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关于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图】
想说点题外话,也算是对这一节中没写清楚的一些内容的一个补充。
因为我本人是理工科学生,所以所学习的这些数学、电路、程序代码等知识本身也作为我思想的一部分,以及我另一套观察世界和描述世界的视角。
我从初中起就非常喜欢语文,从那时候起就很喜欢写东西。为什么当时我会选择报理科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即使我报了理科我还可以继续写东西,可以继续看我喜欢的书,但是学文我就无法再往深学习数学了。我想拥有另一套观察世界、思考世界、描述世界的知识体系,即理工科的思想体系。所以我选择学理。
现在越来越觉得,数学的奇妙之处在于:真正学懂数学,它就能用来描述和比喻生活。
比如矩阵,新手只会觉得矩阵是一堆堆砌起来的数字,而稍微懂点线性代数的人会觉得它是一个向量的集合,而再往深看下去,你会发现一个矩阵就是一个空间,那是个比我们三维空间更广阔的世界。
再比如微积分,它给了我点与点、线与线、面与面叠加起来的想象。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专业课程也给我以生活上、思想上和逻辑上的启迪,在这些课程里有意思的有启迪性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它们都成为了我的思想的一部分,这就是理科的美妙。数学的世界真的是太广阔了,它们是由无数的具体到抽象,再将抽象运用并指导于“新的具体”的过程,就像我之前在第(10)节借韩叙的口传达出来的话——“我努力至今,却无法领会到其万分之一。”
今天写这一节的时候我忍不住用了“三极管(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这个比喻,虽然这个课是我大二的时候学的,时至今日已经过了三年多了,由于读研的方向不涉及硬件电路,因此具体的内容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唯独还记得这幅输出特性曲线图,它长得这样:

如果说输入电流i_B代表这个人天生对数学的天赋高低,输出电压u_CE代表这个人的努力程度,而i_C代表这个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话,那么通过这幅图,可以发现在进入放大区以前,的确是人们所认为的“天道酬勤”——不论i_B高低与否,i_C都会随着u_CE的增大而增大;可一旦到达了放大区就相当于他的个人能力到达了极限,再怎么增大u_CE也没法再增大i_C了。
想想,你努力过了,但每次数学考试的压轴题就能做出来了吗?这就是题目高出了你的极限。好在其它题目尚在你能把控范围内,所以即使去掉压轴题你也还是可以考一个不错的分数。
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每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就比方说学习理科,学习奥数吧,其天赋都是有高有低,且极限也各不相同的。就像有的人就擅长数学,有的人就不擅长。很显然,假如说韩叙的极限在100μA甚至更高处,那么陈光亮的极限很可能还不到20μA,对比一下这i_C的高度明显不一样。
小学奥数还没有到达韩叙的极限,所以他感觉不到这种压迫感;但是已经到达陈光亮的极限了,所以陈光亮很痛苦。
大概就是这一节的内容,希望我说清楚了……
以及最后,并没有说天生i_B低就没希望了什么的,只不过不同的人擅长的领域本来就不同,好比我特别不擅长地理,从初中开始就是怎么努力都不行,i_B都能低到0μA去,直接截止区了……只不过我不学文所以对我影响不大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分文理、分专业,不擅长就不擅长啊没有什么“一定得学好”,关键是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或者喜欢的,扬长避短,快乐生活。
谢谢大家看完我的唠嗑。
2016.12.18
by 悠望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