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吧 关注:727,026贴子:9,670,031

回复:每日一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功能化除痰涎,制止咳嗽、平定气喘的药物,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痰涎与咳嗽、气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咳喘每多夹痰,而痰多亦每致咳喘,故将化痰、止咳、平喘合并介绍。但其中有的药物以化痰为主要功效,或虽属化痰而并不用于咳嗽气喘;有的则以止咳平喘为主要功效,或虽属止咳平喘却无化痰作用。
化痰药不仅用于因痰饮起的咳嗽、气喘,并可用于瘰历、瘿瘤、癫痫、惊厥等症。
临床使用化痰止咳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凡内伤外感的病症,均能引起痰多及咳嗽,治疗时应仔细分辨病因,进行适当的治疗,例如有外感的配合解表药同用,虚劳的配合补虚药同用。
2.咳嗽而咯血时,不宜用燥烈的化痰药,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3.麻疹初期虽有咳嗽症状,本章分为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止咳平喘三节。


IP属地:广东166楼2019-08-02 14:19
回复
    2、天南星(附:胆南星)
    【药用】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 (Wall.)Schott.、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或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的干燥块茎。秋、冬二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球形,高1~2cm,直径1.5~6.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块茎周边有小扁球状侧芽。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白色,粉性。气微辛,味麻辣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有毒。入肺、肝、脾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
    【临床应用】1.用于顽痰咳嗽,胸膈胀闷等症。
    本品功能燥湿化痰,而温燥之性更烈于半夏,故可用于顽痰咳嗽及痰湿壅滞、胸膈胀闷等症,常与半夏配合应用。
    2.用于风痰眩晕,癫痫,中风及破伤风、口噤强直等症。
    南星又能祛经络之风痰而解除痉挛,故可用于风痰眩晕、癫痫,中风痰涎壅盛、口眼喎斜、经络不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以及破伤风口噤强直等症。在临床上治风痰眩晕、目眩、呕逆、胸闷少食等症,常与半夏、天麻、生姜等配伍;治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口眼喎斜等症,常与半夏、白附子、川乌等配伍;治破伤风,常与白附子、天麻、防风、白芷、羌活等同用。
    此外,本品生用,外敷痈肿、跌扑损伤,有消肿定痛作用。
    【处方用名】制南星(制法与制半夏相同)、生南星(生用,有毒,多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天南星苦温性烈,善能开泄。前人说它“治痰功同半夏”。然半夏虽属辛散,专理脾胃湿痰,且能止呕;南星辛散之力胜过半夏,专主经络风痰。南星所主治的,一般多属风痰、湿痰入于经络所引起的症候,如中风**、口噤身强、筋脉拘挛,以及惊痫、破伤风等。
    2.南星有毒,内服须经炮制,方可使用。
    3.本品用苦寒的胆汁制后,燥烈之性已减,故常用于痰热内盛、惊风抽搐等症。
    【方剂举例】玉真散《本事方》:天南星、防风。治破伤风急跌扑损伤,项强口噤。
    通络片《上海中成药》:姜制生南星、地龙、生地、生川乌、枫茄子。治风寒潮湿引起的关节疼痛、腰背酸痛、肌体麻木、怕冷的风湿痛等症。







    附药:胆南星
    【拼音】Dǎn Nán Xīnɡ
    【来源】本品为制天南星的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而成,或为生天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发酵加工而成。
    【性状】本品呈方块状或圆柱状。棕黄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质硬。气微腥,味苦。
    【性味】苦、微辛,凉。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
    【用法用量】3~6g。




    IP属地:广东168楼2019-08-02 15:25
    收起回复
      2025-09-04 11:17: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白附子
      【药用】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入胃经。
      【功效】祛风痰、逐寒湿。
      【临床应用】1.用于中风、口眼喎斜之症。
      白附子善于祛风痰、燥湿痰,故可用于中风痰壅之症,常与天南星、半夏等同用;治口眼喎斜,常与全蝎、僵蚕等息风止痉药同用。
      2.用于寒湿疼痛,偏正头痛等症。
      白附子不仅善于祛风痰,又能逐寒湿,故适用于寒湿头痛、偏正头痛、四肢酸痛**等症,而以治疗头面部疼痛的效果较好,常配合白芷、天麻、南星、川乌等药应用。
      【处方用名】白附子、禹白附(为独角莲的块茎,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白附子、白僵蚕、全蝎。治中风口喎,半身不遂。







      IP属地:广东169楼2019-08-02 15:46
      回复
        温化寒痰药
        温化寒痰药多属温性,适用于寒痰、湿痰的症候,如咳嗽气喘、痰多稀薄,以及肢节酸痛,阴疽流注等病症。为了加强疗效,此类药物常与温散寒湿的药物同用。如属阴虚燥咳,或有吐血、咯血病史,应当慎用。
        1、半夏
        【药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1.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等同用。
        2.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4.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此外,配秫米同用还能治胃不和而卧不安,配硫黄而治肾阳不足、大便失调之症。
        【处方用名】制半夏、姜半夏(用明矾粉、生姜汁腌制后漂净,晒干用)、生半夏(生用,有毒,主要作为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经,化痰力佳,为治各种痰症要药。其性温而燥,尤为属寒有湿者在所必用;若为热痰,当与清热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伤阴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实亦化痰除湿之功;至于散结无非辛散温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为止呕之良药,无论胃寒、胃热、胃虚、恶阻咸可应用,配伍适当,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卧不安者,肾阳不足而大便失调者,皆可配合应用,亦有殊功。
        2.半夏昔人以为妊娠忌用之品,然恶阻用之有止呕之效,并无堕胎之虞。又以为性滑,则其体虽滑,而其性温燥,决非润泽之品,故阴虚津少者应于慎用。
        3.半夏主要功用为化痰止呕,故为脾胃两经要药。脾为生痰之源,胃为受纳之器。痰湿恋脾,半夏能燥湿化痰;胃气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
        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湿、聚而为痰者为主;因其性温燥,故对于寒痰,亦可应用。如属热痰,则须以清肺药配合同用。至于阴虚燥痰、津少口渴等症,则不宜应用。
        5.半夏止呕,以痰气壅塞、胃逆不和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呕作用,故除适用于痰饮呕吐之外,尚可用于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以半夏配伍人参、白蜜等同用;至于胃热呕吐,宜用清胃药如麦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温燥过热、耗伤胃阴。
        6.《别录》有半夏堕胎的记载,可是《金匮要略》的干姜人参半夏汤早已用治妊娠呕吐,而并不碍胎。从这个例子,启示我们阅读前人本草文献时,必须持有辩证唯物一分为二的观点,使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半夏生用有毒,生姜、明矾能制其毒,所以用制半夏,多以生姜、明矾制。此外,过去上海地区除姜制半夏之外,上有竹沥半夏、宋半夏、仙半夏等多种制法,现在已于简化,药店主要供应制半夏,不在加工炮制上述品种。
        【方剂举例】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治痰饮呕吐,心下痞闷不渴者。







        IP属地:广东170楼2019-08-02 19:38
        收起回复
          4、皂荚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树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
          【功效】袪痰、开窍。
          【临床应用】1.用于寒湿壅滞、胸闷喘咳、痰多而咯吐不爽者。
          皂荚有强烈的袪痰作用,治湿痰壅滞、咯吐不爽者,可单用本品焙干研末,用红枣煮汤调服;也可配合半夏、莱菔子等同用。
          2.用于猝然昏迷,口噤不开,以及癫痫痰盛,关窍阻闭的病症。
          皂荚辛散走窜,外用有通关开窍的功能。治猝然昏迷,口噤不开属于实闭之症者,可配合天南星、半夏、细辛、薄荷、雄黄等药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苏醒。
          此外,皂荚熬膏涂疮肿(未溃者),有退肿的功效。
          【处方用名】皂荚、皂角(洗净,晒干,去皮弦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焙焦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五分。内服剂量不宜过大,如服量过多,可引起呕吐及腹泻。本品辛散走窜,性及锐利,孕妇、体虚即有咯血倾向者均不宜用。





          附药:猪牙皂
          【拼音】Zhū Yá Zào
          【别名】牙皂、小牙皂、眉皂
          【来源】豆科皂荚属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因受外伤等影响而结出的畸形小荚果。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略扁而弯曲,长5~11cm,宽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线状或网状的裂纹。顶端有鸟喙状花柱残基,基部具果梗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棕黄色,中间疏松,有淡绿色或淡棕黄色的丝状物,偶有发育不全的种子。气微,有剌激性,味先甜而后辣。
          【性味】辛、咸,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用法用量】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及咯血、吐血患者禁用。
          【备注】(1)此药性极锐利,非痰结实症,虚弱者、孕妇以及有咯血倾向者均忌用。
          (2)有文献认为猪牙皂与皂荚的原植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经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在猪牙皂主产区四川省青川县实地调查,发现牙皂与皂荚同长在一株树上,当地根本没有所谓的“牙皂树”,而是皂荚树受外伤等影响就结牙皂。一般采用冬季或春初砍伤或钉子钉入树干的方法,使皂荚树结牙皂,并把这种方法称为“放浆”。因此,过去将猪牙皂原植物订名为“牙皂树”是错误的。



          附药:皂角刺
          【拼音】Zào Jiǎo Cì
          【别名】天丁、皂丁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IP属地:广东171楼2019-08-03 17:34
          回复
            5、紫苏子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呈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约1.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经。
            【功效】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临床应用】1.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
            苏子利膈而消痰,质润而不燥,善能降气定喘,故适用于咳嗽痰喘的症候,常与莱菔子、白芥子配伍;也可于前胡、厚朴、陈皮、半夏等同用。可视病情需要,适当选用配伍药物。
            2.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质润多油,故有滑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肠燥便秘,可与火麻仁、瓜蒌仁、杏仁等同用。
            【处方用名】苏子、杜苏子、黑苏子(晒干用)、炒黑苏子(炒用,可缓和药性)、炙苏子、炙黑苏子(蜜炙用,有润肺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苏子为紫苏的果实,习称为种子。功能降气消痰,以治咳逆痰喘。另有一种白苏子,是白苏的果实。两者主要的区别:苏子色黄黑,粒较细小,气香力厚;白苏子色呈灰白而粒较大,气较淡薄,功同苏子而力较逊。
            【方剂举例】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苏子、半夏、甘草、肉桂、前胡、陈皮、当归、生姜(一方无肉桂,有沉香)。治痰饮壅盛、肺气上逆作呕。






            IP属地:广东172楼2019-08-04 14:43
            回复
              6、白芥子
              【药用】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表面淡黄白色,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具一圆形淡褐色的种脐,浸水中膨胀,去种皮可见2片肥厚的子叶,油质,相互纵向折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粉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气。以粒大、饱满、色黄白、纯净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经。
              【功效】袪痰利气,散结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寒痰壅滞、胸满胁痛、咳嗽气逆痰多等症。
              白芥子辛散利气,温通袪痰,故可用治寒痰壅滞肺络、胸膈之间所引起的胸满胁痛、咳嗽气逆、痰多稀薄而色白等症。以本品配苏子、莱菔子,用于痰多咳嗽;如配甘遂、大戟,用以豁痰除饮,可治痰涎停留胸膈。
              2.用于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及流注阴疽等症。
              本品辛散温通,能逐痰散结以消肿,治痰注肢体、关节疼痛,可与肉桂、没药、木香等配伍;治流注阴疽,可与麻黄、肉桂、熟地、炮姜、鹿角胶、甘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捣烂外敷,有活血消肿、散寒逐饮的功效,可用于胸胁刺痛、寒痰哮喘的轻症。
              【处方用名】白芥子(炒至微焦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白芥子辛散温通而利气,既能祛寒痰壅滞于肺络,以治肺寒喘咳;又能祛寒饮壅滞于胸膈,以治胸满胁痛;并可搜皮里膜外或筋骨间之痰结,以治流注阴疽等症。因它的袪痰力量较强,故称它有豁痰之功。
              2.本品辛散容易耗气,性温容易动火伤阴,故对肺虚久咳、阴虚火旺及胃火炽盛者忌用。
              【方剂举例】控涎丹《三因方》: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痰涎停留胸膈。






              IP属地:广东173楼2019-08-04 15:01
              回复
                7、桔梗
                【拼音】Jie Gěnɡ
                【别名】包袱花、铃当花、道拉基
                【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无臭,味微甜后苦。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入肺经。
                【功效】宣肺袪痰,排脓。
                【临床应用】1.用于咳嗽痰多及咽痛音哑等症。
                桔梗辛开苦泄,功能宣肺袪痰。如外感咳嗽,常配合解表药同用。属于外感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紫苏叶、杏仁等配伍;外感风热,可与前胡、牛蒡子、菊花、桑叶等配伍应用。如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可与牛蒡子、甘草、山豆根、射干等同用。
                2.用于肺痈及咽喉肿痛等症。
                本品能祛痰而排脓,用治肺痈,可与生苡仁、冬瓜子、桃仁、鲜芦根、鱼腥草等配伍;治咽喉痈肿,可与板蓝根、牛蒡子、马勃、白僵蚕、甘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苦桔梗、白桔梗、玉桔梗(洗净,晒干,切片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桔梗辛散苦泄,善能宣通肺气、袪痰排脓,故适用于咳嗽多痰、咯痰不爽、咽痛、失音以及肺痈等病症。
                2.本品配甘草,可袪痰利咽;配枳壳,可利胸膈;配鱼腥草,可排脓解毒而治肺痈。
                【方剂举例】桔梗汤《金匮要略》:桔梗、甘草。治肺痈、咳逆胸满、吐脓。







                IP属地:广东174楼2019-08-04 15:16
                回复
                  2025-09-04 11:11: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8、金沸草
                  【拼音】Jīn Fèi Cǎo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条叶旋覆花Inula linariifolia Turcz.或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割,晒干。
                  【性状】条叶旋覆花:茎呈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70cm,直径0.2~0.5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疏被短柔毛,有多数细纵纹;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叶互生,叶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5~10cm,宽0.5~1cm,先端尖,基部抱茎,全缘,边缘反卷,上表面近无毛,下表面被短柔毛。头状花序顶生,直径0.5~1cm,冠毛白色,长约0.2cm。气微,味微苦。
                  【性味】苦、辛、咸,温。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降气,消痰,行水。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痰壅气逆,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外治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4.5~9g。外用鲜品适量,捣汁涂患处。
                  注:【旋复花】降气,消痰,行水,止呕。具体请阅览理气类药物条文了解。





                  IP属地:广东175楼2019-08-05 16:44
                  回复
                    9、白前
                    【拼音】Bái Qián
                    【别名】鹅管白前、竹叶白前
                    【来源】本品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 ex Levl.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 (Decne.) Hand.-Mazz.的干燥根茎及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肺经。
                    【功效】袪痰,降气。
                    【临床应用】用于咳嗽痰多,气逆喘促等症。
                    本品善于降气袪痰,故适用于痰多壅肺、咳嗽气促等症,可与紫菀、半夏等品配伍同用。
                    【处方用名】白前(洗净,晒干,切片用)。降气袪痰之力较强。、炙白前(蜜炙用,润肺,降气、袪痰,作用较缓)、炒白前(清炒用。药性较缓和)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白前一药,《别录》说它微温,《唐本草》认为微寒。然白前治嗽,并不专用于寒嗽,亦可应用于痰火气壅上逆的咳嗽。因痰浊蕴肺,肺失清肃而嗽作,白前即以清肃肺气为用,功能袪痰降气,不论寒嗽、热咳,只要肺气壅实有痰而咯吐不畅者,都可使用。治寒嗽,可与紫菀、款冬花、半夏等配伍;治热咳,可与桑白皮、地骨皮、前胡等同用。
                    2.经临床实践,本品袪痰作用颇强,对胃稍有刺激性,如素有胃病者,用量不过多,如果用量过多,易引起恶心呕吐。故使用时必须注意。又本品无补益作用,功专辛散下气,对于肺虚干咳者,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止嗽散《医学心悟》:白前、紫菀、荆芥、百部、桔梗、陈皮、甘草。治新久咳嗽。








                    IP属地:广东176楼2019-08-05 17:09
                    回复
                      10、天浆壳
                      【药用】本品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壳。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入肺、肝经。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透疹。
                      【临床应用】1.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
                      天浆壳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肺气不宣、咳嗽痰多、气喘等症,常与金沸草、前胡、枇杷叶等配合应用。与百部配合可治疗百日咳。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有宣肺透疹作用,可治麻疹透发不畅之症,常与蝉衣、桑叶、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天浆壳、天将壳(剖开,去毛,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只治五只,或一钱至三钱,大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IP属地:广东177楼2019-08-06 16:36
                      回复
                        11、鹅不食草
                        【拼音】é Bù Shí Cǎo
                        【英文名】HERBA CENTIPEDAE
                        【别名】球子草、石胡蒌、地胡椒、三牙戟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 Centipeda minima (L.) A. Br. et Aschers. 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洗去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缠结成团。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多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小,近无柄;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性味与归经】辛,温。
                        【功效】袪痰止咳,通鼻窍,解毒消肿。
                        【临床应用】1.用于百日咳。
                        石胡荽功能袪痰止咳,可以治疗百日咳、咳嗽痰多的病症,单用时需加冰糖或白糖,多次少量饮服。
                        2.用于鼻渊。
                        本品又能治疗鼻渊流涕、鼻塞不通,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辛夷花、苍耳子等药同用;外用配辛夷花、细辛、白芷等研末,取少量吹鼻。
                        3.用于疮疡肿痛,蛇咬伤,跌打损伤等病症。
                        石胡荽治疗疮痈、跌打损伤以及蛇咬伤之症,主要采用新鲜者打烂外敷,有解毒消肿作用。
                        【处方用名】鹅儿不食草、石胡荽(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煎服。本品味辣,具有刺激性,内服用量不宜过大。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鼻通宁(广州中药制药厂方):鹅儿不食草、辛夷花。低鼻,治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感冒鼻塞。





                        IP属地:广东178楼2019-08-06 19:14
                        回复
                          清化热痰药物多属寒性,适用于痰热郁肺,咳嗽痰多而稠黏,以及由于痰热而致的癫痫惊厥、瘰历等症。
                          运用这类药物治疗癫痫、惊厥等并见痰涎壅盛的热症,需配清热、镇痉的药物同用。
                          以下是清热化痰药的常用药,请认真阅读理解。


                          IP属地:广东179楼2019-08-11 15:35
                          回复
                            1、贝母
                            【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卷叶川贝、川贝母、平贝母、以及浙贝母等的鳞茎。
                            【性味与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入心、肺经。
                            【功效】止咳化痰,清热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风热咳嗽,郁火痰结咳嗽、咯痰黄稠等症。
                            川贝与浙贝皆属性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于痰热咳嗽等症。然川贝性凉而有甘味,兼有润肺之功,而清火散结之力则不及浙贝母,故宜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天冬等品配伍;浙贝母苦寒之性较重,开泄力胜,大多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常与桑叶、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
                            2.用于瘰历、疮痈肿毒及肺痈、乳痈等症。
                            二贝都有清热散结的功效,可用于瘰历、疮痈、乳痈及肺痈等症。然浙贝偏于苦寒,长于清火散结,故一般认为用浙贝较佳。在临床应用方面,治瘰历可与玄参、牡蛎配伍;治疮痈可与连翘、蒲公英、天花粉等配伍;治肺痈,可与鲜芦根、生苡仁、冬瓜子、鱼腥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浙贝(均为象贝母)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川贝母价格较贵,以研粉吞服为宜,每次吞服三分至五分。
                            【按语】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故一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治阴虚发热咳嗽。











                            IP属地:广东180楼2019-08-11 15:56
                            回复
                              2025-09-04 11:05:2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前胡
                              【拼音】Qián Hú
                              【英文名】RADIX PEUCEDANI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 Maxim.的干燥根。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白花前胡: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稍扭曲,下部常有分枝,长3~15cm,直径1~2cm。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多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较柔软,干者质硬,可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气芳香,味微苦、辛。
                              紫花前胡:根头顶端有的有残留茎基,茎基周围常有膜状叶鞘基部残留。断面类白色,射线不明显。。
                              【性味与归经】苦、辛,微寒。入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临床应用】用于肺气不降、痰稠喘满、咯痰不爽及风热郁肺、咳嗽痰多等症。
                              前胡辛散苦降,稍有散风之力,长于降气化痰,故适用于肺气不降、清肃之令不行,痰稠喘满,咯痰不畅等症,常于桑白皮、苏子、杏仁等药配伍;至于用治风热郁肺、咳嗽痰多,可与薄荷、牛蒡子、桔梗等品同用。
                              【处方用名】嫩前胡、粉前胡、前胡(洗净,晒干,切片用)、炙前胡(蜜炙用,润肺降气化痰)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前胡与白前都能降气化痰,但前胡尚可宣散风热,白前则专主降气。
                              2.前胡与柴胡都有发散的力量,两药配伍同用可用于散风解热,故前人称二胡为风药。但前胡治在肺经而主下降,柴胡治在肝胆而主上升,这是二药不同之点。
                              【方剂举例】前胡散《证治准绳》:前胡、桑白皮、贝母、麦门冬、甘草。治咳嗽、涕浊稠黏,心胸不利,时有烦热。








                              IP属地:广东181楼2019-08-11 1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