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泉宫吧 关注:2贴子:510

共读精读系列之一《心理类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达到对比和更佳的理解效果,采用各自读不同译本的形式,纯一选用庄仲黎译本,lz选用吴康译本,(如主图两张图)有精力的情况下可能掺杂一些原文。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6-29 16:15回复
    二楼叠甲:
    为业余爱好者自学自用,自娱自乐,非专业人士,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知较为浅薄,且不通心理学术语。对该书所有的理解和判断仅出自于主观,不具备真实性和可考性。其中可能掺杂大量吐槽和非理性感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6-29 16:17
    回复
      2025-09-22 05:34: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6-29 16:23
      收起回复
        人们对于自身的人格(Persönlichkeit)的判断往往相当模糊,这是因为每一种显著的类型都同时具有补偿(Kompensation)自身类型的片面性的特殊倾向,因此,主观的判断往往含糊不清。不过,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补偿的倾向却是合理的,因为,人类需要维持心灵(Seele)的平衡。因为经由补偿作用所形成的次要性格(sekundärer Charakter)或次要类型(sekundärer Typ)会模糊化个体的心理类型,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否定类型的存在,而只相信个体的差异。
        我对这个“次要类型”是这么理解的,即次要类型本身是一种防御或者适应性机制,用于补足其天生倾向在应对社会或心理挑战方面的不足,这是一种类似“踮脚尖”的需要额外耗能的状态,但其也是主要类型派生出来的,所以将其归为次要类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6-30 10:05
        收起回复
          外倾机制就是对于外在客体的关注,而内倾机制则是外倾的反向翻转,也就是对于主体和主体的心理过程的关注。在前一种情况里,客体宛如磁铁般地影响着主体的倾向,它会强力地吸引和制约主体,让主体出现自我疏离,而且大幅改变主体的性质,好让主体主动地迎合它。这么一来,人们就会认为,客体对主体而言具有更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意义,因为客体是绝对的支配者,是生命和命运的特殊意义,所以,主体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客体。
          我认为 外倾和内倾有两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即欲望的本身的流向 以及它们是如何完成的。
          试举两个外倾的例子,一个是虔诚的宗教信徒(教条主义者),教条主义者的行为和心灵上的喜悦都由一套外在的准则所规定,而对这种规定又是由对外在者也就是他所信仰的神明的绝对信仰所引发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6-30 10:16
          收起回复
            后一种情况则相反:主体是,而且仍然是一切关注的中心,所有的生命能量最终似乎都流向主体,因此往往阻碍了客体取得强势的影响力。此时,能量似乎从客体流出,而主体就好比一块想吸住客体的磁铁一般。
            内倾的重要判断标准是主体如何去适应或者对待外界的物质和信息,六经注我就是典型的内倾表现,一切圣贤经典都要为我所用,王阳明心学派的“吾心即宇宙” 当是所有内倾者心灵的总结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6-30 10:27
            收起回复
              因此,内倾的态度(Einstellung)赋予主体的价值会高于客体,换句话说,客体所得到的价值总是比较低,它只具有次要意义,有时甚至只作为主观内容的外在和客观的表征。比方说,客体会作为某种思想的体现,但主角却还是思想本身;或者,客体会成为情感的对象,但重要的却是情感的经历,而不是拥有实在个体性的客体。
              这种倾向在中国古代文人里十分的明显,梅兰竹菊本身无任何文化性质,都是文人们通过主观感受赋予它们品质,高傲 坚贞 淡泊 雅致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6-30 10:34
              回复
                。显然,由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共同衍生出的心理势必会裂解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定向(Orientierung);其中一种定向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来看待一切的人、事、物,而另一种定向则是根据客观发生的种种。
                外倾和内倾这两种相反的态度主要代表着两种相反的机制:外倾机制往外捕捉客体,就类似心脏向外的舒张,内倾机制收回倾注于外在客体的能量,就类似心脏向内的收缩,而且每个人都以这两种机制来呈现本身自然的生命节奏。歌德不仅使用心脏跳动的收缩与舒张这两个生理学概念表达了这种生命的节奏,同时还认为,两种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相仿的、彼此交替出现的心理活动方式也符合人类正常的生命发展。不过,这种有规律的心理活动却难以不受那些构成生活的复杂的外在条件,以及可能更复杂的个人心理气质(Disposition)的条件的干扰。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6-30 10:47
                收起回复
                  2025-09-22 05:28: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外在的状况和内在的气质往往有利于某一种机制,但同时也限制或阻碍了另一种机制,因此,某一种机制便自然而然地取得优势地位。如果这种状态长期如此,就会形成固定的心理类型,也就是一种持续受到某一机制支配的习惯性态度。
                  这似乎是在说外在环境可以引导内外倾,在判型的时候生活史也很重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6-30 10:54
                  收起回复
                    刚刚写笔记的时候突然联想到,曾经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发:我跟你说马斯洛,你却只知道马斯克,跟这样的人聊不来。
                    突然很绷不住想笑。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6-30 11:09
                    回复
                      msl疑似有点癔症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6-30 11:13
                      回复
                        吴译本将此处译为实用心理学是更合理的,pratical psychology不能译为临床心理学。不过考虑到英译本和德文原本可能也存在误差,此处暂且记下,有待后考。(德文看不懂一点的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6-30 14:19
                        回复
                          破案了,原来吴译的是英译本,庄是德语译者。吴这个语序感觉就是从英译本直译过来的,不得不问这说得是中国话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6-30 14:36
                          收起回复
                            我们越往回追溯历史,便越能发现,人类个体的人格特质已被群体的集体性淹没而消失无形。如果我们继续回溯时光而来到人类的原始时代,我们就会察觉到,一些与个体有关的概念根本不存在,换句话说,存在的不是个体性,而是集体的关联性或“神秘参与”(participation mystique)[插图]。由于具有集体态度(Kollektiveinstellung)的个体只存在投射性的思考和感觉,这种集体态度便阻碍了随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个体心理所进行的认识与评估。在人类的思想史与文化史上,“个体”(Individuum)这个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发展成果。因此,我们无须讶异,从前那种强势无比的集体态度使得人们完全无法对于个体差异进行客观的心理评估,这种情况就如同人们尝试让个体的心理过程达到学术的客观化一般。由于人类的先民缺乏个体的独立思考,他们的知识便被“心理化”,也就是充满着心理的投射(projizieren),一些初民社会的世界观就是很贴切的例子。随着人类社会的个体性的发展和由此而来的心理分化(psychologische Differenzierung),客观知识的去心理化(Entpsychologisierung)才逐渐发生。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7-01 00:23
                            收起回复
                              2025-09-22 05:22: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注释的扩展阅读
                              托勒密,地心说和托勒密化,托勒密天文体系最著名的产品就是地心说,其在中国以一个愚昧落后的形象出现,然而托勒密天文体系是可以通过添加额外的东西达到准确观测在地球上的天文现象的,行星仅是以圆周运动环绕地球运行,并不足以完全解释行星多样化的运动。所以他们都想出是一个想像的小圆(而不是行星本身)在环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而行星就在这个小圆上运动。这个小圆被称为本轮,而本轮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则称为均轮。整个概念就好像游乐场的机动游戏“咖啡杯”:从整个游戏设施的中心看,各个咖啡杯耳的运动都混合了两种以上的圆周运动;多种圆周运动混合起来,便产生了杯耳行进的速度和方向看起来经常变化的现象,特别在杯耳接近机械中心时的变化更为明显。行星运动中的“留”和“逆行”就是能用这个模型来粗略地解释,简单来讲 只要无限添加并且精密计算本轮,实际上托勒密天文学一样能够精准预测大部分天文现象。为了适应给定的世界观而强行添加限定条件或引入其它工具维护现有世界观,从而使现有世界观不崩溃,这就是托勒密化,基本上可以说所有精神分析都是托勒密化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7-01 0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