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背景,本科bnu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排名55%,六级裸考463。
一、择校经历
最初我并没有太在意择校的问题,一直以本校为目标。直到十月份招生简章发布,才发现北师大今年大幅缩招,仅招六人,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是否要换学校。当时考虑过南开、人大等院校,也简单对比了一下各校的真题。综合考虑后,仍选择报考北师:对考试环境、节奏更加熟悉,食宿安排也更加便捷。
二、专业课备考过程
我的专业课备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3-6月、7-8月、9-11月和12月。
1. 3-6月:边玩边学,状态松散
这段时间我作息比较混乱,经常是凌晨两点睡,上午十点起,学习时间不稳定,平均下来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大概只有三小时左右。
数分方面,我主要把陈纪修的教材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记忆定义和定理,做了一部分课后题。高代方面,我主要看了绿皮书的正文部分,习题几乎没做。
由于大一高代课上得比较零散,我的基础不扎实。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补课”,对数分和高代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但定理的证明仍然比较模糊,写起来很吃力。
2. 7-8月:尝试做题,但效率不高
七月我留校复习,效率比六月稍高一些。建议大家这段时间尽量留在学校,学习氛围更好。数分我开始刷裴礼文,采用“先看陈纪修,再做裴礼文对应练习”的方式,没追求全做,相近类型的题目只挑一题做。即使这样,两个月也只推进了两章左右,主要是自己做题太磨蹭。高代开始做白皮书,但因为北师812难度不算高,白皮里很多较难题型其实不用太花时间掌握。
八月我回家,几乎没怎么学习,这段时间效率大打折扣。
3. 9-11月:全面提速,进入高效复习期
九月开始,我的紧迫感上来了。发现裴礼文的题量太大、效率太低,于是换成了李扬的资料。市面上大部分数分考研资料都是裴礼文谢惠民的整合,李扬的内容整理得更清晰,更适合我。
我对一元微积分和级数部分进行了第一遍通刷,对掌握不好的章节(如微分中值定理、反常积分、函数项级数)进行了二刷。多元微积分部分则继续使用陈纪修,课后题几乎都手算了一遍。建议大家从九月开始坚持每天做两个多元积分题,保持计算手感,多元计算是北师数分的基本盘。
十月开始复习解析几何,使用北师大高红铸教材,平均两天一节,课后题全做。常考内容如直纹面等我进行了二刷,还有曲面标准型,这类题每年几乎都考,是非常稳的得分点,值得花时间反复练。
高代方面,十月底前我把白皮前六章基本看完。每次学新内容前,我都会复盘前几节内容,不熟的题写一写,进行滚动复习,勉强算是二刷。但因为后几章来不及系统啃白皮,我又转回李扬的资料进行速成。现在回头看,如果目标是北师,直接用李扬其实完全够用。白皮内容扎实,但第一遍啃起来确实很痛苦。
4.12月:真题模拟,查缺补漏
到了12月份,我开始着手做北师大近五年的真题。
其实真题在前期复习过程中已经陆陆续续见过不少了,所以这个阶段真题的价值不在于“能得多少分”,而在于模拟真实考场的状态,练习时间分配和答题节奏。
遇到做不出来的题,我会立刻回去翻李扬的对应章节,针对性补漏洞,确保同类题不会在考场上再错第二次。

一、择校经历
最初我并没有太在意择校的问题,一直以本校为目标。直到十月份招生简章发布,才发现北师大今年大幅缩招,仅招六人,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是否要换学校。当时考虑过南开、人大等院校,也简单对比了一下各校的真题。综合考虑后,仍选择报考北师:对考试环境、节奏更加熟悉,食宿安排也更加便捷。
二、专业课备考过程
我的专业课备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3-6月、7-8月、9-11月和12月。
1. 3-6月:边玩边学,状态松散
这段时间我作息比较混乱,经常是凌晨两点睡,上午十点起,学习时间不稳定,平均下来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大概只有三小时左右。
数分方面,我主要把陈纪修的教材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记忆定义和定理,做了一部分课后题。高代方面,我主要看了绿皮书的正文部分,习题几乎没做。
由于大一高代课上得比较零散,我的基础不扎实。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补课”,对数分和高代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但定理的证明仍然比较模糊,写起来很吃力。
2. 7-8月:尝试做题,但效率不高
七月我留校复习,效率比六月稍高一些。建议大家这段时间尽量留在学校,学习氛围更好。数分我开始刷裴礼文,采用“先看陈纪修,再做裴礼文对应练习”的方式,没追求全做,相近类型的题目只挑一题做。即使这样,两个月也只推进了两章左右,主要是自己做题太磨蹭。高代开始做白皮书,但因为北师812难度不算高,白皮里很多较难题型其实不用太花时间掌握。
八月我回家,几乎没怎么学习,这段时间效率大打折扣。
3. 9-11月:全面提速,进入高效复习期
九月开始,我的紧迫感上来了。发现裴礼文的题量太大、效率太低,于是换成了李扬的资料。市面上大部分数分考研资料都是裴礼文谢惠民的整合,李扬的内容整理得更清晰,更适合我。
我对一元微积分和级数部分进行了第一遍通刷,对掌握不好的章节(如微分中值定理、反常积分、函数项级数)进行了二刷。多元微积分部分则继续使用陈纪修,课后题几乎都手算了一遍。建议大家从九月开始坚持每天做两个多元积分题,保持计算手感,多元计算是北师数分的基本盘。
十月开始复习解析几何,使用北师大高红铸教材,平均两天一节,课后题全做。常考内容如直纹面等我进行了二刷,还有曲面标准型,这类题每年几乎都考,是非常稳的得分点,值得花时间反复练。
高代方面,十月底前我把白皮前六章基本看完。每次学新内容前,我都会复盘前几节内容,不熟的题写一写,进行滚动复习,勉强算是二刷。但因为后几章来不及系统啃白皮,我又转回李扬的资料进行速成。现在回头看,如果目标是北师,直接用李扬其实完全够用。白皮内容扎实,但第一遍啃起来确实很痛苦。
4.12月:真题模拟,查缺补漏
到了12月份,我开始着手做北师大近五年的真题。
其实真题在前期复习过程中已经陆陆续续见过不少了,所以这个阶段真题的价值不在于“能得多少分”,而在于模拟真实考场的状态,练习时间分配和答题节奏。
遇到做不出来的题,我会立刻回去翻李扬的对应章节,针对性补漏洞,确保同类题不会在考场上再错第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