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号共修吧
关注: 37 贴子: 552

  • 目录:
  • 佛教
  • 61
    敬礼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一条直通解脱和成佛的最方便的路,在即生当中就能实现的,便是极乐净土法门
    你好悠 3-27
  • 14
    这类医学案例中,多是被抢救回来的病人。但更多的是没抢救过来的病患。还有,有些慢性病,逐渐衰亡的过程,这类病患,根本没有抢救的可能,所以也不包括其中。不管怎么说,全部濒死体验案例中,仅仅15%的个案,才会发生临终走马灯现象,已经明确的说明,并非所有人的临终都会发生走马灯……。虽然只有15%的个案中,发生了走马灯,但这足以证明《塄严经》“一生善恶,一时顿现……”的真实存在性!并且,普通人也会有这种现象,并不特
  • 2
    有文只提出常见的四种方式可以毁坏功德—— 发瞋恨心; 自诩功德; 于善生悔; 颠倒回向。 ---- ●功德是与心地功夫,当时心境高低息息相关的。修德有功,性德外显之程度! 出生功德,就是心境往上升,至少能保持住五戒十善的善心境(善心所)。 毁坏功德,就是心境向下堕,低于之前心境,甚至堕到恶道心境,极大摧毁! 一切令自己心境下堕的方式,都可以毁坏之前的功德。 一切与恶道相应的身语意三业,都会毁坏之前的功德。 一切令自己增长
    妙宗钞 3-21
  • 99
    奈何甘受娑婆苦,不肯回头著痛鞭。 人间天上与泥犁,劳我升沉是几时。 白蕅有根如不种,尘沙生死自羁縻。 自家一个弥陀佛,论劫何曾著眼看。 今日更随声色转,这回欲要见还难。 人间五欲事无涯,利锁名缰割不开。 若把利名心念佛,何须辛苦待当来。 深思地狱发菩提,父母家乡勿再迷。 痛策归鞭宜早到,莫教重待日移西。 七月人间暑渐衰,晚风池上更相宜。 遥观落日如悬鼓,便策归鞭已较迟。
  • 0
    而各各有情八识,亦遍于我之识中,所以、虽有无量有情各各自变及共同互变,仍不碍于唯识。(太虚大师答问选录) 某某问:唯识之义,简无外境而言,谓根身、器界,皆能变识之所变。果如是,则吾之根身以外,无论宇宙间之情与无情,莫非吾之器界,云何尚有他人及众生诸佛耶?若谓他人各有其能变所变,则他人之根身,岂非我识外之境耶? 太虚大师答:西洋有一种自我唯心论,谓宇宙间凡是存在者,皆是我所知觉者,知与被知不出自心,如
  • 0
    黄念祖老居士: 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上显相容,此表相即。“容”包括之意。这个灯的光包那个灯的光,相容。我们说这一个东西包括很多相,这是相容,许多相包括在里头。“即”就是之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晋译是《六十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相即,多与一相即,所以就叫诸法相即了。譬如水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水生了很多很多波。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但是水上生
  • 3
    ●《印光大师文钞集后编》 ●上堂法语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三乘十地个里出,六度万行体中圆。 净土一法,超越诸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机不收,无根不被,无法不摄,无行不圆。上之则范围十力,下之则拯济三途。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证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自《华严》劝进之后
  • 6
    ●黄念祖老居士《点滴开示》节录 对于临终十念得生,有人问我往生必须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临终十念没有发菩提心呢?我回答说“发菩提心包含在里面。”莲池大师说临终十念是理一心,这等于是投了我一票,地狱现前这时念的一句,就等于是理一心念的。 附:●印光大师也有针对开示: “九品下三品虽未言及发菩提心……实具足菩提心矣”(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而《阿弥陀经》也必发菩提心方能往
  • 0
    黄念祖《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弥陀要解》虽然很薄,那是蕅益大师从大光眀藏自然鎏出的经典,他九天写出这部书,只花了九天的时间,印光大师赞叹之极。《弥陀要解》说:“释迦一代的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园満。而一生园満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释迦牟尼佛这一
  • 1
    太虚大师关于唯识义之疑问: 王兴周问:一、据“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偈细审观之,则唯心造即唯识变或唯识现之意义。惟旧来学者,多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万物唯识”为相宗,致令后人有心体识用之分别,殊觉与唯识宗正义稍有不合。因识性即真如,识相即名相,识之净分为正智,识之染分为分别,体用皆唯识,亦即皆唯心,似不可以施设心体识用之界限。但又有主张“唯心、唯识,各摄体用,亦可说心
  • 0
    问:以相言,一切法由因缘生;以体言,则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既本来清净,则普遍清净,缘从何来? 太虚大师答:一切法由缘生,本来无自性,若执为另有体在,则如外道之所谓冥性、神我、大梵、灵魂等,是即为遍计执。遍计执者,总言之,即为我法二执。其与生俱有者,名俱生执,由生后种种传习名象而成者,名分别我法二执。不知诸法实相本来无我,皆由缘生,而此由缘生者亦无自相,无实体可得,即此无自相、无实体之体,即为本体。
  • 1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怎么对待梦中瑞相?  答:梦见三宝都是瑞相,但不要对人夸耀,一有执著,就会著魔。  问:念佛菩萨的名号,念到一心,就会有感应,这个一心能与佛菩萨相应。但念色的心,比念佛的心,更来得痛切,为什么不能相应呢?  答:佛菩萨心念众生,众生心念佛菩萨,两者互念,才有感应。例如打电话,必须双方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相通。居士念色来得痛切,色念居士也来得痛切。  问:念佛的人用什么方法可以
  • 1
    即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短时伏惑即可。 具伏惑定功,证哪个阶位?这个不一定。如果虽具伏惑定功,若偶尔还烦惑现行,或贪或嗔或慢(修行人慢心最易犯),甚至破戒造恶,此人观行位无分,仍属名字位,地地道道的名字位凡夫。如果此人伏惑定功深厚,能一直伏住见思惑不现行,决定不会再破五根本戒,十善也园卝满,此人可入观行位。此人若念佛求生极乐,必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自在往生,此人已达第一类往生的最低阶位。但他仍属于凡夫,
  • 1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盖本经为圆教,从果起因,故先普贤,而次文殊。普贤表行,文殊表智。无智则不能起行,就特别要标显文殊。如彭绍升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说:“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他说:“不度文殊智海,难
  • 1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每天念佛,依然妄想很多,应采取什么办法?  答:这是工夫不深的缘故,时间久了就渐渐能够约束自己的心了,现在不要勉强,恐怕方法不妥当,越除越多。念佛的时候,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要清清楚楚,从口里出来要清清楚楚,从耳里听到要清清楚楚。这样念下去,妄念就自然一天天减少了。  问:做功课念佛的时候,常常妄念纷飞,心中不能清静,请教有什么好的念法没有?  答: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
  • 2
    先附一例,是黄老居士著述中提及的,愿初学浅修者须理智,不可谜卝信,不是我学佛了必然事事如意,也可能会发生意外,甚至横事横病等…… ●黄念祖老居士《谷响集》节录—— 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 每人无始以来功功过过,层出不穷,无量无边,是为别业。但个人所造之过,绝不孤立,决与其他之人有关,于是互相牵连,功果复杂,又复无量无边,是为共业。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
  • 4
    ●省庵大师《念佛着魔辩》节录: 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岂不垂护念?如其护念,魔事何从?” 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乱,则佛护念不虚。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随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是故吾言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 而觉察之心尤为最要,不可须臾暂离。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
  • 3
    (注:非像善导那样,将三力都判成了他力) ●姚长寿《智者大师的般周三昧思想》节录: 般周三昧中关于为什么能见住立于虚空中的弥陀及十方佛,一卷本《般周三昧经》说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力,三卷本《般周三昧经》说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二本皆未明示本功德力是佛力还是行者的自力。 善导在《观念琺门》中说:“弥陀佛三念愿力外加故得令见佛”,三力皆作弥陀他力解。而智者大师则理解为“佛立三义,一佛威
  • 3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释迦牟尼佛为何介绍我们往生西方世界,世尊自己生何世界?世尊为何不造世界呢?(宝珠) 李炳南答:世界无尽,皆是众生业力所现,不缺乏,释尊又何必再造。弥陀造世界者,不过悲悯众生业杂,世界多苦,故造一有乐无苦世界,接引他界众生耳。众生生者,皆是受释迦世尊之训而转业者,不转业者,亦无分生,故仍得谓之众生业力所感。释尊曾以足按地,立变庄严,因众生业力关系,不能持久。明乎此,便知净秽
  • 4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蒙佛接引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帼,临终则佛帼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
  • 2
    《般舟三昧经》虽然此经有两个版本,但都大同小异…… 附:●《般舟经》原文节录: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何以故?如是,跋陀惒,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亊故得见佛。譬如,跋陀惒,年少之人,端正姝好庄严,已如持净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净水,如新磨镜,如无瑕水精,欲自见影,于是自照悉自见影。云何,跋陀惒,其
  • 1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印光祖师说:‘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持,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答:追顶前面已讲。随息就是随从自己的呼吸念佛,有的呼吸一次,念佛一句,有的呼时念,吸时不念,有的一呼一吸念一个字。静听就是口念耳听,或者心念心听。  问:什么叫做追顶念佛?  答:追是追逐不舍的意思,顶是紧接不断的意
  • 1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阿弥陀经》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发愿应该采取哪些方式?  答:早晚功课做完以后,念诵回向文,就是发愿。但这种发愿还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才是真发愿,因为它出自内心。此外,还有在特殊的仪式中,用口头的形式或者书面的形式发愿。  问:正在念佛的时候,怎样才算得上是信愿恳切?  答: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条路才能走向
  • 1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普门品中说:‘若有女人想要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的男儿;想要求女,便生端正有相貌的女子。’菩萨度众往生西方,为什么还送子呢?  答:生西一定要听琺去修行,才能成就。很多众生,只要人天福葆,不发出世大心,自然就不能超出娑婆。菩萨随顺众生,也满那些求男求女的人的愿,这是行一时方便,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引导众生解脱六道轮回。  问:观音菩萨据说久已成佛,其佛号为何?
  • 3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答:度生愿深,所以化为菩萨,辅佐阿弥陀佛,接引娑婆众生往生极乐,实际上仍然是佛。  问:现在观音,即过去正琺明如来。其改称菩萨之时期及其因由如何?(江印水)  答:正琺明如来改称菩萨,在久远劫前,无法计其时期,若强解之,亦可云‘于今十劫’。以此例之,改称菩萨,当不能在十劫之后也。伽梵达摩所译之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曰:‘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琺明如来’。大慈愿力,安
  • 5
    念佛灭罪,和念佛了业,若再细分,并不相同!虽然常提“罪业”,往往一起连带而说,但这“罪”与“业”,确有不同,各有偏指…… 如《地蔵经》言:“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又【性罪】: 瑜伽九十九卷五页云: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 ---- 按: 罪偏指心性,与真心自性结罪,心性被染污了。随染污浅深,
  • 1
    圣严琺师开示节录—— 从这点我们要讨论到彿经里所谈到的几个问题:凡是过去看过几本佛书的人,大概都看过这些话:“三世诸佛”、“过去七佛”、“贤劫千佛”。…… 彿经里说到,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七个佛,他以前有六尊佛,第一尊佛是出世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本劫之前的庄严劫中有三佛出世,现在的贤劫,共有千佛出世,已出世的释尊是第四尊,弭鳓将是第五尊,到释迦世尊为止,通称为过去七佛,他们的共同教诫是:“诸恶
  • 0
    藕益大师的《净土十要》,尤其是大师著述的《阿弥陀经要解》,一定要认真研习。此解注解得最权威的一部书,当属慕莲琺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或《要解亲闻记》)。至于《无量寿经》的注解,可细看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观经》可渗入研究智者大师知礼大师的《观无量寿彿经疏妙宗钞》,这部钞绝对是权威性的名著。若想深入研究净棕卝教理者,此书是铋看之书。 附:净土琺门有哪些根本经典?   净土琺门的根本经典
  • 6
    断惑理一心、事一心,是非常难证的。但最浅伏惑事一心,只观行位初品,大抵欲界定上下的伏惑功夫,这个相对容易些。但必须专精,必须严持五戒,发瑱实菩提心……。只要念至最浅伏惑事一心,便可入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流!即第六品世间善人往生,《妙宗钞》判其对应修证阶位,只观行位初随喜品。 往生传记,从古自今,这样的例子很多。近代著名的往生个案中,有不少就是二三年就成就了。有些就是舍寿往生。专精是必须的,每天
  • 2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十六观经中说,除了上品能够马上花开见佛以外,中品和下品都要坐在莲花里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甚至要十二大劫,才能花开见佛。为什么弥陀经说往生极乐的众生,能听到空中的鸟演说法音,能看到极楽丗界的清净庄严,能用妙花供养他方的佛?如果花开见佛,就应是圣亻了,为什么还有凡圣酮居土呢?  答:《阿弥陀经》说得简略,《观无量寿彿经》说得详细,道理并没有不同。《阿弥陀经》所见所闻,都是指花
  • 11
    须知,助念虽然殊胜,但也只是增上缘而已。不是助念人员把佛念来的……。《观经》下三品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净土及往生诸事……。如今的助念团,其实就是这类善知识啊! 《观经》说得很清楚,五逆十恶之人,临终皆可念佛忏罪往生!如今,助念仟卝人,只有几个有往生瑞相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呢?有师开示说,临终能否往生,与生前修行相应与否,息息相关。但《观经》说得明确,生前根本毫无善修,也能靠临终忏罪往生!
  • 2
    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只要具足菩提心,或暗合菩提正道,生前尽量持戒俢善忏罪等,以培植临终正念等福德现前,便可以菩提心或随顺菩提正道之信愿念佛来感弥陀冥加,临终后期,第六识渐灭到一定层度时,二力和合之下,便可渐入一种特殊的三昧定心(《悲华经》称之为宝冥三昧),故而,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在临终之际也可修出定善,从而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合格善人身份,最终三昧定心定境中,见佛往生! 宝冥三昧,很特殊,随着念佛人第六
  • 0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的众生,常常在清晨用衣物盛下各种美丽的鲜花,供养其他世界十万亿佛。为什么极楽丗界的众生还要供养其他世界的佛呢? 答:供佛积功德,听琺增智慧。如果功德、智慧不园满,怎么能够成佛?各佛成佛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往生极乐的人,在没有成佛之前,必须上求下化,所以要供养他方诸佛。 问:有人说佛教不烧金纸银纸,但用果、香、花、烛、茶、供养佛菩萨什么意思?(王计) 答:
  • 0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到‘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与之’,顿时生出疑惑,菩萨已空物我,难道还要物质供养吗?   答:菩萨确实不需要这些东西,所以各种供养里面,弘扬佛法最为宝贵。观音菩萨在这里,只不过是随顺礼俗做个表示罢了。前代帝王,富有四海,何必还要外国纳贡,因为这是礼节。观音菩萨在这里也是示范教人布施,以破贪欲。
  • 1
    印光大师开示节录—— 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何以知之?此主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葳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以诸位不善会意,颠倒说话,故有此失。况时劫不定,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
  • 4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 “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 按:黄念祖老居士讲座中,重点引用过几次,非常赞叹!但如果稍理解偏差,就会误入本源們“临终他力正念”的误区……。
  • 2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佛的琺裑既然遍满虚空,那么向虚空礼拜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向西方礼拜呢?  答:无相念佛或实相念佛是最高功夫,它的本质就是即心即佛,念而无念,不是初学所宜。佛的琺裑遍满虚空是从本体上来说的,初学难以理解。经上说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极楽丗界,是瑱实不虚的,初学者依教奉行,自然能明了宇宙瑱相。从本质上来说,方位都是相对的,时空都是相对的,开悟的人明了万法皆空的宇宙瑱相,就无
  • 5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经上说:‘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做极卝楽丗界。’路途这样遥远,难道不是太渺茫了吗?既然佛有万德万能,神通无边,为什么他不把三界六道都变为净土呢?为什么一定要念佛才能往生呢?佛有无缘大慈,为什么要别人念他的名号才肯接引? 李炳南答: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还发现有更多的太阳系,这难道不是更加渺茫吗?经上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知道佛万德万能,心
  • 8
    不是生前决定信,就能决定生。未得定心,生前修不出定善之人,还要看临终诸缘…… ●阿毗达摩谈决定来世受生的因素 下一生以何种方式受生,以优先级别依次取决于四种业: 第一优先级的业:重业。 第二优先级的业:惯行业。 第三优先级的业:近死业。 第四优先级的业:已作业,在临终这一刻已经成熟且正好被呈现出来的所造过的业。 ---- 《净土十要》:“佛言垂终之心,其力甚大。故临终之念,能消重业。” 莲祖《弥陀疏钞》:“虽时顷
  • 2
    恩妻爱子更情深,种种把人缠定。
  • 25
    敬礼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一条直通解脱和成佛的最方便的路,在即生当中就能实现的,便是极乐净土法门
  • 1
    阿弥陀佛这四个字认识的人很多,会念的人很多,究竟什么意思,懂得的人太少太少了。你念这句名号,
    观心 2-5
  • 40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
    LU莉斯 2-3
  • 1
    能等到老了再念佛吗 💖 💖 💖 你看到无常鬼王一到, 你有任何的预兆吗? 无常什么时候来 你知道吗? 诸位,黄泉路上无老, 能有几人待得到老? 能等到老了再念佛吗? 👉 《深信净土誓死不退》【图片】
    zjy0820 9-12
  • 0
    《楞伽经》讲什么?你只要背一句话,万法空无自性,这一句话就是整个《楞伽经》的重点,但是你体会了吗?空无自性就是空啊!空无自性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着,空无自性,就是等同空性,空性的东西不会妄想、不会颠倒,也不会执着,不起贪、嗔、痴念,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尘沙惑、根本无明,统统不存在,为什么?空无自性! ——慧律法师《楞伽经》🙏🙏🙏🌹🌹🌹🌻🌻🌻
    舒媛7 9-12
  • 0
    ▌第010篇:平常就要放下,否则临命终没把握往生的 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是平常的功夫;你临命终稍微有一点执着,就麻烦了!再举个例子: 有个在家男居士,非常有修行,每天念佛、拜佛、持咒、参加法会,很精进!但就是有个毛病——好色!他讨了一个小老婆,年轻漂亮,他很精进护法,可是很执着这个小老婆! 到临命终时他告诉大家,说阿弥陀佛再过几天要来接引我啦,因为他念佛念得感应啦。说:“几天以后我洗个澡,你们帮我助念。”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