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社吧 关注:137贴子:113,762

回复:略谈不能把功境当功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借用道德经里一个概念: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意思是说,大国脆弱如同小鱼,不能随意翻动。人也是这样的,从修行上讲,人与鬼神,与道,要德交归焉。与上下要有一个德交的过程,
对上应该怎样,如果向上寄托,把人性比喻为道性一样空寂,这是诽谤,也是对天性的一种损伤。
对下若人怀着利用功能或阴灵的态度,很多功能求财,是用某些来做出来的,也是一种伤,最终会伤到自己。
所以人应该承认比起天性来说,自己的是混和过的属性,有天㟻鸿沟,不能直接达到天性,不应该骄傲。不能凭白寄托。
对平级的人,对下,也不应该随意利用。这样有伤于物,是不能达到德交归焉。


IP属地:重庆31楼2025-03-14 20:27
收起回复
    人有主德,现德,运德三种状态。
    主德是自己主体上的德行属性,不是主观自己认为的,现德是现在拥有有德行,运德是做事情时运用的德行。
    这三种还是略有不同。


    IP属地:重庆32楼2025-03-14 20:50
    回复
      2025-09-22 15:26: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寄托为什么成了一个主题?而且是习以为常的。不觉得自力更生才应该是主题嘛?
      对一个不懂的领域,自然?地就用寄托向未知利弊的方式,而不是自证。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5-03-14 22:11
      回复
        很多功法有半截天梯之称,这个半截天梯,就是说,按这个功法练习,一开始还可以,
        到了后半截,功境也无法达到,效验也无法完成。效验是古人说的效应,会作用在身心上,但是按功法是难以达到的,就叫半截天梯。
        后人观看古人描写,前半部分历历有验,比如灵宝毕法中的风雷之声,很多人都可以达到。但是后面的,就达不到了,或者会出种种困难和问题。
        有些人说是隐传,就是书本上不会把修成法写全,后人凭聪明改了功法。所以就不能成。
        这是事情,书本上不会写成标准格式方便所有人去成。想简明只是浅见。
        原因是古人知道知识这个东西,是双刃剑,设想如果有违背自然之理的人用方法修成是什么样子,于理不合尔。
        所以要么在文字上隐去,要么在实践上让人达不成,类似秦皇修仙一个意思。


        IP属地:重庆34楼2025-03-22 15:28
        回复
          必选项,和加分项功法作用的差别,必选的,是端正三观。加分的,是打开渠道。这么说太抽象。比如,初学者总想要日刻修行。日夜精勤,这叫加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5-04-26 18:49
          回复
            比如上香,是加分项,有些人天天上香,当然不是能天天加分。有时也会减扣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5-04-26 18:59
            回复
              也有把必选项辅助式修成了加分项的,比如诵经,是为正三观,有些人就修成了以遍数计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5-04-26 19:01
              回复
                所以要把加分项修成辅助式,比如放生助长慈心,上香助长恭敬。等等。而不是修成加分项。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5-04-26 19:04
                回复
                  2025-09-22 15:20:1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的想法在当代很强烈,尤其是个性,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要除掉国王,新国王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国王是时代的英雄,人在任何时代,想法做法都是自己的国王,而这个国王是会压制新生的生机的。
                  功境里有一个说法,人的根本精神叫元神,是无思无虑,无爱无恨的。而识神是多思多虑,有见有识的。
                  这属于倾向性描述。人心不死,道心不活,指的是这个过程,没有这个人心死的过程,道心是不会活过来的。
                  而且人心死的程度,决定了道心活过来的纯粹有多少。
                  这个死去活来,就是一种功法。
                  很多方法里埋伏的,就是这个过程,比如以前的人会参一个参几日几夜,直到把人心彻底参死了。自然活一点点。
                  因为想法可以多角度去想一个事,这样就包容了自己很多的错误在里面。


                  IP属地:重庆39楼2025-04-26 21:22
                  回复
                    言多必失,想法多了,破绽多的很,只不过自己不想去拣出来,宽容了自己而已,还把自己的想法当成真实,正确的,进一步说出来要求别人也当成真实,正确的。
                    所以,谈一个话题,尤其不能转移话题,对关键,严肃的善恶心定性不能随意秒定性,一点过程都没有。
                    这种根本不是修行者应该有的严肃态度。
                    言,行,心,这三者要真实,而且严肃地谈,也是一种功法。而且是各门共同的功法。基础的。
                    真实,而且小心地求证,不随意认定,是最为基础的谦逊。


                    IP属地:重庆40楼2025-04-26 21:27
                    收起回复
                      老师,学生有一个问题请教,道是要修的,修的是逆转自己,与道的规则相合,那修魔修的又是什么呢?魔也需要修吗?他们的追求是什么呢?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5-04-27 17:38
                      收起回复
                        略谈妖修,妖者,非常规为妖,所以,肆求己意,玩弄于人,不受制约。人也会有妖性。邪者,名义在道,而违德为邪。所以多欲于名利,沾染世俗。妖邪并称。失德则天罚人罚自至。极尽侮之。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5-04-27 21: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