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夜吧 关注:140贴子:5,521

回复:看到些神奇的句子,随手来记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意境这东西真的存在,但言者多多,知者寥寥。


IP属地:安徽21楼2015-01-02 10:24
回复
    大众的审美也是需要培育和训练的。文化积淀的环境变了,审美情趣自然也变了,评判出来的好坏自然也变了。最后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环境都变了。互联网这个东西,既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又极大的降低了说话的成本,造成良莠不齐,垃圾信息满天飞,夸夸其谈的人最容易引起眼球聚焦。在回来说古琴的审美,脱离了音乐,脱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脱离了几千年琴和文人的历史,都是有所偏颇的。在这种情况下,尽量多听多看多学多研究,不轻易下结论,也不随便迷信,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积极实践体验,日积月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最终将不再困惑。


    IP属地:安徽22楼2015-01-02 10:24
    收起回复
      2025-08-11 13:16: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补充一点。就是古琴审美中的流派。
      个人认为“琴人不能分派,但琴曲要分派”
      流派的产生最大的两个原因是审美和传谱不一样
      一:以平沙为例,所见谱本就有三十多种,你不能把梅庵的弹成虞山的风格,不能把川派的弹成浙派的。这是所谓的琴曲要分派的原因,尊重历史,尊重流派审美,也是很好的传承古琴文化。
      二:所谓琴人不能分派是指,现在学习环境好,老师多,琴人一定要博学,不能老拿自己是某某派传人说事,我们要各种风格都学,各个时期的曲子要有研究。梅庵琴谱就十几首曲子,风格基本一样,每天弹那些,搞一辈子都会听腻的。不能固步自封。


      IP属地:安徽23楼2015-01-02 10:27
      回复
        有心无手,不知所云;有手无心,童子读经;心手俱备,然后文质彬彬。


        IP属地:安徽24楼2015-01-02 10:29
        回复
          不要动不动就拿“东、西之别”作为无能的挡箭牌。


          IP属地:安徽25楼2015-01-02 10:29
          回复
            我喜欢有性格的人。但不保证不打他。


            IP属地:安徽26楼2015-01-02 10:59
            回复
              德是德,琴是琴~
              德,是行,是口~
              琴,是耳,是手~


              IP属地:安徽28楼2015-01-02 16:17
              收起回复
                ...........?!
                那除非母猪都会上树了!
                @士兵图籍不再毒舌了!
                @te3nk46不会弹琴了!
                @Theokoles不再话唠了!
                @云壑斋主不再水帖了!
                ...........?!


                IP属地:安徽30楼2015-01-02 23:25
                收起回复
                  2025-08-11 13:1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初学琴者,往往贪快,贪多,贪奇。贪快表现在总想赶快结束一首琴曲,好学下一首琴曲。贪多表现在总想着多学几首琴曲。贪奇表现在总想着除大家都弹的曲目外,多学点独特的、别人不弹的的曲目。此三贪的共同弊端,就是过份在意数量和独特性,却忽略了每一首琴曲的质量。
                  弹琴的人可以自察一下,如果自己有这三贪,那就还处于初学者的水平。因为如果是有经验的、成熟的琴家,必然能看透并摒弃此三贪。弹好一首琴曲,优于能弹十首却无一精者。弹好一首,可谓是弹得好。无一首弹得好,会得再多,也是弹得不好。
                  当真正地潜心于琴后,随着对琴学认识的加深,琴人则会越加注重基础功夫。一首一首地精弹,才能出好活。所以,真正深入的琴人,不贪快,不贪多。
                  至于求奇特的问题,随着深入琴学,你就会发现,那些常见的曲目,往往最见功夫。事实上,一首琴曲之所以成为常见曲目,往往是因为这曲子十分经典。所以,如果贪图特别,而忽略了常见曲目,那可谓是没学明白。
                  如果你想得到精巧和恬静,那就好好去弹《良宵引》。如果你想使用韵的功夫纯熟,又想体会意味的深远,那就好好去弹《平沙落雁》。如果你想体得快而精细,体会琴曲之气节,那就好好去弹《梅花三弄》。如果你想把小速曲弹好,得到行云流水之趣,就好好去弹《渔樵问答》。如果想把大速曲弹好,得到滂沱之气,就好好去弹《流水》。如此等等。
                  以上这些常见曲目,大家都弹,但有多少人自信能弹得很好呢?常见曲目最是不可忽视,而且要特别重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1-03 14:16
                  收起回复
                    @韞琄


                    IP属地:安徽32楼2015-01-03 14:28
                    收起回复
                      为人无可议,惟似有神经病。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5-01-05 00:20
                      回复
                        必须要放开,才能收拢;必须要把火生起来,然后才谈得上炉火纯青。


                        IP属地:安徽35楼2015-01-06 09:54
                        收起回复
                          原来我只认为,古琴是一种不事张扬的乐器,而不事张扬就等同于清淡;但是现在我明白了,雄浑如江海也同样是一种内敛,只要不是如舞台表演般刻意表现自己,那也同样是古琴的风格。


                          IP属地:安徽36楼2015-01-06 09:56
                          回复
                            我们现在也许往往会搞错一个问题:表现自我和重视技巧其实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本质上也并不构成矛盾。但是很多人都会将两者看作对立。在我看来,技巧是可讲的东西,多谈无妨;而自我的修养是不可言说的,一落言筌,就往往会衍生出很多虚伪的东西。一旦强调在弹琴中表现自我,事实上表现的是一个自己所愿意表露在外的自我形象,而很可能就不是真实的自我了。的确,弹琴要有个性,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该是被“表现”的,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是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逐步陶冶而形成的。


                            IP属地:安徽37楼2015-01-06 10:11
                            收起回复
                              2025-08-11 13:0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以如果要跟一个老师学习,其实是两方面的:第一是老师讲授的技巧,第二是老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所让人感受到的品行和神采。前者是传授,后者是熏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的师徒关系仍然有其相当的可取之处。也同样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位老师是否是好老师,也是由此可以判断的。


                              IP属地:安徽38楼2015-01-06 1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