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吧 关注:36,858贴子:632,326
  • 5回复贴,共1

为什么“江南省”不被视为“江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江南省”没有成为“江南”?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来看下“山东”。众所周知,所有山的东边都可以叫“山东”,战国时,秦人把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称为山东。除秦以外的六国都在山东,因此山东有山东六国之称。
例如汉朝贾谊的《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宋朝《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时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
例如唐朝吴融的《金桥感事》:“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唐朝李白的《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这里的山东便是太行山以东。
到了金代,设置了山东东、西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
例如金朝麻九畴《题雨中行人扇图》:“幸自山东无赋税,何须雨里太仓黄。寻思此个人间世,画出人来也着忙。 ”
这里的山东就是金朝山东东、西二路。
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
由此可见,当一个泛指的地域要成为一个确切的区域,特别是以行政区划名确定下来。首先,它需要全域或绝大部分区域位于这个泛指的区域。其次,它需要时间的沉淀,比如虽然金朝设了山东东、西二路,但是元朝没有。所以这时期山东还是泛指太行山以东。直到经历明清二朝,山东与今山东一致。还有最重要一点,当时的“山东概念”并不强,所以山东省能成为山东毫无争议。
还有淮南与淮南市,淮北与淮北市。阜阳、宿州是不是淮北?肯定是淮北,不可能因为有个淮北市存在,他们就不是淮北了。
河北的情况见下图。
但是换到江南呢?
最早的江南只要是个江的南边都是江南,直至唐江南道第一次确定范围,后来的地理江南区域基本在此区域。
然后后来的江南东、西道、江南国、江南路等,没有一个能完全独占江南。就是因为时间不够久,其它地方江南称呼也没消失。
至于“江南省”,大部分不处于江南。而且同时期其他地方的江南称呼深入人心,并不以江南省建立而消失。且江南省历史不够久,还不能依靠时间消除其它江南。
明朝时期,北方因宋辽、宋金、宋元战争,元末起义战争,黄河改道等原因,整体文化上南强北弱,明朝南北分榜就很说明原因了。
《明仁宗实录》:“自今科场取士,以十分论,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
《罪惟录》志卷十八《科举志》:“洪熙元年,宣宗即位。七月,定会试南、北、中三卷。先是,仁庙拟,一科每百人,以六四判南北。是时三分之,姑以百名为率,南北各退五名为中卷。北卷则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中卷则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庐、凤二府,徐、滁、和三州;余皆属南卷。”
至清朝,还是南强北弱局势。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已做过统计,大体上江南省北边多豪侠少文学大师,徽州、苏锡常等文风繁盛,宁镇百年间无大师,只有维扬、桐城等地还可以。所以不止江南省时期,整个明清时期都是江南文化强于江北,又何来江南省文化繁盛?还不是在吃正宗江南的本?
按照江淮文化研究者的论述,正是因为江淮地区这几百年的衰落,导致江淮在中原与江南的冲击下,文化衰落。部分人就会把江淮文化归为中原与江南的文化交界地,甚至部分人还认为江淮文化就是江南文化。殊不知江淮文化也不弱,又何须借江南的虎皮?
“倒反天罡”是一个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主要出现在道教、民间信仰以及一些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在道教中,“天罡”通常指的是北斗七星,具有神圣、崇高的象征意义,也被认为是天地之间正气和力量的代表。而“倒反天罡”则意味着对这种自然规律和神圣秩序的逆反或挑战,往往被用来形容某些极端、邪恶或强大的力量。
就比如说一千多年的江南不是江南,一个简称江南的反而是江南,就是倒反天罡。参考奇瑞与🐧的QQ之争,完全就是搞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06 18:11回复
    至于河南,最早便有西汉“河南郡”,《史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洛阳地区,当时洛阳为河南郡一县)。”
    唐开元元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府,属于河南道,当时的河南道为山东+河南大部+皖北、苏北部分。河南由河南府扩大为河南道。北宋改唐河南府为西京河南府。元朝改为河南府路,属于河南江北行省。明清便是河南布政使司与河南行省,都有河南府。后改为洛阳市。
    所以,与山东、河北等缩小不同,河南反而是不断扩大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06 18:34
    收起回复
      2025-08-15 16:42: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除非“江南省”再早一些存在,且江南地域范围占比再大一些,再消除其它“江南”概念,那么是有可能取代“江南”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06 18:37
      收起回复
        如果“江南省”是江南,前提就是得江苏、安徽、上海三地都一致认为是。这三地自己都不认可,又如何让别人去认可?两省一市1.6亿多人口都不认可的事,仅凭几个或几十个人就改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9-06 20:43
        回复
          还有朱元璋的“江南行中书省”,从元末大宋龙凤二年至明朝洪武元年,共存在十二年之久,其大部分时间处于红巾军政权时期,在明朝只存续了七个月。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遣徐达攻占镇江、邓愈克广德,授“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次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亲取婺州。明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明史·地理》:太祖戊戌年(1356年)十二月置中书分省(江南行中书省分省)。丙午年(1366年)十二月罢分省,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
          所以按江南行中书省算,它也不是没有浙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9-06 21:03
          回复
            还有这个“江南国”
            《宋史·世家一·南唐李氏》:四年春,世宗大破景军于紫金山,降其将朱元,克寿州。冬,又克濠、泗二州。五年春,改元中兴。未几,又改元交泰。是春,周师克楚州,又进克扬州。将议济江,景大惧,请尽割江北之地,画江为界,称臣于中朝,岁贡土物数十万,世宗许之。始禀周之正朔,上表称唐国主。世宗答书用唐报回鹘可汗之制,云"皇帝恭问江南国主",临汴水置怀信驿以待其使。景又上言世宗,请传位于世子冀,世宗赐书勉谕之乃止。景既失淮南之地,颇躁愤,恶其大臣宋齐丘、陈觉、李征古,皆杀之。六年十月,冀卒,命御厨使张延范充使吊祭。
            李璟本来自称“唐国主”,但周世宗不答应,周世宗要建国,怎么可能留一个号称前朝继承者存在?
            具体的“唐报回鹘可汗之制”没有找到是什么制度。但大致猜测下,是为了把南唐由前朝“唐”的继承者,变为前朝“唐”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正好南唐位于唐江南西道,就称其为江南国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9-06 21: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