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092贴子:9,669,660

回复:每日一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上七种为临床常用的重镇安神药,用于心神不宁、躁动不安等症。本类药物有镇静安神的功效,能镇定浮阳,但不能消除导致浮阳的其它因素,因此,在应用时应考虑配伍适当的药物。
安神药
凡以镇静安神为其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安神药分为两类:
1、属质重的矿石药及介类药,取重则能镇,重可去怯的作用,为重镇安神药,多用于实症;
2、属于植物药而取其养心滋肝的作用,为养心安神药,适用于虚症。
下面介绍的是 养心安神 类药物,请大家务必认真阅读,牢记。
养心安神药具有养心益阴、安神定志等功效,临床上长用于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


IP属地:广东261楼2019-09-12 12:12
回复
    1、酸枣仁
    【拼音】Suān Zǎo Rén
    【英文名】SEMEN ZIZIPHI SPINOSAE
    【别名】山枣仁、山酸枣
    【来源】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Hu ex H.F.Chou的干燥成熟种子。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收集种子,晒干。
    【性状】本品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长5~9mm,宽5~7mm,厚约3mm。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有裂纹。一面较平坦,中间有1条隆起的纵线纹;另一面稍凸起。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端有细小凸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酸,平。入心、脾、肝、胆经。
    【功效】养心安神,益阴敛汗。
    【临床应用】1.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等症。
    酸枣仁养阴血、益心肝、安定心神,主要用于血虚不能养心或虚火上炎出现的心悸失眠等症,往往与茯苓、柏子仁、丹参、熟地等同用。
    2.用于虚汗。
    酸枣仁有收敛止汗的功能,治虚汗可与牡蛎、浮小麦等同用。
    【处方用名】炒枣仁(炒微焦用用时打碎)、生枣仁(生用,用时打碎)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近来临床取枣仁研末或研末后制成丸剂,每次吞服五分。如果用治失眠,可以在临睡前吞服。
    【按语】1.酸枣仁味酸性平,功能养心益肝,为治虚烦不眠的要药。除汉代《金匮要略》的酸枣仁汤以本品为主药外,宋代《济生方》的归脾汤,也以酸枣仁配合人参、黄耆、白朮、当归、龙眼肉等补气养血药,以治气血不足,心脾两亏、惊悸失眠、体倦汗出等症。
    2.前人有“熟用治不眠,生用治好眠”之说,经临床实践,本品不论生用或炒用,都有良好的镇静催眠功效,用治失眠并无不良作用。
    【方剂举例】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芎藭。治虚烦不得眠及盗汗。








    IP属地:广东262楼2019-09-12 12:34
    回复
      2025-09-09 01:06: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柏子仁
      【拼音】Bǎi Zǐ Rén
      【英文名】SEMAN PLATYCLADI
      【来源】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
      【性状】本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7mm,直径1.5~3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点,基部钝圆。质软,富油性。气微香,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辛,平。入心、肝、肾经。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1.用于虚烦失眼、心悸怔忡等症。
      柏子仁滋养阴血,功能养心安神,常与酸枣仁、生地等药治疗血不养心、虚烦不眠之症。
      2.用于肠燥便秘。
      柏子仁质地滋润,有润肠之功,故可用于阴虚、年老、产后等肠燥便秘之症,临床多配合大麻仁、胡桃肉等同用。
      【处方用名】柏子仁(用时打碎)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养心汤《证治准绳》: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当归、川芎、人参、茯苓、黄耆、茯神、肉桂、半夏曲、甘草。治心血不足,怔忡惊悸。








      IP属地:广东263楼2019-09-12 12:47
      回复
        3、远志
        【拼音】Yuǎn Zhì
        【英文名】RADIX POLYGALAE
        【别名】小草、细草、小鸡腿、细叶远志、线茶
        【来源】本品为远志科植物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或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 L.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3~15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有较密并深陷的横皱纹、纵皱纹及裂纹,老根的横皱纹较密更深陷,略呈结节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黄白色,皮部易与木部剥离。气微,味苦、微辛,嚼之有刺喉感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入肺、心、肾经。
        【功效】安神益智,祛痰,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痰迷神昏,惊悸,失眠等症。
        远志能豁痰开窍,对于痰迷神昏,常与菖蒲、郁金等同用;又能宁心安神,对于失眠、惊悸,常与枣仁、茯苓等同用。
        2.用于咳嗽痰多。
        远志能促使痰涎排出,以治咳嗽、咯痰不爽,常与杏仁、贝母、紫苑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疮痈初起,用远志五钱至一两,隔水蒸软,加少量黄酒,捣烂外敷患处,有消痈之功。
        【处方用名】炙远志、远志肉、远志筒(用甘草汤浸泡,微火煮至汤吸尽,趁热抽去木心,再用麸皮炒黄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一钱五分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定志丸《千金方》:远志、菖莆、人参、茯苓。治精神不安。







        IP属地:广东264楼2019-09-12 13:14
        回复
          4、首乌藤
          【拼音】Shǒu Wū Ténɡ
          【英文名】CAULIS POLYGONI MULTIFLORI
          【别名】夜交藤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的干燥藤茎。秋、冬二季采割,除去残叶,捆成把,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稍扭曲,具分枝,长短不一,直径4~7mm。表面紫红色至紫褐色,粗糙,具扭曲的纵皱纹,节部略膨大,有侧枝痕,外皮菲薄,可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紫红色,木部黄白色或淡棕色,导管孔明显,髓部疏松,类白色。无臭,味微苦涩。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肝经。
          【功效】养心安神,养血通络,止痒。
          【临床应用】1.用于虚烦失眠。
          夜交藤具有养血安神作用,以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失眠为主,常与合欢皮相须配合,也可与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同用。
          2.用于周身酸痛。
          夜交藤既有养血作用,还可通利经络,治血虚周身酸痛,可配合当归、地黄、鸡血藤、络石藤等同用。
          3.用于皮肤痒。
          夜交藤煎汤外洗治皮肤痒疹,有一定止痒作用。
          【处方用名】夜交藤、首乌藤(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IP属地:广东265楼2019-09-12 13:28
          回复
            6、小麦
            【拼音】Xiǎo Mài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经。
            【功效】养心安神。
            【临床应用】用于神志不宁,失眠等症。
            本品善于养心以宁神志,对于神志失常以及夜寐不安等心神不宁之症,常常配合炙甘草、大枣等药同用,有养心安神作用。
            【处方用名】小麦、淮小麦(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治脏躁,常悲伤欲哭,精神恍惚,不能自主,烦躁不安等。




            IP属地:广东267楼2019-09-14 16:35
            回复
              7、秫米
              【拼音】Shú Mǐ
              【别名】众、秫、糯秫、糯粟、黄糯、黄米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肺、大肠经。
              【功效】和胃安眠。
              【临床应用】用于夜寐不安。
              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
              【处方用名】北秫米(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包煎。
              【方剂举例】半夏秫米汤《内经》:半夏、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IP属地:广东268楼2019-09-14 17:04
              回复
                安神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安神药种重镇安神药和滋养安神药。临床一般应用滋养安神药用于虚症,重镇安神药用于实症。但为了加强安神作用,虚烦失眠、心悸等症,也每配用重镇安神药。
                二、神志不安有热扰心神、肝火亢盛、痰热扰心、阴血不能养心等不同病因,应根据不同病因配用不同有关药物,以达标本兼治目的,如清泄心火或肝火,清热化痰,养阴补血等。
                三、矿石、介壳类的安神药物,质地沉重,研粉服用,易损胃气,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弱者更须慎用。
                四、朱砂有毒,琥珀入煎易于结块,远志能引起恶心呕吐,均应注意用量用法。
                其它具有安神功效的药物
                1.养心安神:莲子(收涩药)
                2.养血安神:大枣、龙眼肉(补虚药),丹参(活血化瘀药)
                3.宁心安神:茯苓(利水渗湿药)、人参(补虚药)、五味子(收涩药)


                IP属地:广东269楼2019-09-14 17:09
                回复
                  2025-09-09 01:00: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以下了解的是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


                  IP属地:广东270楼2019-09-15 14:15
                  回复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1、石膏
                    【拼音】Shí Gāo
                    【英文】名GYPSUM FIBROSUM
                    【别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
                    【来源】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
                    【性状】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
                    【炮制】生石膏:洗净,干燥,打碎,除去杂石,粉碎成粗粉。煅石膏:取净石膏,在无烟炉火中或坩锅内煅至酥松,取出晾凉,打碎即可。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熟石膏、煅石膏(煅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按语】1.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2.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方剂举例】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IP属地:广东271楼2019-09-15 14:34
                    回复
                      2、寒水石
                      【拼音】Hán Shuǐ Shí
                      【别名】红石膏、方解石
                      【来源】药用寒水石有两种,即红石膏与方解石。红石膏为一种天然的硫酸钙矿石;方解石为碳酸钙矿石。
                      【性状】红石膏:呈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粉红色,略有光泽,表面凹凸不平,侧面有纵纹理。质硬而脆,易砸碎,断面粉红色,有纵纹理。无臭,味淡。
                      方解石:多呈规则的块状结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无色或黄白色,透明、略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样光泽。质坚硬,易砸碎,碎块为方形或长方形。无臭,味淡。
                      【性味与归经】辛、咸,大寒。入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等症。
                      寒水石清热泻火的功效,与石膏相类似,故常与石膏配伍,用于壮热烦渴的症候。如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可与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可外用于风热火眼及水火烫伤。
                      【处方用名】寒水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先煎。
                      【方剂举例】三石汤《温病条辨》:飞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银花、白通草、金汁。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





                      IP属地:广东272楼2019-09-15 14:48
                      回复
                        4、栀子
                        【拼音】Zhī Zi
                        【英文】名FRUCTUS GARDENIAE
                        【别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也可入药。9~11 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根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
                        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2.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处方用名】炒山栀、焦山栀、黑山栀(炒至外皮呈黑色,用于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生山栀(生用,清热泻火之力较强)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
                        2.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3.过去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山栀皮去肌表热、山栀仁清心热的用法,现在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均用整个栀子,不再分栀皮、栀仁。
                        【方剂举例】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栀子、大黄、枳实、豆豉。治酒疸,心中懊恼或热痛。








                        IP属地:广东274楼2019-09-15 15:39
                        回复
                          5、芦根
                          【拼音】Lú Gēn
                          【英文名】RHIZOMA PHRAGMITIS
                          【别名】苇根、芦头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
                          【性状】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长短不一,直径1~2cm。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及芽痕。体轻,质韧,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壁厚1~2mm,有小孔排列成环。无臭,味甘。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等症。
                          温热之邪,袭于肺络,则为肺热咳嗽、犯于胃腑,则见津少口渴;如影响胃气通降,则上逆而呕恶。芦根能清肺胃热,且有生津作用,故适用于肺胃郁热的症候。在临床应用方面,本品常配合麦冬、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配竹茹、枇杷叶以清热止呕;配瓜蒌皮、知母、浙贝以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脓。
                          【处方用名】鲜芦根、活芦根(用新鲜者,用时去节)、干芦根(晒干用,作用较逊)
                          【一般用量与用法】新鲜者用一两或一尺,干者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1.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二个方面,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它虽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薄,用清肺胃,只能作为辅助的药品。不过,它有一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凡温病热恋卫、气,或热病后如有伤津口渴的证候,都可应用。
                          2.苇茎汤原用芦苇的地上茎,不是芦苇的根茎,但因一般药店不备,故以芦根代替,临床使用已久,这说明苇茎和芦根的作用相同。故在农村合作医疗站中可以采集新鲜的芦根和苇茎同用,不但可节约挖掘芦根的人力,且可扩大药源。
                          【方剂举例】苇茎汤《千金方》: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治肺痈发热咳嗽,痰多带血且有腥臭味。
                          芦根散《圣惠方》:芦根、麦冬、瓜蒌根、甘草、竹茹。治时气口干。






                          IP属地:广东275楼2019-09-16 14:52
                          回复
                            6、天花粉
                            【拼音】Tiān Huā Fěn
                            【英文名】RADIX TRICHOSANTHIS
                            【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erms 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cm,直径1.5~5.5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无臭,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
                            本品能清肺润燥,生津解渴。故临床上用于肺热燥咳,可与沙参、麦冬等配伍;用于热病伤津及消渴等症,可与麦冬、知母等配伍。
                            2.用于痈肿疮疡
                            本品对疮疡未溃者有消肿作用,已溃脓出不畅者有排脓作用,但均以热毒炽盛者为宜,常与连翘、蒲公英、浙贝母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天花粉、花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天花粉与芦根都能清热生津,治口渴津少,舌质正常,不必具有苔剥质绛的现象,辨症属于气分伤津,为伤阴之初起。但天花粉力量虽较芦根为弱,而生津的作用则胜过芦根,又可用于痈肿疮疡,能消肿排脓。
                            【方剂举例】滋燥饮《沉氏遵生》:天花粉、天冬、麦冬、生地、白芍、秦艽治肺燥咳嗽,口燥作渴。









                            IP属地:广东276楼2019-09-16 15:06
                            回复
                              2025-09-09 00:54: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7、淡竹叶
                              【拼音】Dàn Zhú Yè
                              【英文名】HERBA LOPHATHERI
                              【别名】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迷身草
                              【来源】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的干燥茎叶。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晒干。
                              【性状】本品长25~75cm。茎呈圆柱形,有节,表面淡黄绿色,断面中空。叶鞘开裂。叶片披针形,有的皱缩卷曲,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黄疸等症
                              淡竹叶上能清心火而除烦,下能利小便而渗湿。用于清心,可与黄连、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竹叶(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淡竹叶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叶(鲜竹叶),而是另一种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叶。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叶等药所组成的方剂,它所用的竹叶,都是鲜竹叶,不是淡竹叶。
                              2.鲜竹叶与淡竹叶两药都能清心除烦、利小便,但鲜竹叶清心热的效果较好,且能凉胃,又能用治上焦风热;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以渗湿泄热见长。
                              3.现在一般药店中大都不备鲜竹叶,如处方只写竹叶,都配淡竹叶。如需用鲜竹叶,必须临时采集。
                              4.淡竹叶的根,据文献记载,能破血堕胎,有待研究。







                              IP属地:广东277楼2019-09-16 1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