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琴夜吧 关注:140贴子:5,521

回复:看到些神奇的句子,随手来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12-31 18:41
收起回复
    写论文的间隙,随手涂两笔关于“弹得好”与“弹得不好”的个人观点。
    1、音准,熟练度,失误率,技术运用。
    这个是硬指标,无需讨论。
    2、节奏。
    其实这个本来也该算硬指标,但考虑到“打谱”的存在和古琴散板、流水板等独特的节奏形式,节奏也就因此有了一些独特性与个人性,也不能用“四分音符比标准值延长了十分之一,所以时值不准”来强求。但即便如此,点拍、板眼和节奏型依然是存在的。因此我的观点是——不十分精确要求时值,但拍子和节奏型绝对不能乱。
    3、审美与乐曲处理的逻辑。
    审美无固定标准,这就是人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原因,也是成公亮先生说“你觉得好听就是弹得好”的原因。所以首先得有开放性的态度,没有非此即彼、此对彼错的标准。世界三大男高音和梅兰芳谁的唱功好?这个有可比性么?
    审美无固定标准,但审美有内在逻辑。这就是演奏者如何理解他要演奏的琴曲,并据此合理地谋篇布局,安排曲子的起承转合、强弱对比、情绪变化,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合理地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演绎证明自己的理解,即“自圆其说”。理解需要有逻辑,表达也需要有逻辑,二者各自成理,又能互相符合、内外印证,自圆其说,就是好的演绎。
    以《广陵散》为例,管平湖以“老爷爷说书”的态度冷静而超然地旁观历史,所以表面不温不火、实则有历史力量感的“骨力”;吴文光是“浇块垒”性质,所以演奏起来有“行吟”味道;李祥霆强调戏剧冲突和充满张力的理解方式,所以采用了偏“暴力”的演绎。各自的演奏与各自的理解相符,自证其说,自圆其说,所以都可以说是好的演绎。如果你不能证明对方的理解“不正确”,又如何证明对方相应的演绎“不好”“不正确”呢?所以,以A的理解指责B的演奏,或以B的理解批判A的演绎,都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既然没有固定的审美标准,就只能看自圆其说的逻辑。
    至于常常玄虚又玄虚地说来说去的“境界”、“意境”啥的,还是省省吧。定义、内涵、外延都搞不清楚、任人打扮的东西,我是不相信的。


    IP属地:安徽20楼2015-01-02 10:22
    回复
      2025-08-10 09:16: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意境这东西真的存在,但言者多多,知者寥寥。


      IP属地:安徽21楼2015-01-02 10:24
      回复
        大众的审美也是需要培育和训练的。文化积淀的环境变了,审美情趣自然也变了,评判出来的好坏自然也变了。最后劣币驱逐良币,整个环境都变了。互联网这个东西,既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又极大的降低了说话的成本,造成良莠不齐,垃圾信息满天飞,夸夸其谈的人最容易引起眼球聚焦。在回来说古琴的审美,脱离了音乐,脱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脱离了几千年琴和文人的历史,都是有所偏颇的。在这种情况下,尽量多听多看多学多研究,不轻易下结论,也不随便迷信,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积极实践体验,日积月累,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审美,最终将不再困惑。


        IP属地:安徽22楼2015-01-02 10:24
        收起回复
          补充一点。就是古琴审美中的流派。
          个人认为“琴人不能分派,但琴曲要分派”
          流派的产生最大的两个原因是审美和传谱不一样
          一:以平沙为例,所见谱本就有三十多种,你不能把梅庵的弹成虞山的风格,不能把川派的弹成浙派的。这是所谓的琴曲要分派的原因,尊重历史,尊重流派审美,也是很好的传承古琴文化。
          二:所谓琴人不能分派是指,现在学习环境好,老师多,琴人一定要博学,不能老拿自己是某某派传人说事,我们要各种风格都学,各个时期的曲子要有研究。梅庵琴谱就十几首曲子,风格基本一样,每天弹那些,搞一辈子都会听腻的。不能固步自封。


          IP属地:安徽23楼2015-01-02 10:27
          回复
            有心无手,不知所云;有手无心,童子读经;心手俱备,然后文质彬彬。


            IP属地:安徽24楼2015-01-02 10:29
            回复
              不要动不动就拿“东、西之别”作为无能的挡箭牌。


              IP属地:安徽25楼2015-01-02 10:29
              回复
                我喜欢有性格的人。但不保证不打他。


                IP属地:安徽26楼2015-01-02 10:59
                回复
                  2025-08-10 09:10: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都是经典啊 有种醍醐灌顶的赶脚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5-01-02 15:04
                  收起回复
                    德是德,琴是琴~
                    德,是行,是口~
                    琴,是耳,是手~


                    IP属地:安徽28楼2015-01-02 16:17
                    收起回复
                      ...........?!
                      那除非母猪都会上树了!
                      @士兵图籍不再毒舌了!
                      @te3nk46不会弹琴了!
                      @Theokoles不再话唠了!
                      @云壑斋主不再水帖了!
                      ...........?!


                      IP属地:安徽30楼2015-01-02 23:25
                      收起回复
                        初学琴者,往往贪快,贪多,贪奇。贪快表现在总想赶快结束一首琴曲,好学下一首琴曲。贪多表现在总想着多学几首琴曲。贪奇表现在总想着除大家都弹的曲目外,多学点独特的、别人不弹的的曲目。此三贪的共同弊端,就是过份在意数量和独特性,却忽略了每一首琴曲的质量。
                        弹琴的人可以自察一下,如果自己有这三贪,那就还处于初学者的水平。因为如果是有经验的、成熟的琴家,必然能看透并摒弃此三贪。弹好一首琴曲,优于能弹十首却无一精者。弹好一首,可谓是弹得好。无一首弹得好,会得再多,也是弹得不好。
                        当真正地潜心于琴后,随着对琴学认识的加深,琴人则会越加注重基础功夫。一首一首地精弹,才能出好活。所以,真正深入的琴人,不贪快,不贪多。
                        至于求奇特的问题,随着深入琴学,你就会发现,那些常见的曲目,往往最见功夫。事实上,一首琴曲之所以成为常见曲目,往往是因为这曲子十分经典。所以,如果贪图特别,而忽略了常见曲目,那可谓是没学明白。
                        如果你想得到精巧和恬静,那就好好去弹《良宵引》。如果你想使用韵的功夫纯熟,又想体会意味的深远,那就好好去弹《平沙落雁》。如果你想体得快而精细,体会琴曲之气节,那就好好去弹《梅花三弄》。如果你想把小速曲弹好,得到行云流水之趣,就好好去弹《渔樵问答》。如果想把大速曲弹好,得到滂沱之气,就好好去弹《流水》。如此等等。
                        以上这些常见曲目,大家都弹,但有多少人自信能弹得很好呢?常见曲目最是不可忽视,而且要特别重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1-03 14:16
                        收起回复
                          @韞琄


                          IP属地:安徽32楼2015-01-03 14:28
                          收起回复
                            为人无可议,惟似有神经病。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5-01-05 00:20
                            回复
                              2025-08-10 09:04:2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必须要放开,才能收拢;必须要把火生起来,然后才谈得上炉火纯青。


                              IP属地:安徽35楼2015-01-06 09: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