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社吧 关注:137贴子:113,766

回复:略谈不能把功境当功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些功境属于感受,有些属于能力,举个例子,现在世人流行出体,就是看到什么近似人间的情况。
这个东西呢,即算是真的吧。
比方说你移动一个事物,和把这个事物点燃,难度差别是很大的。
修心就相当于把他点燃,出体就相当于移动他。
现代人的出体跟翻墙的心理相似,总是觉得出来就有某种不同可以看到。
是有一种功境出神之后可以见到万物。而不用眼睛。但也不是出体这种似梦境似真似假的情况。
因为发心有问题,所以看到的总与心理状态有关,不是全然的现实。
所以静功心态很难自己调整。还是要平时修行才行。


IP属地:重庆16楼2025-03-09 21:18
回复
    有一些属于感受,感受到的热量,不是本身有热量,是外来有热量,从炼内丹讲,有一种浮阳之气,是基本的,就是练了以后身上暖融融的。那没有根本的作用。只是静后气血略为活动。跟先天气没什么关系哦。
    身上有冷热涨麻,不等于说功夫有进展。
    被这浮阳之气浮到表面上去,内心却未必有什么暖气。是这样吧。
    所以感受,也不是点燃了自己的信念和道志。生起了不灭心光。


    IP属地:重庆17楼2025-03-09 21:22
    回复
      2025-09-22 17:01: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比如一个人观看到什么,不等于说有什么功夫,比如闭眼观看到什么情况,就算与外在一样。也不等于说功夫好。
      要能看出来这个东西本质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或者说来源是什么。才叫跟修行有一定关系。
      没有判断就不行。这些就跟事先准备的价值观有关。
      所以静功,功境不是随便进入,需要准备,也需要指点。
      很多人会兴之所致,买一些什么东西,觉得有缘,或者去哪里,这些没有准备的话,就是把自己移动一下。
      并不是内心有一个光明,告诉自己明确要做什么。
      不算一种功,也不算一种功境。


      IP属地:重庆18楼2025-03-09 21:26
      回复
        功境是求道,修道的副产品,如果求道求的不真,副产品也是渗杂的多,渗的是些个人的好恶,不能长久。
        人的内心,生死之气参半,如果死气发动。很多情绪就不受控制,所以不能得着纯生。
        会忽而自傲,忽而自贬。一会热烈,一会寒冰,都是生死之气在内心相斗。


        IP属地:重庆19楼2025-03-09 21:29
        收起回复
          异于常态的状态是不是功境?
          先说一个总结,异于常态的状态很多,目的性跟修行有关的,可能与功境有关,目的性与修行无关的,那就与人的情绪有关。并不算是功境。


          IP属地:重庆20楼2025-03-12 21:57
          回复
            因为感受到什么,相当于外在有一个热源在加热当事人,内在的,仍然是冰冷的。所以并没有什么难度。虽然机缘到了,要运行,要开启什么灵机。
            内与外的分野,是一个主题,外不能代替内去改变本质。
            方法也是这样,方法,只会让人感受到什么,比如看到光色,或者感受圣境,但不是内在到了圣境。甚至内心没有一些移动。
            比如有一种内景会让人感受到了天宫,据毕法说,是仍在颅内,不出内院。
            这是激发了一身未化的外求之气所致。
            真正的境界不是没有,只是不可以对人说,也是不想人以此来误导人之故。


            IP属地:重庆21楼2025-03-12 22:05
            回复
              寄希望于外物的修法有很多种,有向上寄托的,也有向下寄托的,
              当然也有平级寄托的,有理念上寄托,也有方法上寄托。
              人与人是平级的,动物与阴灵低于人,这是一个参照系统。从希望修法的人看来是这样。
              从传授的人看来,培养式的修行,与变现式地修行,就是道与术的差别
              道指的是,单一的理念,会失去很多灵活性。
              术的极致,指的是无所不用各种方式,能采纳的,能吸收的,各种信息,能量,物质都去取得。去开动。


              IP属地:重庆22楼2025-03-14 18:59
              回复
                从传授者来说,有无可奈何的成份,比如说,某些人心态不能接受,就换一种方式,治标式地运行。
                举例来说,培养是很单纯的事情。悔过与修善行心态与方法配合。消减与增长同步,很和谐,也能长期运行下去。
                但是如果不接受培养怎么办?需要变相地指示一种方式去修当事者。比如让当事人的心态去寄托在某件事,某个方法上。
                比如某种练功方式,让此人心态不纠结于想法,去忘记,去忘记自己的好恶。淡化一下。


                IP属地:重庆23楼2025-03-14 19:04
                收起回复
                  2025-09-22 16:55: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种方式,比如说对未能放弃私心的人,认可没有真实的善恶。一切是空性的显现,所以不必内疚。这就是一种对上寄托。类似的有人本来是来体会的,这种说法,本质也是把人向上寄托。本体是殖民者,是高高在上的。
                  附带说一句:人,应该有负担感,有压力,以后才会有真实的解脱。这是沉重与轻松的对比,不能无条件地让人放下。
                  无条件就是廉价的意思,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也就是不会有固定的果实让人摘取。
                  唯有历经千辛去求取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可言。


                  IP属地:重庆24楼2025-03-14 19:12
                  收起回复
                    从道门上讲,有说文始最高的,大体也是让人无思无虑,直入大道之源。方法简单,也高玄。然而也是属于看到拿不到的类型。水中捞月,虽然看到,却不能证得。
                    向下或平级寄托者,从西游记里也说过,属于壁里安柱的。等到同级的依赖不了,自然自己也难保了。
                    所以,修神也好,修体也好,只是助道,不能入道。


                    IP属地:重庆25楼2025-03-14 19:17
                    回复
                      国外科学家,使用各种方法,从人体提炼到生物制药,甚至是电子飞升,使出的,不会出于向下,或是平级寄托两种方式。都属于壁里安柱一类。


                      IP属地:重庆26楼2025-03-14 19:18
                      收起回复
                        再回头说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有过,要改过这么简单的方式。
                        因为看不到,有很多时候积恶还没有发作。状态还很良好,能吃能玩的,所以以为自己不需要驱恶行善。
                        然而从前因上,又需要进行修行。改变一种庸俗的状态。所以用权说,哄说一切顺其自然云云,
                        因为大环境温和,所以感觉不到修行的迫切。权说就是权且说,
                        感觉上觉得自己是要追求一个与世俗人更纯粹的自我。蒙眬中


                        IP属地:重庆27楼2025-03-14 19:23
                        收起回复
                          向下寄托,比如向动物或阴灵去寄托,属于对人道失望,而寄托于下,岂不愚哉。有些人不过求财,
                          终究这种愚昧的方式,反被寄托。坏了人道。得不尝失。所以修行首忌以道求财色,因向下寄托,不成人道之故。


                          IP属地:重庆28楼2025-03-14 19:38
                          回复
                            知道人间之事,不是功境的必然判断标准,因为有些不是功境也可以得到这种能力。
                            或因向下有某种寄托,或是先辈有特殊经历。都有可能有异于常人的能力。


                            IP属地:重庆29楼2025-03-14 19:40
                            回复
                              2025-09-22 16:49:5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变现式修行,与培养式修行的区别,
                              在于变现式修行不需要经历艰难反复,只需要一种方法,较短时间学习者可以掌握一种状态或功能。甚至可以迎合人的一种暂时需求。比如求财,求升学之类。
                              而这种状态是单一的。不是整体性的。
                              培养式的修行,要按人整体到分支的顺序去培养人的心性,渐渐改变人。


                              IP属地:重庆30楼2025-03-14 1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