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090贴子:9,671,131

回复:每日一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钟乳石
【拼音】Zhōnɡ Rǔ Shí
【英文名】STALACTITUM
【别名】石钟乳、滴乳石
【来源】本品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方解石,主含碳酸钙(CaCO3 )。采收后,除去杂石,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为钟乳状集合体,略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棕黄色,粗糙,凹凸不平。体重,质硬,断面较平整,白色至浅灰白色,对光观察具闪星状的亮光,近中心常有一圆孔,圆孔周围有多数浅橙黄色同心环层。无臭,味微咸。
【性味与归经】甘,温。入肺、肾、胃经。
【功效】温肺助阳,化痰平喘。
【临床应用】用于肺虚劳嗽,咳痰喘急,以及乳汁不通等症。
本品性味甘温,入肺能温肺化饮,可治肺虚劳嗽;入肾能壮阳纳气,可以治疗阳虚冷喘;入胃能益气通乳,可以治乳汁不下等症。
【处方用名】钟乳石、滴乳石、石钟乳(生用或煅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本草纲目》在本项下,有“鹅管石”的释名。不过现在市售的鹅管石有两种:一种为管状而中空的钟乳石的长尖端部份,称“钟乳鹅管石”,另一种为珊瑚虫类笛珊瑚的石灰质骨骼,称“珊瑚鹅管石”。其临床应用,一般认为与钟乳石的功效相同。
【方剂举例】钟乳丸《张氏医通》:钟乳石、麻黄、杏仁、甘草。治冷哮痰喘。




IP属地:广东213楼2019-08-22 17:03
回复
    16、洋金花(附:曼陀罗茎叶,曼陀罗种子)
    【拼音】Yánɡ Jīn Huā
    【英文名】FLOS DATURAE
    【别名】曼陀罗、羊惊花、山茄花、风茄花、枫茄花、醉仙桃、大麻子花、广东闹羊花、大喇叭花、金盘托荔枝、假荔枝
    【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 metel L.的干燥花。4~11 月花初开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多皱缩成条状,完整者长9~15cm。花萼呈筒状,长为花冠的2/5,灰绿色或灰黄色,先端5裂,基部具纵脉纹5条,表面微有茸毛;花冠呈喇叭状,淡黄色或黄棕色,先端5浅裂,裂片有短尖,短尖下有明显的纵脉纹3条,两裂片之间微凹;雄蕊5,花丝贴生于花冠筒内,长为花冠的3/4;雌蕊1,柱头棒状。烘干品质柔韧,气特异;晒干品质脆,气微,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
    【功效】平喘止咳,镇痛,解痉。
    【临床应用】1.用于哮喘气促。
    洋金花平定气喘作用比较显着。治疗哮喘,有定喘作用,用于煎汤内服,必须掌握用量,因其有毒,故一般很少作为汤剂。或单用本品切丝,约一8分,作为烟卷或放烟斗中燃吸,但不可多用。本品只适宜老年或中年人哮喘无痰的病症;儿童忌用。
    2.用于胃痛。
    洋金花有麻醉作用,因此止痛的功效较为显着,治疗胃痛,每用一分,煎汤,分二至三次饮服。
    此外,近年来有用本品作为外科手术麻醉剂的报导。
    【处方用名】洋金花、风茄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分,煎汤或做烟吸。本品毒性较强,内服用量切不可过大,以免中毒。
    【附药】1.曼陀罗茎叶:及曼陀罗的地上部份。功能麻醉止痛,可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既可内服,也可采新鲜者,捣烂外敷。一般用量为一分至二分,煎服。切忌用量过大,以免中毒。外用适量。
    2.曼陀罗种子:即曼陀罗果实中的种子。具有止痛作用,可用于胃痛、风湿痹痛。一般用量为十至十五粒,煎服。切切不可吞服,以免中毒。儿童忌用。








    IP属地:广东214楼2019-08-23 15:48
    回复
      2025-09-08 17:10: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项
      一、化痰药有温化寒痰、清化热痰之分,止咳平喘有宣肺、清肺、温肺、敛肺之别,故应用时必须根据病情,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二、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各有所长,如痰多喘咳,两者可以配伍同用。
      三、凡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药,须根据病情适当配合应用:如兼有表症宜配解表药同用;兼有热症宜配清热药同用;兼有寒症宜配祛寒药同用;咳痰夹血可配合止血药同用;肺虚痰盛可配健脾药同用;肺虚久咳,可配补肺药同用;肺气不纳之虚喘,又可配补肾纳气药同用。
      四、由于痰热引起的惊痫,痰湿引起神昏、癫痫以及痰湿入络,肢体酸痛麻木等症,在应用化痰药时,可分别配合息风药、开窍药或祛风药同用。
      五、为加强化痰药的功效,可适当配合具有利水渗湿、理气等功效药物同用。用于久咳无痰,可适当配合收敛肺气药物。
      六、凡燥痰、燥咳、肺阴不足或咳痰夹血,不宜应用药性温燥之品。
      七、凡外感咳喘初起或痰壅咳喘者,不宜应用敛肺止咳药。


      IP属地:广东215楼2019-08-23 15:50
      回复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
        1.化痰:茯苓(利水渗湿药)、橘皮、枳实、瓜蒌皮、佛手、香橼(理气药)
        2.消痰:射干(清热药)
        3.润肺化痰:瓜蒌仁(泻下药)
        4.清肺化痰:挂金灯(清热药)、石苇(利水渗湿药)
        5.温肺化饮:干姜、细辛(祛寒药)
        6.化痰散结:泽漆(利水渗湿药)、白僵蚕(平肝息风药)
        7.宣肺止咳:桑叶(解表药)
        8.清肺止咳:瓜蒌皮(理气药)
        9.润肺止咳:饴糖、蜂蜜(补虚药)
        10.平喘:麻黄(解表药)、地龙(平肝息风药)
        11.纳气平喘:磁石(安神药)、补骨脂、胡桃肉、紫河车(补虚药)
        12.化痰止咳:旋覆花(理气药)、侧柏叶(止血药)
        13.袪痰止咳:石胡荽、牛蒡子(解表药)、白毛夏枯草(清热药)、车前子(利
        水渗湿药)、远志(安神药)、虎杖(祛风药)
        14.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药)
        15.袪痰逐饮:牵牛子(泻下药)
        16.袪痰利咽:巴豆(泻下药)


        IP属地:广东216楼2019-08-23 15:52
        回复
          1、附子(附:川乌)
          【拼音】Fù Zǐ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
          (1)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 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 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性状】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剌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处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海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卤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附药】1.乌头:植物来源和附子相同,亦为乌头的块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乌头有生、制两种,通常处方写制川乌,即为乌头用清水漂5至7天,每天换水2至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药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无白芯为度。取出拣去豆腐,晒至半干,切片,烘或晒干,或轧碎如绿豆大小,供临床应用。制川乌性味辛温有毒。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阴疽、跌打伤痛等症。一般不作内服,外用敷治阴疽,有消散作用。
          【按语】1.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但现在上海地区种植乌头,在收割时不用原来种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种植后新繁殖的块根,作为药用。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为乌头、附子两药。
          2.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象微细或沉迟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为宜。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剧,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肉桂,可补阳益火;配白术,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配桂枝,可温经止痛,配熟地,能补阳滋阴;配苍术,可散寒除湿;配黄耆,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附子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大黄,可温阳通便;又如配以黄连,可扶阳泻热,成方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大黄、黄连、黄耆、附子),在临床上常用治脘腹绞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更兼汗多、肢冷、脉弱等症。
          4.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中毒与处理】乌头碱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可静注毒毛旋花子甙K。中药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两、甘草五钱,或绿豆四两、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甘草、黄连、犀角煎服解毒。






          附药:川乌
          【拼音】Chuān Wū
          【英文名】RADIX ACONITI
          【别名】乌头、五毒根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炮制】制川乌: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川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有些地区加甘草、鲜姜等辅料与草乌同蒸;有些地区分别用豆腐、甘草、金银花、鲜姜或皂角等辅料与草乌同煮。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
          【注意】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IP属地:广东217楼2019-08-24 16:43
          回复
            2、草乌
            【拼音】Cǎo Wū
            【英文名】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别名】乌头、五毒根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的干燥块根。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麻舌。
            【炮制】制草乌: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草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3~15克。
            【注意】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IP属地:广东218楼2019-08-24 16:54
            回复
              3、肉桂
              【拼音】Ròu Guì
              【英文名】CORTEX CINNAMOMI
              【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
              【性状】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临床应用】1.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症。
              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朮、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于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
              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朮、当归、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治阴疽自陷,可与炮姜、熟地、鹿角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等症。
              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它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狗脊等同用。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等配伍。
              【处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阴干,切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煎服五分至一钱,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或另泡汁服。
              【按语】1.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都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肉桂气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引火归源,常与附子同用,以治阴寒里盛、肾阳不足而出现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红、溲清便溏、脉浮大无力等“戴阳”的症候。
              2.肉桂与附子都能温补命火,以疗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之症。但两药各有特点,肉桂能温营血、助气化,凡属气血寒滞之症,多于调气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妇科寒郁经闭腹痛等症,每多选用;又在峻补气血之中,用肉桂为辅助药,可以鼓舞气血,促使阳生阴长,如十全大补汤。附子则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如四逆汤、参附汤中都用附子。
              3.肉桂不仅与附、姜等祛寒等药同用能益火消阴,与参、地等补虚药同用能助阳益阴,而且可与寒凉药同用,如滋肾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气化,热病伤津及假寒真热等症,不宜应用。






              IP属地:广东219楼2019-08-26 16:12
              回复
                4、干姜
                【拼音】Gàn Jiānɡ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脘腹冷痛,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弱等症
                本品善温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辅助附子,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内盛、四肢厥冷等症。
                2.用于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温燥辛散,不仅能温肺以散寒,又能燥湿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干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干燥后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附药】炮姜:即干姜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供药用。性味辛苦大热。功能温中止泻,止血。适用于寒症腹泻、虚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时出现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常与补气、补血药物配合应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1.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为生姜、煨姜、干姜、炮姜等数种。
                2.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干姜辛散之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它的专长。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里而治胃腹冷痛。
                3.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方剂举例】理中汤《伤寒论》:人参、干姜、白朮、甘草。治脾胃虚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饮,喜唾涎沫。







                IP属地:广东220楼2019-08-26 16:31
                回复
                  2025-09-08 17:04: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吴茱萸
                  【拼音】Wú Zhū Yú
                  【英文名】FRUCTUS EVODIAE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bodinieri (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性味与归经】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临床应用】1.用于脘腹冷痛,胁痛,疝痛,脚气疼痛,以及经行腹痛等症。
                  吴茱萸温散开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有行气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温中散寒的淡干姜或行气止痛的广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气止痛的台乌药、小茴香及川楝子;治脚气疼痛,可配舒肝活络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临床上又常配合桂枝、当归、川芎等品,治妇女少腹冷痛、经行后期。还可配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肾虚寒、腹痛泄泻。
                  2.用于肝胃不和、呕吐涎沫等症。
                  本品能疏肝理气,又有降逆止呕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呕吐涎沫,可配生姜、黄连等同用。
                  此外,根据近人经验,治蛲虫病,可用淡吴萸三钱,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头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连服三至五剂。
                  【处方用名】吴萸、淡吴萸(每斤吴茱萸用甘草一两煎汁浸泡,泡至吴茱萸开裂为度,晒干用。辛烈之性稍减。)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按语】1.吴茱萸辛苦大热,不但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且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根据临床体会,以止痛与止呕两种功效为最佳。凡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头痛,肝胃失调所致的胃痛、呕吐,吴萸是常用的药品。
                  2.吴萸是厥阴肝经的主药,其性虽属大热,但在肝气郁滞的情况下,如有热象,亦可配合寒凉药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辅助黄连,治肝火胁痛、呕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黄连、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吴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上焦,可温肺化饮;吴萸还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这是两药功用不同之点。
                  【方剂举例】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呕而腹满,或干呕吐涎沫,头痛脘痛,吞酸嘈杂,吞不红,无热象者。








                  IP属地:广东221楼2019-08-26 16:52
                  回复
                    6、高良姜(附:红豆寇)
                    【拼音】Gāo Liánɡ Jiānɡ
                    【英文名】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
                    【别名】风姜、小良姜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 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作痛及呕吐等症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温中止痛之功,故适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症。如治胃疼痛,常与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因为它温中散寒作用较好,所以还可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用。
                    【处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附药:红豆蔻
                    【拼音】Hónɡ Dòu Kòu
                    【英文名】FRUCTUS GALANGAE
                    【别名】大良姜、山姜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Willd.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性状】本品呈长球形,中部略细,长0.7~1.2cm,直径0.5~0.7cm。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种子6,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黄白色膜质假种皮,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辣。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散寒、醒脾消食。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用法用量】3~6g。
                    【备注】本品之根状茎称“大良姜”,功能主治近“高良姜”。




                    IP属地:广东222楼2019-08-26 17:21
                    回复
                      7、花椒(附:椒目)
                      【拼音】Huā Jiāo
                      【英文名】PERICARPIUM ZANTHOXYLI
                      【别名】香椒、大花椒、椒目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青椒(香椒、青花椒、山椒、狗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或花椒(蜀椒、川椒、红椒、红花椒、大红袍)Zantho xylum bungeanum Maxim.的干燥成熟果皮(花椒)及种子(椒目)入药。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去除杂质晒干。与种子分开备用。
                      【性味与归经】辛、大热。有毒。入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临床应用】1.用于胃腹冷痛,寒湿泄泻等症
                      本品味辛大热,善散阴冷,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治胃腹冷痛,可与党参、干姜、饴糖配伍;治寒湿泄泻,可配苍朮、陈皮、厚朴、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热,布裹温熨痛处,可奏缓解疼痛之效。
                      2.用于虫积腹痛或吐蛔等症
                      本品有驱蛔作用,在临床上常与驱虫药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对于吐蛔病症,常配合乌梅、黄连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蜀椒丸(《外台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附药:椒目
                      【拼音】Jiāo Mù
                      【别名】川椒目(《赤水玄珠》)。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种子。
                      【性状】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3~5毫米,表面黑色有光泽,有时表皮巳脱落,露出黑色网状纹理。种皮质坚硬,剥离后,可见乳白色的胚乳及子叶。气香,味辛辣。
                      【性味】味苦;辛;性温(一说:性寒);小毒
                      【归经】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祛痰平喘。主水肿胀满;哮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研末,1.5g;或制成丸、片、胶囊剂。外用:适量,研末,醋调敷。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IP属地:广东223楼2019-08-28 14:30
                      回复
                        8、胡椒
                        【拼音】Hú Jiāo
                        【英文】名FRUCTUS PIPERIS
                        【别名】白胡椒、黑胡椒
                        【来源】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 Piper nigr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秋末至次春果实呈暗绿色时采收,晒干,为黑胡椒;果实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日,擦去果肉,晒干,为白胡椒。
                        【性状】黑胡椒:呈球形,直径3.5~5mm。表面黑褐色,具隆起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花柱残迹,基部有自果轴脱落的疤痕。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有小空隙。气芳香,味辛辣。
                        白胡椒:表面灰白色或淡黄白色,平滑,顶端与基部间有多数浅色线状条纹。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消痰。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
                        胡椒性热,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泻、腹痛等症,常配合高良姜、荜菝等同用;也可单味研粉放膏药中,外贴脐部,治受寒腹痛泄泻。
                        胡椒又是调味品,少量使用,能增进食欲。
                        【处方用名】胡椒、白胡椒(为成熟已去壳的果实,作用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实,作用较弱。去壳,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散剂每次一至三分,吞服。







                        IP属地:广东224楼2019-08-28 14:44
                        回复
                          9、荜菝
                          【拼音】Bì Bá
                          【英文名】FRUCTUS PIPERIS LONGI
                          【别名】荜拔、鼠尾
                          【来源】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荜茇 Piper longum L.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由多数小浆果集合而成,长1.5~3.5cm,直径0.3~0.5cm。表面黑褐色或棕色,有斜向排列整齐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残存或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颗粒状。小浆果球形,直径约0.1cm。有特异香气,味辛辣。
                          【性味与归经】辛、热。入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临床应用】用于胃寒呕吐及脘腹疼痛等症
                          本品辛热,善走肠胃,能温胃腑沉冷,又解大肠寒郁,功能温中散寒,故对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腹泻等症,常与厚朴、广木香、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纲目》附方中,用荜菝为末揩之,另煎苍耳汤漱去涎。
                          【处方用名】荜菝(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荜菝丸《世医得效方》:荜菝、炮姜、丁香、附子、吴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泄泻之属于寒者。








                          IP属地:广东225楼2019-08-28 15:00
                          回复
                            10、毕澄茄
                            【拼音】Bì Chénɡ Qié
                            【英文名】FRUCTUS LITSEAE
                            【来源】本品为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网状皱纹。基部偶有宿萼及细果梗。除去外皮可见硬脆的果核,种子1,子叶2,黄棕色,富油性。气芳香,味稍辣而微苦。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脾、胃、肾、膀胱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胃寒疼痛,呃逆呕吐等症
                            本品功能温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适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呕吐、脘腹胀闷等症,常与高良姜等配合应用。
                            2.用于寒疝疼痛等症
                            本品有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常与吴茱萸、香附、广木香等药配伍应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儿寒湿郁滞引起的小便浑浊等病症。
                            【处方用名】毕澄茄(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毕澄茄、香附、吴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IP属地:广东226楼2019-08-28 15:27
                            回复
                              2025-09-08 16:58: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1、小茴香
                              【拼音】Xiǎo Huí Xiānɡ
                              【英文名】FRUCTUS FOENICULI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叶和全草也可药用。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全草和叶夏秋可采,根四季可采,洗去泥土,晒干。
                              【性状】本品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4~8mm,直径1.5~2.5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辛。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肝、肾、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调中和胃。
                              【临床应用】1.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坠,胃腹冷痛等症。
                              本品功能散寒理气止痛,为治疗寒疝腹痛、睪丸偏坠的常用药,可与橘核、荔枝核等配伍应用;又能温中散寒止痛,对脘腹冷痛,可配合吴茱萸等药同用。
                              2.用于胃寒呕吐、食少。
                              小茴香有调中醒脾之功,能开胃进食,故可用于胃寒呕吐、食欲减退之症。
                              【处方用名】小茴香(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暖肝汤《景岳全书》:小茴香、肉桂、沉香、乌药、当归、枸杞、茯苓、生姜。治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








                              IP属地:广东227楼2019-08-28 1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