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泉宫吧 关注:2贴子:510

共读精读系列之一《心理类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达到对比和更佳的理解效果,采用各自读不同译本的形式,纯一选用庄仲黎译本,lz选用吴康译本,(如主图两张图)有精力的情况下可能掺杂一些原文。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6-29 16:15回复
    二楼叠甲:
    为业余爱好者自学自用,自娱自乐,非专业人士,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知较为浅薄,且不通心理学术语。对该书所有的理解和判断仅出自于主观,不具备真实性和可考性。其中可能掺杂大量吐槽和非理性感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6-29 16:17
    回复
      2025-09-22 14:58: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刚刚写笔记的时候突然联想到,曾经在某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发:我跟你说马斯洛,你却只知道马斯克,跟这样的人聊不来。
      突然很绷不住想笑。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6-30 11:09
      回复
        msl疑似有点癔症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6-30 11:13
        回复
          吴译本将此处译为实用心理学是更合理的,pratical psychology不能译为临床心理学。不过考虑到英译本和德文原本可能也存在误差,此处暂且记下,有待后考。(德文看不懂一点的啦)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6-30 14:19
          回复
            破案了,原来吴译的是英译本,庄是德语译者。吴这个语序感觉就是从英译本直译过来的,不得不问这说得是中国话吗()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6-30 14:36
            收起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25-07-07 20:21
              回复
                这些洞察解释了为什么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早为人所熟知的事实:它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人性观察者面前,或是在思想家的冥思苦想中露出端倪,例如在歌德(Goethe)的直觉中就呈现为(心脏)收缩(systole)和(心脏)扩张(diastole)这个无所不包的原则。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5-07-07 20:25
                收起回复
                  2025-09-22 14:52: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尽管阐述各有千秋,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观念贯穿其中,亦即外倾的兴趣是朝客体做外向运动,内倾的兴趣则是脱离客体,朝主体和他自己的心理过程运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5-07-07 20:28
                  回复
                    在前一种情况中,客体就像磁铁般作用于主体的倾向,因此客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体,甚至使主体疏离自己。由于与客体同化,使他的属性也受到改变,客体对于主体可说具有高度甚至决定性意义,仿佛成为绝对的决定物,成为生命的特殊的目的或命运,要他必须彻底投身于客体。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6楼2025-07-07 20:28
                    收起回复
                      但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主体成了所有兴趣的中心,他所有的生命能量最终似乎都在寻求主体,因而客体始终无法施展强力的影响。能量仿佛已从客体中流走,主体有如一块磁铁,把客体吸引过来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7楼2025-07-07 20:28
                      收起回复
                        要想用简明易懂的方式来描绘这种与客体的双向关系实非易事,甚至还可能得出一些吊诡的阐释来,制造更多的混乱而不是清晰。
                        但大致上我们可以说,内倾的观点是把自我和主观心理过程置于客体和客观过程之上,或者无论如何都固守自己的阵地以抵御客体。因此,这一态度给予主体的价值要比客体高得多,客体只具有次等的重要性;有时它仅代表主观内容的外在标志,作为观念的体现,其中观念才是本质的因素;或者有时它只是作为情感的体现,那么同样地,是情感而非客体本身才是主要的东西。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8楼2025-07-07 20:30
                        收起回复
                          相反,外倾的观点则把主体置于客体之下,使客体获得占据优势的价值,主体则只具有次等的重要性;主观过程有时显得只不过是客观事件的骚扰因素或多余的附属品。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9楼2025-07-07 20:32
                          回复
                            很明显,这些对立观点所产生的心理必须被区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一切事物,另一种则从客观事件的观点来看待一切。
                            这些对立态度本身只不过源自两种相关机制:(心脏)扩张者四处出击,捕捉客体;而(心脏)收缩者则使能量内敛,脱离被捕捉到的客体。每个人都同时具有这两种表现天性的生命节奏的机制,这种节奏被歌德用心脏活动的生理学概念(当然并不是偶然的)给生动地刻画出来了。这两种心理活动形式有节奏的替换,或许与正常的生命过程相对应。但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复杂外在情境,以及更为复杂的、我们个人的心理构成状况,都很少允许我们的心理能量流完全不受干扰。外在情境和内在气质经常会偏向某一机制,限制或阻碍另一机制;因此前者自然会占优势。如果这一状况变成长期固定性的,那么类型就产生了,换句话说,即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态度,由一种机制恒久占据统治地位;当然,另一机制也并非完全遭到压抑,因为它仍然是心理系统(psychic economy)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绝不会产生纯粹的类型,完全被一种机制所占领,而另一机制却枯竭殆尽。一个类型态度总是仅仅意味着某种机制相对占据了优势。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0楼2025-07-07 20:32
                            收起回复
                              2025-09-22 14:46: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从经验中发现,基本心理功能,亦即那些真正从根本上彼此相区分的功能,它们包括思维(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觉(sesation)和直觉(intuition)。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25-07-07 20: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