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吧 关注:5,647,641贴子:42,089,127
  • 2回复贴,共1

北师大基础数学考研经验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背景,本科bnu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排名55%,六级裸考463。
一、择校经历
最初我并没有太在意择校的问题,一直以本校为目标。直到十月份招生简章发布,才发现北师大今年大幅缩招,仅招六人,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是否要换学校。当时考虑过南开、人大等院校,也简单对比了一下各校的真题。综合考虑后,仍选择报考北师:对考试环境、节奏更加熟悉,食宿安排也更加便捷。
二、专业课备考过程
我的专业课备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3-6月、7-8月、9-11月和12月。
1. 3-6月:边玩边学,状态松散
这段时间我作息比较混乱,经常是凌晨两点睡,上午十点起,学习时间不稳定,平均下来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大概只有三小时左右。
数分方面,我主要把陈纪修的教材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记忆定义和定理,做了一部分课后题。高代方面,我主要看了绿皮书的正文部分,习题几乎没做。
由于大一高代课上得比较零散,我的基础不扎实。这一阶段主要是在“补课”,对数分和高代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但定理的证明仍然比较模糊,写起来很吃力。
2. 7-8月:尝试做题,但效率不高
七月我留校复习,效率比六月稍高一些。建议大家这段时间尽量留在学校,学习氛围更好。数分我开始刷裴礼文,采用“先看陈纪修,再做裴礼文对应练习”的方式,没追求全做,相近类型的题目只挑一题做。即使这样,两个月也只推进了两章左右,主要是自己做题太磨蹭。高代开始做白皮书,但因为北师812难度不算高,白皮里很多较难题型其实不用太花时间掌握。
八月我回家,几乎没怎么学习,这段时间效率大打折扣。
3. 9-11月:全面提速,进入高效复习期
九月开始,我的紧迫感上来了。发现裴礼文的题量太大、效率太低,于是换成了李扬的资料。市面上大部分数分考研资料都是裴礼文谢惠民的整合,李扬的内容整理得更清晰,更适合我。
我对一元微积分和级数部分进行了第一遍通刷,对掌握不好的章节(如微分中值定理、反常积分、函数项级数)进行了二刷。多元微积分部分则继续使用陈纪修,课后题几乎都手算了一遍。建议大家从九月开始坚持每天做两个多元积分题,保持计算手感,多元计算是北师数分的基本盘。
十月开始复习解析几何,使用北师大高红铸教材,平均两天一节,课后题全做。常考内容如直纹面等我进行了二刷,还有曲面标准型,这类题每年几乎都考,是非常稳的得分点,值得花时间反复练。
高代方面,十月底前我把白皮前六章基本看完。每次学新内容前,我都会复盘前几节内容,不熟的题写一写,进行滚动复习,勉强算是二刷。但因为后几章来不及系统啃白皮,我又转回李扬的资料进行速成。现在回头看,如果目标是北师,直接用李扬其实完全够用。白皮内容扎实,但第一遍啃起来确实很痛苦。
4.12月:真题模拟,查缺补漏
到了12月份,我开始着手做北师大近五年的真题。
其实真题在前期复习过程中已经陆陆续续见过不少了,所以这个阶段真题的价值不在于“能得多少分”,而在于模拟真实考场的状态,练习时间分配和答题节奏。
遇到做不出来的题,我会立刻回去翻李扬的对应章节,针对性补漏洞,确保同类题不会在考场上再错第二次。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11 23:51回复
    三、公共课的备考教训。
    政治和英语我都是九月份才开始复习的。起初我参考了一些经验贴和博主的时间线,信心满满地给自己定了计划:肖1000刷两到三遍,黄皮书刷两遍。但实际过程中,经常为了学专业课就放弃了对这两门的安排,结果到最后连一遍都没刷完。所以建议大家最好做一个每日或每周的规划表,即使完成不了全部,做了计划可能还能完成80%,完全没计划的话,可能只能完成40%。
    政治
    我当时看了徐涛的马原和思修部分网课,其余部分直接用的是肖秀荣的《背诵手册》,一节课配一节肖1000的练习。最后1000题完成了大概80%。到了11月份,我开始模考肖八的选择题,结果非常惨淡。这其实挺正常的,不要被网上那些“模考战神”影响情绪,大多数人肖八选择题也就二十几分,焦虑没必要。
    肖八的最大意义不是看你能得多少分,而是提前感受考场节奏,然后认真把每道题后的知识点搞懂背熟。我当时政治经济学部分正确率特别低,就回去把徐涛的《核心考案》里对应章节又过了两遍,之后再做这部分题就明显好很多。
    肖四到货后,我把上午大段时间都用来背它。考前那天除了做一套英语真题,几乎全天都在背肖四。虽然大家说今年肖四压题压得不准,但我觉得它的价值在于让你在主观题上有话可写,而不是完全不会下笔。有话可说,基本就能拿到平均分以上。
    英语
    英语这门课对我来说最大的教训就是:一定要背单词!
    我其实有规划过每天背单词,但经常学完专业课太累了,就把背单词这件事搁置了。单词书从最开始准备的5500词,最后换成了2500核心词,真正背下来的可能也就几百个,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严重依赖题感,波动很大。所以我建议如果想稳扎稳打地拿下英语,背单词是必须要做的事。
    九月份我开始刷英语一的真题阅读,从2011年做到2019年,一周一套。前期做阅读后都会精读文章,一篇文章1-2天搞定。精读的目标主要是三方面:
    1. 理清文章脉络和作者观点,帮助做主旨题和细节题;
    2. 分析长难句的结构,同时顺便训练翻译能力;
    3. 积累词汇,虽然我没系统背单词,但通过精读积累的单词也帮了不少忙。
    到11月,我开始改成一次做完一整套四篇阅读,这样可以适应考试节奏。同时也开始准备小三门和作文。作文用的是石雷鹏的模板,每篇都抄一遍到答题卡上,背诵强化记忆。
    12月,我进行了几次英语真题模考训练,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客观题和翻译部分,不过最后还剩两套题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英语模考最好提前开始,不然容易留尾巴。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11 23:52
    回复
      2025-09-22 07:17: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四、时间安排。
      从九月份开始,我的作息逐渐规律起来。9-10月基本是每天早上9:00到11:30、下午2:00到5:00、晚上6:00到9:30在图书馆学习,除周五以外每天都差不多这样安排。晚上一般花两个小时左右学英语和政治,白天主要安排专业课。
      我自己的习惯是某一天专攻某一科,比如上午打算学数分,那我这一天就只学数分,不会再掺别的内容进去。我觉得这样效率更高,也更容易进入状态。这个可以因人而异,建议根据自己的节奏来。
      如果学累了,撑不住了,我建议就直接回宿舍休息。我有段时间喜欢硬撑着在图书馆熬时间,后来发现完全没有必要,状态疲惫的时候效率特别低,哪怕坐在那里一整天,其实也学不了多少内容。相比之下,及时休息、调整状态反而更重要。
      我每周五一般会和朋友出去吃顿好的,逛逛商场,换换脑子放松一下,起到调节的作用。进入11月后,我就不再中午回宿舍午休了,改成在图书馆趴一会儿,大概能多出半小时学习时间。12月之后,我取消了每周五的休息日,因为中间还要抽时间去考教资面试,差不多花了两天,就当是那一周的休息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11 2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