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吧 关注:10,549贴子:485,097

【2024.10.05】上海动物园游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4-10-23 10:49回复
    这是动物园游记的第九篇,十一假期我分别去了上海和苏州,具体细节在上一篇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园游记中已经唠叨过,在此就不再赘述。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多拥有两座动物园,配置也多由位于市区、以事业单位形态运营的城市动物园和位于郊区、以市场化企业形态运营的野生动物园构成,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其所拥有的上海动物园和上海野生动物园水平都相当高,可以说分别是自己所处业态内的行业翘楚。

    和中秋节的杭州之旅差不多,因为要兼顾其他行程,这次我也没有时间把两座园区都游览一遍。两相抉择间,出于对城市动物园的偏爱,我最终选择了在这一领域久负盛名的上海动物园。而它也没有让我失望,无论是展示物种、场馆设计、动物福利、科普教育、志愿服务还是园区理念,上海动物园所呈现的水平都远超国内大部分动物园,使眼界大开,倍感兴奋。还是非常可惜这次没能去成上海野生动物园,它在国内商业化动物园中只略逊长隆一筹,在展示物种丰富珍贵的同时还开放了夜间游园,我也一直想去看看他们全国独展的大独角犀。但它离市区实在是太远了,就留待下次专门预留充足的时间再去参观吧。顺带一提,这次游园我终于没遇上暴晒和下雨,游园当天上海风和日丽,凉爽舒适,就我这九篇动物园游记中有五次碰到下雨的几率来看,这次还挺幸运的。


    IP属地:北京2楼2024-10-23 10:50
    回复
      园区概览
      上海动物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2381号,离虹桥机场很近。园区占地面积有74万平方米,比北京动物园稍小一点,在城市动物园里算是个大园。上动的园徽由树叶和大象两个元素构成,园门前也建有由两只大象伸长鼻子构成的拱门,上动对“象”的情有独钟,我想是因为它在建立之初就与这一物种结缘。
      如今的上海动物园并非上海历史上的第一座动物园,民国时期文庙路上曾有一座“上海动物园”,但早已毁于淞沪会战的战火之中,再难恢复了。到了解放后的1954年,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献给毛主席的一头大象“南娇”决定在上海饲养展出,借此机会,市政府决定将原西郊公园增扩为动物园,并于1955年正式开始进行动物展出。在此后的一段漫长的时间,西郊公园一直行使着上海动物园的城市职能,直到1980年才正式更名为“上海动物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老上海人仍然会按照习惯,称呼这里为“西郊公园”。

      照例先来看地图。和国内大多数动物园一样,上海动物园也是以动物种属和食性作为展示区域的划分依据的,我在上一篇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的游记中说这种理念有点落后了,但上动是座有70年历史的老园,已经很难再对园区整体规划进行大范围修改了——总不能把全园都拆了重建吧,这种“推倒重来”的改革想必也不会通过上级部门的审批。但上动仍在展示逻辑上花了心思,在园区北部规划出一个理念先进的“乡土动物区”。整体上,上动的参观动线设计合理,路牌很多,参观起来基本没感觉迷路。
      特别要说的是上海动物园的网络宣传建设之优秀。上动的官网信息更新及时,公众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动物日志、饲养员故事、展区信息、志愿服务信息乃至游客看不到的后台故事,外宣工作是联系游客和园区的一扇交流之窗,也是动物园科普教育和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构成环节,在这方面上动虽然没有红山那么“亲民”,但仍然表现得相当好。反观北动公众号天天只会发个开园闭园、国庆快乐、重阳敬老,官网更是保留着00年代的早期设计,无论是宣传手段还是活动形式都老掉牙了,有股浓浓的事业单位喝茶大爷味儿,工作态度简直比我还消极,这一高一低真的差太多了。

      此外,在正式开始游记前要特别强调的是,上海动物园的展示物种有近470种,大概是国内常规动物园的3-4倍,我在园区内足足无间断逛了7个半小时,基本是从开园逛到闭园,很多展区最后都因为体力不支都只草草看了一眼。像上动这样又大又优秀的动物园,想一次看全是不太可能的,我想与其流水账式地记录每个场馆的见闻,倒不如好好说说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场馆中的部分展区,故而这篇游记中会有很多优秀的展区被一笔带过。
      我特别喜欢上海这座城市,肯定还会再来。至于那些恰好没看到的动物和因为精力耗尽没仔细看的展区,就待日后注定会有的“拾遗篇””再来补充吧。


      IP属地:北京3楼2024-10-23 10:52
      回复
        两爬馆——那些曾不受重视的
        让我们先来聊一聊两栖爬行动物馆,这是我在上动参观的第一个场馆,也是此次惊艳之旅的良好开端。
        因为大部分动物园游客对青蛙、蜥蜴、蛇这种黏腻冰冷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不太重视甚至略有反感,真正养好两爬动物的资金需求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因此两爬馆一般是国内动物园所有场馆中最不上心、表现最差的。
        在此前八个动物园的游览体验中,我们看到过不少经典的“国内两爬馆”,它们大多把动物放在一个毫无自然氛围的狭小水泥棺材中展示,不少园区甚至都没搞清楚自己养的是什么物种,“科普教育”就更别提了。那么一个真正合格的两爬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上海动物园给出的答案。

        刚刚进入场馆,我就看到了一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室内展区,一位饲养员正手持花洒,将水雾喷淋在展区的动物和植物身上——这里是上动的蟒蛇展区。展区内栖息着不少网纹蟒,它们原产于我国南部和东南亚的雨林、沿海红树林等湿热环境中,饲养员正在通过“淋浴”的方式为它们和展区的环境提供足够的湿度。
        相比于其他园区孵化箱大小的活动面积,上动的蟒蛇展区堪称“巨大”。它有1-2个房间大小,展区内不仅提供了松软湿润的泥土地面、随处可见的乔木枝干、面积足够的清澈水池,园区还在这里种植了各种原产亚洲的热带植物,精心搭建了落叶堆、藤蔓和地表腐殖层场景,尽力还原了东南亚的林间自然景象。在贴近自然的同时,以结构复杂的地形为动物提供了攀爬、躲避等必需空间。

        根据科普展牌介绍,为了全面模拟蟒蛇野外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展区内还混养了麦穗鱼、黑壳虾、石田螺、妇、蠼螋、蚂蚁、蚯蚓等微型生物,基本形成了半人工的小生态系统。如此精心的展区布置和原生环境模拟,是我参观的动物园两爬馆中少有的。
        可惜在我看来,这里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展示了太多网纹蟒白化个体,反倒破坏了展区苦苦塑造的自然感。

        网纹蟒绿、黄、棕各色拼凑,花纹混杂的原色虽然不好看,但却是是重要的保护色,让它们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很难被猎物和敌人识别。而被俗称为“黄金蟒”的洁白如玉、斑纹金黄的白化个体,大多是人工干预基因筛选后服务于宠物市场的产物,哪怕在自然中能够存活,也不可能像这样集中出现。稍微有些常识的游客看到展区内这么多的白化个体,真的相当出戏,立刻就能感知到这里毫无疑问是人工环境。但无论如何,比起国内平均水平来讲,上动的这个蟒蛇展区已经相当优秀了。


        IP属地:北京4楼2024-10-23 10:57
        收起回复
          上动两爬馆不只追求还原自然的“硬件设计”,还在其他丰富参观体验的手段上下了不少功夫。位于蟒蛇栖地对面的综合展区,就是先进展示逻辑的典型实例。
          这个栖地同样面积巨大,展区里最显眼的是由树木枝干搭建起的巨大爬架。而以爬架为中轴线,整个展区从斜对角分隔各为了三部分,左侧是面积巨大的水池;右侧则是风格截然不同的干燥红土、石块和人工躲避;而爬架本体及其延伸的植被绿化则构成了一个中间地带。

          我很好奇:如此复杂的生境到底展示了什么动物呢?走近一看,有一幅手绘图画详细描述了这里的展示物种。
          原来,这一个展区中混养了三个原产地重叠的不同物种——安布闭壳龟、缅甸陆龟和泽巨蜥。适应水生环境,栖息于沼泽、池塘等平缓水域的安布闭壳龟生活在左侧水池,而适应陆地环境,栖息于丘陵和灌木丛林的缅甸陆龟则在右侧红土区活动,至于中间巨大的爬架,则是为生活在森林和河谷盆地,习惯地栖但又有树木攀爬需求的东南亚入侵物种杀手——泽巨蜥提供的。

          不仅如此,绘画上还对两种龟类的栖息环境、物种区别、食性进行了介绍,泽巨蜥则被画在画面右上角的爬架上,并清晰地标注有“我在这里!”——一抬头,展区内的泽巨蜥果然慵懒地待在爬架上,这种体验真的是太好了。
          虽然让游客自己寻找动物颇有自然意趣,但在展区活动面积巨大、环境要素丰富而展出的动物体型相对较小又不怎么喜欢动的情况下,这种理念就不太适用了。这种条件下,如果一段时间看不到动物,游客很快就因耗尽耐心而离开展区,这样一来无论设计了多么自然的环境布置,效果都要都大打折扣了。
          在这种情况下,园方如果想要把动物最可能出现的位置告诉游客,让游客第一时间就能观察其体态和自然行为,就不仅要了解动物喜欢待在哪里,还要能够引导动物自愿待在一个视野开阔、相对固定的地方。

          这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必须在展区设计时就根据物种本身的需求进行提前规划,制造出一个提供刚需或是足够舒适的固定位置。以这个展区举例,泽巨蜥为什么会那么听话地待在爬架上呢?很简单,在爬架的上方,园方设置了一扇天窗、一盏日光灯——蜥蜴是一种变温动物,它们没有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是它提高体温、进行活动的刚性需求。而这处足够高的爬架,则能让它以更近距离享受“太阳浴”带来的热量,也满足了它的攀爬需求,更方便游客观察它的身体全貌,一举三得。
          这不是什么高超的展示手段,在国外的先进动物园甚至国内的两爬宠物市场都已经非常普及了,但在国内动物园两爬馆中还是可贵到让人眼前一亮。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基于动物需求的展区设计思路、有趣的手绘宣传板和清晰的动物位置指引,也出现在如今上海动物园过半的动物展区中,似乎很快也将成为这座动物园的新常态,真是让人充满期望。



          当然这个综合展区目前的效果还有不到之处,比如水池的水位还是有些低,很多安布闭壳龟的小个体想上岸很是费力;三个区域的区隔设计得还是不太自然,一眼就知道是特意设计的;展区内的植被似乎还可以适量再增加一点。但些问题这不妨碍它是个好展区,它所展现的“混养”不是粗暴地把同一产地的物种关进同一个笼子里,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让三个物种能和谐统一、自得其所的环境,这种展示效果很多动物园在哺乳动物展区也做得到,但这种进步出现在两爬馆,实属珍贵。除了以上两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展区外,上动两爬馆的展示物种之丰富也远超国内平均水平。


          IP属地:北京5楼2024-10-23 11:00
          回复
            其中最知名、最具吸引力的就是科莫多巨蜥,大多数动物爱好者应该从小到大在各种纪录片、书籍中把这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部分岛屿的世界最大的蜥蜴了解了无数次了。


            国内展示科莫多巨蜥的园区不多,上动的不知道是不是亚成体,体型大小上不如其他几家展示的个体具有冲击力,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科莫多巨蜥,还是驻足观察了许久。它享有整个两爬馆最大的栖地,展区内布置了稀疏的热带植被、红土和岩石以模拟热带稀树草原的开阔低地。玻璃幕墙上的的手绘图画提到它会因为缺乏安全感待在高处,果然,我一抬头就在高处看见了它。在高处趴了一会后,它雄赳赳气昂昂地在栖地内四处漫步了一会儿,最后找了个僻静的角落躲起来了。



            IP属地:北京6楼2024-10-23 11:03
            收起回复
              此外,这里的大鲵展区也很不错。栖地塑造了一个山间溪流的生活环境,因为大鲵对水质有较高需求,展区里的水清澈到我感觉都能直接给人喝了。附近的手绘插画、科普展板也相当多,针对展区内这一雌一雄两个个体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比稍显阴暗局促的北动大鲵展区要更高一个档次。






              IP属地:北京7楼2024-10-23 11:49
              回复
                此外,上动两爬馆内的几种蛙类、龟类、蛇类也比较稀有,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竹叶青蛇。随着现代动物园理念越来越要求饲养员对动物栖地进行及时干预,加之野保法对野外采集的严格限制,如今国内饲养毒蛇的园区越来越少了,原因无它,毒蛇对饲养员甚至游客的潜在威胁实在太大,人的生命安全远比多展示一两种毒蛇重要多了。
                回想起来,00年代我还小的时候,北京动物园的两爬馆顶楼展示有眼镜王蛇、眼镜蛇、竹叶青、五步蛇、银环蛇等不同的毒蛇(时间久远,具体物种可能有误),我还很认真的问过我爷爷这些东西平时要怎么喂食,他猜测这些毒蛇的牙都已经被拔了,不能咬人(其实并没有)。如今北动三楼的有毒蛇只剩下一条短尾蝮和一条舟山眼镜蛇了,这次能在上动看到竹叶青,还真的挺意外的。










                上动的两爬馆也不全是优点,毕竟场馆已经建成很久了,很多物种都面临活动范围不足和更细致的需求(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问题。相比于真正先进动物园的展示水平来看,上海动物园两爬馆的表现离“优秀”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虽然不少展区在追求对自然环境的还原,但仍能一眼看出破绽(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看看up主“冬青动物志”上传的欧洲先进园区两爬类栖地的相关视频,两相比较差距依然明显)但上动的两爬馆在国内的范围看已经足够好了,可以说这里表现最差的一个展区,也比国内大多数两爬馆最好的那个强。


                IP属地:北京8楼2024-10-23 11:52
                收起回复
                  蝶与鸟:身临其境之美
                  说完了令人惊喜的两爬馆,上动还有两个能让游客身临其境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进入式园区”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在上动的两爬生态馆,因为正在举办第十二届蝴蝶展的缘故,展览期间,这里被设计成为了成为了一座馥郁芬芳的“蝴蝶花园”。

                  甫一进入展区,我立刻就被场馆内部生机勃勃的景象吸引了。园方在场馆内布置了三角梅、龙船花等姹紫嫣红的蜜源花卉和柠檬、金橘等寄主植物,并在这里放飞了大量的养殖蝶类。这些蝶类是原产我国甚至上海本地的乡土物种,它们自由地在这里飞舞、采食、休憩,有不少蝴蝶就直接停在游客的头上、手上、身上,被有幸“选中”的人们大多小心翼翼,细致观察的同时也生怕伤害了这些美丽的生灵。

                  沿着道路向前漫步,我几乎满眼都是鲜花锦簇、群蝶飞舞的盛景,毫无遮挡的视野和极近的距离给了我仔细观察每一种蝴蝶的绝佳机会,这样生动的体验在之前的游园经历中是前所未有的。漫天飞舞的蝴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以拟态闻名的枯叶蛱蝶,若不是它们排列整齐地停留在园方预备的柠檬附近,我在野外是绝对无法识破它高超的伪装的。

                  作为一种昆虫,蝴蝶对丰容的要求远没有脊椎动物那么丰富,加之展示的都是本土物种,就算偶有逃逸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这座“蝴蝶花园”在展示设计上得以完全偏重游客体验一侧,这种切身实地观赏千蝶竞舞、满目绚烂的生动景象,给人带来的实际体验是文字难以形容的。这个蝴蝶展会持续到10月27日,希望大家能亲自去体验看看吧。
                  当然,所谓的蝴蝶展并不是给游客们看看近似奇观的蝴蝶飞舞就结束了。园内的科普馆还设置了蝴蝶不同形态的幼虫展示,让游客能近距离观赏破蛹成蝶的奇妙过程,辅以大量科普展板、讲解视频,绝对能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对蝴蝶这一物种建立起清晰具体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唤起人们对“本土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在国内大部分动物园连两爬馆物种都搞不明白的情况下,上动已经能把本土昆虫展的又美又好了,真是令人唏嘘。




                  IP属地:北京9楼2024-10-23 11:55
                  回复
                    除了“蝴蝶花园”这种特展期间独有的沉浸式体验展区,上海动物园还设有一个常规的“进入式鸟园”,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欣赏与园区内饲养的各种鸟类,体验也相当不错。
                    所谓“进入式鸟园”并不是个新概念,它于上世纪末就在我国各大动物园流行,大多园区的设计思维是建造一个人工的温室环境,让游客得以进入无遮蔽地欣赏各种鸟类,上动也不例外。如今这个进入式鸟园几经改造,体验要比国内的“同行”好出不少。

                    作为一个室内展区,进入式鸟园总面积有500平方米,这里采光优秀、土壤松软、植被茂密、流水潺潺,展区中除了搭建有各类栖架和喂食平台外,甚至还布置了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场景。
                    沿步道前进,游客能在场馆任何地方发现、观察、欣赏鸟类:树枝头上有八哥歌唱、鹦鹉依偎;灌木林间有孔雀昂首、白鹇疾驰;水面之上有鹳鹭踱步、鸳鸯休憩。举目所及,鸣禽、攀禽、陆禽、涉禽、游禽等各种鸟类时远时近、应有尽有,堪称“移步换景”,让人眼花缭乱。当然,鸟类不同于蝴蝶,还是存在与游客产生冲突的可能,园方在展区内安排了不少志愿者处理突发情况,虽然我游园过程中没有遇到试图翻越护栏追赶鸟类的游客,但事关游客和动物两方面的安全,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IP属地:北京10楼2024-10-23 11:57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1楼2024-10-23 11:57
                      收起回复
                        除了进入式鸟园,上海动物园鸟类展区展现的综合水平也相当高。
                        无论是雉鸡、猛禽、涉禽还是大型鸟类,基本所有物种的外部活动场面积都足够,场内植被茂密,躲避极多,栖架丰富,基本配置都能够满足。还在此基础上,上动还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对展区进行了优化:雉鸡就多设置躲避、猛禽就给与极大的空间、游禽有宽广的湖面、涉禽有合适的滩涂,至于鸵鸟、美洲鸵、鹤鸵等大型鸟类更是对其原产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还原。明明美洲鸵展区还是疏林灌丛地貌的稀疏乔木,一步之隔的鹤鸵却立刻面貌一新,完全一派热带雨林的自然气象,两个展区之间留下这明显的植被分界线,正是上动保育理念的体现,这是大多数动物园都做不到的。











                        IP属地:北京12楼2024-10-23 12:02
                        回复
                          补一些手机拍的两爬馆场馆图。






                          IP属地:北京13楼2024-10-23 12:04
                          回复
                            乡土动物区:从高高在上到咫尺之遥
                            来到上动,备受赞誉的乡土动物区是一定要来的。
                            顾名思义,上动的这个所谓的“乡土动物区”开放于2019年,它以上海野外湿地生境、丘陵密林生境为蓝本,展示了动物园所在地——上海的各类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的乡土物种,是中国大陆动物园中首个以本地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较全面系统地饲养展示本地分布野生动物的展区。

                            “乡土”这一概念一听起来虽然土,实际上却是动物园展示理念最先进,最“洋气”的一种。
                            长久以来,在动物园中更受游客关注的大多是狮子、大象、河马、长颈鹿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动物,人类对这种日常无法见到的动物的好奇心便是传统“动物园”诞生的最初驱动力。但以现代动物园的思维来看,一座动物园在自然教育和物种保护上所取得的正面影响,更容易作用在当地的本土物种上。这不难理解:对动物园来说,保护本地的濒危动物并助力它们的种群延续既是动物园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比跑到非洲保护大象容易得多;对游客来说,千里之外的非洲象种群的繁衍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有心无力,更容易让他/她真正有动力、有能力去投身保护的,就是本地的动物种群。因此,随着动物园理念的发展和进步,先进的动物园更多地吧精力从展示“奇珍异兽”,转移到了“本土生物”上。
                            如今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曾经和如今都分布着什么动物?它们过得怎样?上海动物园为这些动物做过什么?作为普通游客又能为身边的动物做些什么?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想要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更真切地传递给游客这样一个概念——物种的濒危、灭绝和保护并非是书籍或纪录片里的大道理,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可惜,我来到这个乡土动物区的时候,小爪水獭、狗獾、果子狸等几种动物不是还没睡醒,就是并没有到外场来,展区里都是空荡荡的。虽然动物没有出来,但每个展区设计的都非常值得称道,尤其是小爪水獭的豪华套间,深水浅水区域分明,展区内树木形成的爬架丰富又自然,让人打心底里觉得好。等下次看到动物们,再来详细聊这里吧。








                            IP属地:北京14楼2024-10-24 08:57
                            收起回复
                              到了獐展区面前,我才真正看到动物。我是第一次看见獐子,这些矫健的动物有着明显的形态特征,它们无论是雌是雄均完全无角,且雄性生有外露的犬齿,这些特征在鹿科中是独一无二的,特别好认。相比野生的獐,园区内的獐都不太怕人,在游客面前泰然自若地嬉戏打闹,奔驰追逐。它们的活动场特别大,东西向空间宽广到一眼望不到头,展区内树木、竹林、灌木、水池都有配备,草地也维护得比较到位,没有被獐子啃得精光,展示效果非常好。







                              獐这一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流域、朝鲜和韩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原住民,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地区就有獐分布。但由于人为开发利用土地和捕杀等原因,20世纪初,这一物种就在上海地区彻底绝迹了。
                              展区的科普牌自然将“獐的上海故事”娓娓道来,通过几段话就让游客大致了解了獐在上海的前世今生,并着重讲述了2006年起上海重新引入獐后科研工作者和上海动物园本身付出的努力,以及它们如今形成野外种群,填补了空缺的生态位置的成果。让游客意识到獐不仅仅是动物园里的景观,更切实地“生活在人们身边”,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


                              IP属地:北京15楼2024-10-24 09: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