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3,545贴子:3,187,349
  • 12回复贴,共1

阿弥陀佛,阿e音作为关键一环——南怀瑾愿下地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经字义相同。南怀瑾针锋相对。
华严经【婀】:諸法本無生義。
大品经【阿】:一切法初不生故。
大日经【阿】:一切诸法本不生故。
——————
南怀瑾【阿】:阿字是世界一切生命,开始散发的音声。——与三经针锋相对,截然相反。
——————
【针锋相对】从经典角度出发,上述几部重要经文围绕“阿”或“婀”字,着重强调的是如“诸法本无生义”“一切法初不生故”“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这类体现佛教核心教义的义理。而南怀瑾将“阿”字解释为“世界一切生命,开始散发的音声”,无论是从表意所传达的内涵,还是从佛教教义层面去考量,都和经典所明确的义理有着根本性的冲突,二者截然相悖,是公然的、针锋相对的、完全相反的状态。
——————
【三经原文】
《华严经》《乾隆大藏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一_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具足圓滿善知眾藝。我恒唱持此之字母。所謂。唱婀字時。能甚深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勝威德力顯示諸法本無生義。唱囉字時。能甚深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遍顯示無邊際微細解。唱跛字時。能甚深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照法界平等際微細智。唱者字時。能甚深入般若波羅蜜門。名普輪能斷差別色。……”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广乘品第十九(丹本名为四念处品)“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波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
——————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云何真言教法,谓阿字门一切诸法本不生故。……”
——————
其中《华严经》的唱婀字時,唱囉字時,唱跛字時,唱者字時……
对应《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阿字门,罗字门,波字门,遮字门……
——————
以上证实阿/婀读音相同,证实阿读婀音;更证实南怀瑾对阿字的解释,与三经背道而驰。
婀娜多姿的【婀】认识吗?是不是想念成啊那多杂?
婀字在《唐韵》《广韵》《集韵》《现代新华字典》等官韵定音中,从古至今均不是a音。
南怀瑾三本经都没看?还是故意反着来?
南怀瑾对阿字的解释,与众多重要经文存在显著的背道而驰,针锋相对,完全相反的矛盾之处。
南怀瑾对阿字的解释严重出错,
且阿字发音严重误导信众。
——————
——————
“一切众生,既有生命,首先发音的一定是“阿(ā)”。…… 我说此话,绝对负责任,【如果错了,我愿下地狱】。” ——南怀瑾《定慧初修》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02 19:02回复
    看看这段原文,南怀瑾愿下地狱的条件包不包括对阿的发音解释出错?
    【原文】
    如果念成“哦(ō)弥陀佛”,就有偏差了。哦(ō)的发音是嘴部收缩成为一小圈,单从喉部(生死轮)所发出的声音,是轮回的音,轮回音是下沉的。所以不可以念成“哦(ō)弥陀佛”,必须要规规矩矩念出“阿(ā)弥陀佛”的清朗音声。
    一切众生,既有生命,首先发音的一定是“阿(ā)”。它是开发的,上扬的,示现生命的生生不息。例如婴儿所发的第一声,以及开始学说话,都是“阿(ā)的发音。至于“哦(ō)”音是沉没的,向下的,甚至可以说是沉堕的音声。即如念唱华严字母的梵音,起腔由“阿(ā)”字开端,到“陀“字完结,便是咒音的“声明”内义。
    持名念佛的法门,如果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就够了。人在临命终时,气息将绝,这四个字也念不出来时,就系心一缘,“阿……”也就够了,绝对够了!我说此话,绝对负责任,如果错了,我愿下地狱。但千万记住,系心一缘在“阿弥陀佛”的这个“阿(ā)”字。
    ——南怀瑾《定慧初修》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02 19:08
    回复
      夏商周时期,商人向夏人学说话,周人又向商人学说话,所以当时的雅言为夏言。夏朝和商朝迁都频繁,但基本都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今河南境内。由此,雅言的标准音即以洛阳一带的洛阳音为基础,为古河洛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03 21:34
      收起回复
        秦始皇统一六国起,稳定的中央集权开始为相对统一的语言形成创造客观条件。秦十五载而亡,后来两汉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为各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摇篮,因此,较为统一的汉文化及语言得以逐渐形成。两汉分别定都长安和洛阳,承袭了夏商周时期的雅言(两汉时期也称“通语”),将“洛语”作为国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03 21:36
        回复
          至隋唐时期,华夏正朔北归,形成长安音与金陵音两派正统音系。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唐代制定了《唐韵》,规定以长安话为标准音,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后来,唐代也在战火纷飞中消亡,宋代一统天下,北宋定都开封,并以开封音为正音,称“宋音”或“中州音”。金灭北宋后,南宋先后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大量中原人再次迁至南方。在不断地南北融合下,渐渐形成了“下江官话”。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03 21:44
          回复
            随后,元灭南宋,说蒙古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初期各地人口极为不均,所以进行了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将山西人口大量迁至河南、河北等地,调湖广人口填四川等。后来,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南京一带方言为基准,将之作为官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以南京话为正朔,不过南京话与北京话逐渐走向了融合,之后可称为北京官话。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03 21:45
            回复
              清入关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向汉人学习汉文化、学说汉语,因此逐渐在北京内城形成一种夹杂着阿尔泰语系特征的独特口音。后来,这种口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成为清朝官话。
              平上去入,声韵有致,每个时代都有专属的通用语言。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03 21:47
              回复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夏商周至清朝各时期通用语言的发展演变情况,先是夏商周以洛阳音为基础的雅言,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标准音在不同都城、不同历史背景下更替变化,体现出汉地音韵传承有序这一特点。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1-03 21:56
                回复
                  从相关资料推测,唐朝时“阿”字发音可能更接近“ē”等。在洛阳方言和西安方言中,“刚正不阿”“阿谀奉承”“法不阿贵,绳不绕曲”中的“阿”,都有读“ē”的情况,与唐朝时可能的发音相似。对于“阿房宫”,古代汉语中其应读作“ē páng gōng”或“ē fáng gōng”,洛阳方言和西安方言中,一些正式的读音或受文化传承影响,也会将“阿房宫”的“阿”读成“ē”。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1-03 22:07
                  回复
                    ē 音源流
                    源流一
                    出自商代伊尹之后,以官名为氏。据《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其支孙有的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1-03 22:11
                    回复
                      kē音源流
                      源流一
                      阿姓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王室辅弼大夫阿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阿者,亦称可者,是西周时期所设置的内宫官职,类似如今的幼儿园老师。“阿”、“可”二字在上古时期读音相同。在典籍《礼记·内则》中记载:“阿者,王族保育孺子,需从‘诸母’、‘阿者’中选出‘慈母’、‘保姆’来充任。”后王族以长老来教养监护王室弟子,所选教师皆称之为“阿”,学识渊博、严慈兼备,负责服侍、教育王族贵胄的子弟。以后,“阿”作为从政治上监护君王的长老,就成为君王的特别辅弼大夫,遂成官称。
                      在阿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阿氏,读音作kē(ㄎㄜ)。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5-01-03 22:14
                      收起回复
                        在正式场合中,若有人从佛教角度说“如果错了,愿下地狱”,意味着其在观念上认同,犯了错要接受以下地狱折磨:
                        八热地狱相关折磨
                        - 等活地狱:罪人互相残杀,倒地后又复苏如初见,不断重复。
                        - 黑绳地狱:以黑铁绳量身切割,受刀斧斫锯等苦。
                        - 众合地狱:受夹山、铁槽、铁杵等挤压舂捣之苦。
                        - 号叫地狱:罪人被关炽热铁屋,受痛苦煎熬而大声号叫。
                        - 大号叫地狱:在更大铁城受刑,痛苦更甚,发出悲惨大号叫。
                        - 炎热地狱:罪人在铜镬、炭坑中受煮烤之苦。
                        - 大热地狱:所受痛苦是炎热地狱的数倍,受烧煮等苦,身体焦烂。
                        - 阿鼻地狱:罪人受各种苦具折磨,痛苦无间断,寿命极长,身心备受煎熬。
                        八寒地狱相关折磨
                        - 具疱地狱:罪人因严寒身体生疱。
                        - 疱裂地狱:身上的疱被冻裂,痛苦难忍。
                        - 紧牙地狱:因寒冷牙齿打颤,发出咯咯声响。
                        - 阿啾啾地狱:冻得无法发声,只能从喉咙发出“阿啾啾”的声音。
                        - 矐矐婆地狱:身体冻僵,无法言语,只能发出“矐矐婆”的声音。
                        - 裂如青莲花地狱:皮肤冻裂,形如青莲花。
                        - 裂如红莲花地狱:皮肉冻裂更深,形如红莲花。
                        - 裂如大莲花地狱:全身冻裂,筋骨内脏皆现,如大莲花绽放。
                        其他折磨
                        - 无间受苦:在地狱中受苦无有间断,没有片刻停歇和缓解。
                        - 业力相感:罪人要承受与自身恶业相应的各种特殊折磨,如生前欺骗他人者,可能会遭受被欺骗、被误导等痛苦。
                        佛教中地狱说主要是引导人们止恶行善,树立正确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这种表达更多是表达对佛法的敬畏和对错误行为的警醒。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5-01-03 22:48
                        回复
                          从佛教角度来看,若有人在正式场合表示“如果错了,愿下地狱”,意味着其在观念上接受犯了错要承受以下地狱折磨:
                          身体折磨
                          - 利刃刺身:在地狱中,罪人会被各种利刃穿刺身体,如被鬼卒用剑、矛等兵器刺击,身体千疮百孔,痛苦不堪。
                          - 吞食热铁:罪人被迫吞食烧红的铁丸、铁汁等,滚烫的铁进入体内,灼伤咽喉、肠胃等,带来巨大的痛苦。
                          - 肢体撕裂:可能会被狱卒或恶兽等强行撕裂肢体,如手脚被扯断、身体被分尸等,身体遭受极大的创伤。
                          感官折磨
                          - 恶臭熏染:地狱中充满各种腐臭、刺鼻的气味,如腐尸、脓血、粪便等散发的恶臭,罪人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嗅觉受到强烈刺激,身心备受煎熬。
                          - 强光炙烤:罪人会遭受强烈的光芒炙烤,眼睛无法睁开,皮肤被强光灼伤,同时还伴有高温带来的痛苦。
                          - 巨响震耳:地狱中充斥着各种恐怖、刺耳的声音,如罪人的惨叫、恶鬼的咆哮、刑具的撞击声等,这些巨响不断冲击着罪人的耳膜,使其精神高度紧张,痛苦万分。
                          精神折磨
                          - 无尽孤独:罪人在地狱中与亲人和朋友分离,周围只有痛苦和折磨,没有任何温暖和安慰,在孤独中承受着内心的煎熬。
                          - 悔恨自责:罪人不断回忆起自己生前的过错,在无尽的悔恨中,心灵受到强烈的谴责,这种精神上的痛苦不亚于身体上的折磨。
                          佛教中地狱的描述主要是一种教义上的象征和警示,旨在引导人们遵循佛法,弃恶从善,其重点在于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启示,而非对现实的具体描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5-01-03 22: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