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虎牢关相比,鸿沟遭受的战争磨难要少的多,但它的名气却一点也不比虎牢关小。
因为在这里进行过的一场战争,成就了刘邦的汉王朝,也曾让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一步步走向末路。
而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刘邦和项羽在这里中分天下,汉王城和楚王城分立东西两座山头,中间一道"鸿沟"。
多年后, "楚河"、"汉界"永久地固定在了在中国象棋上,在人们的心目中,鸿沟也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障碍。
走在鸿沟两侧的汉霸二王城上,一低头也许就能发现古代的兵器铜镞,站在黄河岸边,一抬头又会很容易地看到那匹仰天长嘶的战马,仿佛又进入到那个左冲右突、互相撕杀的年代。
多年之后,唐朝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一诗: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
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
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
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
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李白以他天马行空的笔触再现了很久以前壮烈的一幕,
而他之后的唐朝诗人杨浚则多少有点忧伤,他的《广武怀古》写到:
"河水城下流,登城望弥惬。
海云飞不断,岸草绿相接。
龙门无旧场,武牢有遗堞。
扼喉兵易守,扪指计何捷。
天夺项氏谋,卒成汉家业。
乡山遥可见,西顾泪盈睫。"
之后,被韦庄称为"字字清新句句奇"的江南才子许浑来到这里,写下了《鸿沟》一诗:
"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
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打此经过,写下了《过鸿沟》:
"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
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直到宋朝,吕蒙正写下了《行经鸿沟》:
"沟中流水已成尘,沟畔荒凉起暮云。
大抵关河须一统,可能天地更平分。
烟横绿野山空在,树倚高原日渐曛。
方凭征鞍思往事,数声风笛马前闻。"
王禹偁写下了《过鸿沟》:
"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
只见源沟分两处,不知垓下有重围。
危桥带雨无人过,败叶随风傍马飞。
半日垂鞭念前事,露莎霜树映斜晖。"
在关于鸿沟的诗歌中,唐朝诗人张祜的《登广武原》名气最大,诗为:
"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
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
远树千门色,高樯万里船。
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
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
作者登上广武原,自西北向东北方向眺望,但见山川辽远广阔,气势雄伟,因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下四句是对"华夷此浩然"的景观的具体描绘。
"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
黄河自广武原西北向东北流去,纵目远眺,群山起伏回环,地势随山盘旋,直至渤海湾的黄河入海口;而黄河曲折流过的沿岸,又有无数城邑栉比鳞次座落在天际。
"远树千门色,高樯万里船。"
诗人将目光从遥远的东北天际收回来,扭头看见了西南近处的荥阳故城,但见城郭掩映在一片树荫之中;城北黄河中,一片桅杆林立,那是东下万里的航船。
"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
上句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思乡心情更为迫切,下句直言"犹在楚城边",进一步点出身处异地的怅惘。诗人见景生情,触动乡愁,发出漂泊外地不得还归的慨叹,同时又回扣题目,与首句相呼应,可谓珠联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