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数年前,发在相关贴吧上的讨论青苗法的帖子,以求教于赵教授。
那么,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取得哪些效果呢?请看梁启超的论述。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宋史》有意抹杀青苗法的积极作用,把青苗法说得一无是处,是严重不符合史实的,《宋史》作者有偏见,不能客观地记述历史史实,这里不妨把历史还原一下:
史实一:青苗法在全国公开实施之前,不但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局部实施成效卓著,而且李参在陕西实行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说明青苗法的实践不仅在鄞县提前取得显著成果,而且在其他地方也取得显著成果。
史实二、青苗法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以下是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的一段话:
“王安石在他的《谢赐元丰敕令格式表》中说:“在苗头出现之前创立新法,在反对者的声音落下后取得成绩。”可以说在王安石被罢免丞相之后它的效果更加显著了。然而这还是王安石自己说的不一定可信,请容我用旁观者的话来证实。河北转运使王广廉上奏,说百姓都欢呼感激朝廷的恩德。李定到京师,李常见到他,问他:“你从南方来,百姓认为青苗法怎么样?”李定说:“百姓感到方便,没有不高兴的。”李常说:“整个朝廷都在争论这事,你不要这样说!”李定说:“我只知道根据实情说,不知京师不让随便说话。”说明当时的舆论,有想按住人的舌头而没有达到目的的。而还有人说这是为了依附王安石而希望得到宠信才这样说的,并不可信,请容我再用反对派的话来证实。
史实三:反对派不意之中说出了实话,暗称当初反对青苗法,做法不当。
请允许我再借用梁启超《王安石传》中一段话来说明:“朱熹的《金华社仓记》中说:‘凭我观察前辈贤人的论述,而用今天的事来说,则青苗法,它立法的本意,本来并不是不善。’程颐曾评论王安石,而不免后悔对他有些偏激,他晚年知道自己攻击青苗法是错误的,而朱熹尚且歌颂过它。苏轼《与滕达道书》中说:‘我们这些人在新法施行当初,动不动就抱守偏见,以至有了同党异党的说法,虽然出于耿耿忠心,出于忧国之情,而所说的差错和谬误,很少符合道理的。当今皇上的品德日益更新,众化有了大成果,回顾当时自己所持观点,越来越觉得有疏漏。’苏轼晚年深深忏悔,而他感叹新法取得的成果,他的话和王安石所说的‘在反对者的声音落下后取得成就’是相吻合的。”
从上面的论述里,可以看出,反对派程颐、苏轼对从前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是有所忏悔的,认为自己是非常偏激的。以程颐、苏轼两人,是当时反对王安石的主力,而都是这样认为,如果不是王安石变法确有成效,他们能说这话吗?以此来推测,与程颐、苏轼的想法一样,而他们的言论不为后世所流传下来的,应当还有。
另外,也不是所有反对派对王安石变法都不认头。梁启超先生在《王安石传》中接着说:
“元年(公元1086年)二月,废除青苗法,三月,范纯仁以财政费用不足为理由,请求恢复青苗法。八月,司马光上奏请求散青苗本钱来利民,只是应当禁止强行借贷。这些都是写在奏折中,记在正史里的。难道司马光、范纯仁不是带头攻击青苗法的人和攻击最用力的吗?为什么在十八年后,又对青苗法如此津津乐道?由此看来,可知当时的青苗法,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而百姓蒙受这种恩惠时间长了,即使强要埋没它的好处而办不到。……我们这些人现在来讨论,还觉得青苗法是那样的难以施行,而王安石当年施行它,虽说它的弊端不能够避免,而它的效果已经很明显,我于是更加佩服王安石的才干无人能及,而诋毁当时奉行新法的人都是小人的话,我最终也不敢信。
史实四:说青苗法不好,南宋朱熹自己却偷着实行类似于王安石青苗法的政策。
梁启超先生在《王安石传》中说:“南宋后来有暗地里窃取青苗法的实际而明着又避开它的名称的,就是朱熹的社仓。他的方法是取息十分之二,夏天放出贷,冬天收回来,这与青苗法有什么不同?朱熹在崇安施行而奏效,而想把这施行到天下,也就像王安石在鄞县施行后而因行之有效而要施行到天下一样。朱熹平日本来是非常诋毁王安石的,说他是急于得到财利,使天下搅扰不堪,闹得人都不想活了。等他倡导社仓,有反对他的,他奋然说:“王安石就只有施行青苗法一事是对的!”(都见于《朱子语类》)王安石果然是急于求取财利吗?王安石所做正确的事,果然只有青苗法这一件事吗?也不过是他的说法罢了
以上事实说明,王安石所实施的青苗法绝不像《宋史》描写得那样糟糕,其历史真实情况已经被《宋史》掩盖得差不多了。《宋史》作者为了极力丑化王安石,甚至不顾历史事实,这是我们需要认真鉴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