食邑雕阴。”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县名,属上郡。”
【县】
①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郡的面积虽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隋唐以后隶于府或州(郡)或军或监或厅,辛亥**后直隶于省、特别区,解放后或直隶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隶于自治州、省辖市。②古称帝王所居之地,即王畿为县。《礼记·王畿》:“天子之县内。”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以后,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分称令长。宋代县令之名虽存,事实上多以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县知事。
清顺治中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江宁(今南京市),旋改江西总督,移驻南昌,后又改江南总督,复驻江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定名两江总督: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务、粮饷,后又兼两淮盐政。同治五年(1866年)加五口通商事务,兼南洋通商大臣。
【邑】
①古代称国为邑。《左传》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②京城。《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③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宋书·周朗传》:“办骑卒四十万而国中不扰,取谷支二十岁而远邑不惊。”①旧时县的别称。如:邑宰。《汉书·傅宽传》:“赐食邑雕阴。”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县名,属上郡。”
【县】
①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郡的面积虽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乃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隋唐以后隶于府或州(郡)或军或监或厅,辛亥**后直隶于省、特别区,解放后或直隶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隶于自治州、省辖市。②古称帝王所居之地,即王畿为县。《礼记·王畿》:“天子之县内。”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以后,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分称令长。宋代县令之名虽存,事实上多以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县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