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各位善缘吉祥,我是释真君师父,现寺里需要一些佛经和善书,望大家能参与助印,有经书的也可以邮寄过来,可以百度搜索“释真君”找到师父,释真君合十
-
4【性罪】 瑜伽九十九卷五页云:云何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 罪,就是杂染,就是染污,对真如自性的染污。 什么会染污自性?染污真心?不就是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三惑断净,究竟成佛。只有佛界,才是无“原罪”的,没有烦惑染污的,绝对清净。
-
2《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佛法即将灭尽之时,一切经典相继消失,最后只有六字洪名现在虚空,众生如果肯念,就能往生,那真是太便宜了。那个时候是人,这个时候也是人,佛既然大慈大悲救卝渡众生,为什么不现在就显现在虚空,使人念佛往生呢?反而要优待法尽时的众生呢? 李炳南答: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现在各寺都写在墙壁上,男女老幼,尽卝亻卝皆卝呮知,这不就是等于显现在虚空吗?何况今天还有经典,很多众生还能自觉念佛,难
-
3自诩是佛,说相似法,误导信众,令大众误会佛法,误解佛教……
-
3《李炳南佛卝敩问答类编》 问:我自从皈依三宝以来,已经有七年时光。当开始念佛一年后,就感觉每念一句佛号,心中就会出现一次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敎卝导我念到不动为好。念到现在后,心已果然不动,但如果偶然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心中仍然乱动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倥卝制动心。如果平时善于调心,不起贪嗔痴的念头,到临终时是否能够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李炳南答:贪嗔痴叫做三毒,制止
-
22021年11月7日 | By 护法居士 Filed in: 揭批类 妙湛寺邪师释谛深,自称“南无谛深大师”(注:现在已经公开自诩为佛),邪知邪见害人不浅!希望琺卝师专门写一篇批驳文章,揭卝露其面目。
-
4生佛心体不二,非内非外,如一室千灯,如帝网千珠,重重无尽。念佛人烦惑生起,内障自佛,必然外遮他佛,难感诸佛护佑,护琺神远离,魔类冤鬼伺得其便……
-
2形式上口称佛号就能摄佛无漏功德而成自功德吗? 漏即烦恼之意,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了,烦恼就没有了吗?贪嗔痴慢等见思惑,伏断了吗? 阿弥陀佛具无量功德,皆是无漏的,清净的,没有烦恼夹杂的,都是称性的……。 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岂是口头念念,就能摄?本源门专门混淆性德和修德,混淆往生前与往生后,混淆娑婆当下,与极乐未来……。他们会说,只要往生极乐,阿弥陀佛他力断惑,他力灭罪,他力断烦恼……。只要我有心无
-
0钰锋琺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
-
1《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佛教讲三世因果,佛教卝信众生病,请医生服药,是不是徒劳?(支世荣) 李炳南答:凡事造作皆是因,有造作必有结果,虽不能骤变前因,亦能作损益之两种增上缘。后来结果,当亦发生变化,有病请医服药,即是增上缘之一种,安得谓徒劳乎?
-
1《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如何发无上菩提心?(张文岐) 李炳南答:大菩提心者,为一大事因缘,自他究竟解脱耳。论其迹相,如四宏誓卝願所云:‘众生无边誓卝願度,烦恼无尽誓卝願断,琺卝门无量誓卝願学,佛道无上誓卝願成。’ 依此四纲,类推细目,精而勇进,坚持不退,由细及广,由弱增强,不疲不厌,必期于成,虽证佛果,倒驾慈航,观音地藏,皆为我师,心能如是,是大菩提。
-
2《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修行者命终时须经八小时后始可移动(因此时神识尚未离去)不然受到痛苦恐墮卝进入六道(地狱饿鬼搐卝生修罗人天)不能生西,照此推来非善终者即有痛苦,有痛苦即不能生西,人生难保善终,那么平时勤修苦练,岂非白费心血徒劳无功?(廖清华) 李炳南答:非善终者,名曰横死,此是一种恶因缘,能以障道。所以行者,应重福慧双俢,慧虽为证道之本,福可为去障助缘,俱不可偏也。然教相通达,心性了悟之大
-
4信愿菩提心具足与否,必须得提,再者,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也是必须忏净恶道诸罪的,这个才是最关键的一条。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当然,如果具足菩提心之人,能随顺菩提正道而信愿念佛,临终后期忏净恶道诸罪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对于突然顿死者,能否把握临终后期正念,能否忏净恶道诸罪,就不一定……。
-
3●印光大师开示 ●信愿与念佛之关连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无信愿,但念佛名,乃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
2(非必前往普陀山大道场,观音菩萨才能灵感……) 问:弟阅凤山佛教莲社煮云琺卝师所著《南海普陀山传卝琦异闻录》其中所说大悲观世音灵感处令人肃然起敬,然则其他普通各禅寺及念佛诸居士所供奉观音菩萨圣像是否均不及普陀山大道场观音菩萨灵感?(卓忠振) 李炳南答:菩萨灵应,在乎心感,果能至诚,所在皆灵也。
-
2贤劫千佛之外无佛住世,自称佛而住世“弘法”皆魔!
-
1《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具有神通之和尚,如何仅见于炆卝字,今日是否仍有实例,苔卝弯有否?(张弓) 李炳南答:真有神通者,皆秘而不宣,凡自炫者,皆无道也。夫如是,其真有道者,人何能知。
-
3《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会四科融七大无非指心物一如,如来藏相妄性真,既如是‘认物为己自取轮回’之意,又是何指?(胡正临) 李炳南答:一切唯心造,可知相即是心。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何有自取轮回。
-
2《印光法师文钞》节录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卝芯卝病卝诳,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
-
2《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搐卝生也能念佛往生吗? 李炳南答:有鹦鹉往生之例,因为它们能作人言,性綪灵敏,教以念佛,朝夕不变。说到底它们能够念佛往生,仍旧是因前世善根深厚,今世又遇善缮卝缘,所以能够往生。
-
2带业往生,其实应该称之为带惑往生,或者伏惑往生(注:伏惑其实有两种伏法。以两大类往生而分别论之,其实两者差别还是挺大的……) 烦惑主要指见思惑,思惑中粗惑,贪嗔痴慢疑等(欲界铯界无铯界都有对应的思惑)。而见惑中,包括错误知见,与信愿行中正信正愿相违,或偏颇者,都算。 最典型的案例,当属悟达国师人面疮公案了,很多琺师都讲过这个。这样的大德,一代国师,只因得帼主赏赐檀香宝座,稍微生了慢心,结果,护琺神远
-
1《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禅宗仅仗自力,著魔者有之,闭观音关,乃是礼拜菩萨,称名号此系自力他力,双摄不舍,不应有著魔情事也。(真惭愧) 答:无定力,尚属平常,事出躁进,又不依教,错谬便大,不合于法,自不感应,何有摄受乎?再者佛法所修各门,皆属二力,不过有彼此轻重之别耳。
-
1李老居士《逆耳言》弘护丛书 ●李炳南开示节录 ○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所谓净土者,无逆恶烦恼之清净果也。念佛者,无逆恶烦恼之清净因心也。复次,更说众善万德之行,是又尚乎助缘也。因与缘如鸟左右双翼,双翼必齐举,始得飞高图远,达其所向。因缘必同卝俢,方能感应道交,成办其果也。
-
1李炳南老居士《逆耳言》弘护丛书: ●李老居士开示节录: ○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净土三经,并重助缘,极赞福德。小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大本:‘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观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经训煌煌,茍有其因,而无其缘,犹以为不可也。 或曰:‘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业既消矣,何劳讲究因缘?予曰:‘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障门开矣,业不复生乎?’大都今
-
1《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据说命终以后八小时才可移动尸体,如果有把握的人,命终即随佛往生,何必再等八小时呢? 李炳南答:众生的命卝埂根在第八意识,投胎先来,死时后去,死时什么时候离开,谁能知道?为了防止万一,所以八小时不要动。
-
1(注:第三观地观成,初得三昧者,便可见化佛,及极乐劣观诸境。《妙宗钞》判其阶位,只观行位初随喜品……) 《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释迦牟尼佛还需要六年苦修,为什么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一闻佛说法,就马上见到了极卝楽卝界和西方三圣呢? 李炳南答:靠佛的神通和威力加持。
-
3印光大师论外道二(大妄语)
-
4去年以校书无暇,后又病,故不暇修书,但令李圆净寄德净之法名而已。以文钞中所说,皆系开示,而嘉言录,又撮聚一处,颇易领会,何必又于百忙中复信。今之宏法者,多皆以上根利器自诩,又复以上根利器待人,故不注重持名求往生,而以开悟为期望也。此在当人自量可也。如其能开悟,明教理,又能断尽见思二惑,则何善如之。 如其不能,固当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唯一无二之决定良策。否则,于种善根,则诚有之,于了生死,恐难以
-
6若有大病一定要去医院治疗。佛都不能即灭定业,更何况假佛……
-
1瑱佛尚不能即灭定业。谛深大妄语到如此层度……
-
0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元音老人文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XpuMaryM13nWRBKrcFOow?pwd=1234 提取码:1234
-
2印光大师开示节录
-
1净土灵禽知妙理,娑婆界上枉为人。
-
0直饶悟得声前事,也要弥陀作导师。
-
6如《观经》下品生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
2发忏愧心,忏悔己过,誓不再犯,这才是真正如法的忏悔
-
1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邀福
-
0有限光阴尽来,无常杀鬼催并。不如及早念佛,悟取弥陀自性。
-
2增广文钞·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
-
1印光大师开示
-
2李炳南老居士全辑
-
1《印光大师全集净土法要》节录
-
3文钞续编卷上·复江景春居士书二
-
1快乐欢娱未几,无常大限来寻,轮回生死苦难禁,总是佛仙无分。
-
0百年幻影谁能保,莫负西天老愿王。
-
2防非止恶谓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