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吧 关注:24,834贴子:147,705
  • 14回复贴,共1

[书讯一则]赫尔岑《往事与随想》再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赫尔岑是谁?


IP属地:重庆1楼2019-05-20 23:57回复

    旧书《赫尔岑中短篇小说集》 旧书很有质感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IP属地:重庆2楼2019-05-21 00:01
    回复
      俄国19世纪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这些文学家创作的作品极为深刻,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兼备。他们对中国20世纪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极大。这其中除了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以外,还有一位在民国时期被译介到国内,并且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赫尔岑。但与俄国诸家不同的是,他虽然也同样创作小说,但他最经典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纪实作品《往事与随想》。
      2018年8月《往事与随想》旧译于国内再版。
      旧版


      IP属地:重庆3楼2019-05-21 00:02
      回复
        赞誉——
        “赫尔岑也写小说,不过大致已为世人所遗忘,因为他天生不是小说家。”“不过,他是以作家之名垂世的。他的自传是俄国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之一,堪与屠格涅夫及托尔斯泰的伟大小说并列。”
        ——Isaiah Berlin以赛亚-柏林
        《往事与随想》之内容——
        “就文体而言,《往事与随想》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出色的文学才能。它共分八卷,其中杂糅了传记、随笔、书信、时评、新闻和日记等多种文体。在空间上,它不仅有莫斯科与外省的跨越,还有俄罗斯本土与西欧异域的对比;在时间上,上起1812年俄罗斯第一次卫国战争,中经十二月党人起义、四十年代欧洲革命、五十年代的政治流亡,下迄六十年代巴黎公社风暴的前夜。”
        新版
        作者:[俄]赫尔岑(А. И. ГЕРЦЕН)
        译者:项星耀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这个新版的封面装帧得虽然也很漂亮,但我还是更欣赏旧版的封面,那简直就是对《往事与随想》
        这个题目的生动形象地反映。
        书籍外观


        IP属地:重庆4楼2019-05-21 00:09
        回复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品 赫尔岑《敲钟人》

          新文艺出版社出品 赫尔岑《谁之罪》
          这两个版本很有些年代了吧,从中可以看出过去时代的书籍装帧
          风格极其素朴,蛮好的,那时候一本书才几元钱甚至一块多钱,
          那时候的书籍是典型的精神事物,因为实在便宜。


          IP属地:重庆5楼2019-05-21 00:25
          回复
            在文学话题群设问,他是谁,这回问的是另外一个作家,我抛出两张图片,然后问他是谁,没有人能回答。
            然后,我继续降低问题的难度,提示这个人也是19世纪的一位俄国作家,可是依然没有人知道,答不出来。虽然这个作家也留着长须,但他绝对不是托翁或者陀翁之一。好像中国广大读者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以为熟知托翁和陀翁,也就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读过他们的几部作品就认为在了解的层面。
            其实,了解这个词真值得玩味,或者说大有可探究的余地。有一种了解,其实是一知半解,或者说是一种简单的跟风,因为某几位作家的作品翻译得较多较勤快,读者看见那个名头就随之簇拥,人头攒动之下,书籍在人群中传阅,越来越多的人看过这几位作家的作品,便认为自己已经充满了了解,其实未必。
            当我问,他是谁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已经让我大出意外,因为这个文学家的大名我很早以前就知道。然后我再提示,此人中文译名短小如一个中文名,只有三个字,托翁中文译名有四个字,陀翁则有七个字。这时候,查查资料应该能找到了吧。但是,依然没有人能够回答。然后我再提示,此人中文译名中有一个“林”字,这回,我想应该有人能猜到这个人是谁了。结果,仍然没有人知道。我继续提示,他可不是二三流的非重要作家,而是在19世纪与陀翁影响力 不相上下的一位大师。但依然还是没有人知道,我说的这个人是谁。
            如果我在其它文学话题群中发两张图,然后叫别人猜这是谁,我相信,仍然是同样的结果,无人认得。也就意味着,他们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并不是真的,而是一种假象,一种表象。然后,我用排障法先告知热爱文学的读者,这个人绝对不是赫尔岑,也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也不是别林斯基,更不是帕乌斯托夫斯基,那么他是谁呢?
            即便,我已经提示了这么多,仍然没有人能够作答,这让我怀疑他们一直在津津乐道的外国文学,他们到底有多少了解。俄罗斯19世纪的文学名家并不是多到无法计数,因为第一流的杰出者只有那几位。然而这位,他也是其中之一。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


            IP属地:重庆6楼2019-05-22 00:30
            回复
              他的文学创作为俄语所吸收的词汇量在19世纪所有文学家中位居首位。俄语总共约有40万个词汇,其中大约有600多个词汇来自这名文学家,约50个来自普希金,约60个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摘]
              文学大师 图辑







              IP属地:重庆9楼2019-05-22 23:36
              回复

                右边拿帽子的是赫尔岑,那么左边这位是谁呢?不用说,对中国广大读者而言,这一位几乎完全没有印象,其实,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本是不容忽视的。他就是是赫尔岑的战友奥加辽夫,俄国诗人。一方面,国内对他的推介工作做得不多;另一方面,时代的隔阂,创作的题材又主要是诗歌,诗歌相对而言是高度凝炼而又抽象复杂的语言艺术,且普遍缺少读者,而译介又较为困难。


                IP属地:重庆12楼2019-05-26 13:36
                回复
                  我就不在本帖里介绍紧随赫尔岑之后提到的一位俄罗斯作家了,他是谁。
                  一则他的大部分作品从来没有翻译过;二则译介到国内的只有他的一两本代表作和一些政治童话,而他一生的创作肯定远不止这些。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堪称传奇。
                  屠格涅夫在写给他的信件中说,“假如你仍然是(),一个祖传的俄国贵族,你就不会被恨,也不会被爱,但现在你是(),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刻下独特印记的作家,所以你被人恨,也被人爱,至于为何恨或爱,这要取决于你的读者是谁。这是你的文学生涯的必然结果,你应该为之高兴。”


                  这个文学家并非果戈理,果戈理终其一生只作过一个小文吏,但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果戈理的文学传统;这个文学家也并非托翁或陀翁,因为他当过官,而托翁和陀翁没有这份经历,但他的官员经历似乎并不愉快,只是推动了他对社会和体制的了解,沙皇正府是根本不认可这样一位会玩笔杆子,爱写文章针砭时弊的官员。但他初心不改。他晚年的信件中透露,他热爱文学超过了一切,他最珍视的是自己的文学家头衔。而且他还想编纂一部词典,但未能如愿。


                  IP属地:重庆13楼2019-05-26 14:03
                  回复
                    很遗憾,中国读者开始接触和阅读俄罗斯经典文学的时候,正好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时代结束之时,老一辈的翻译家21世纪之初已大批走掉。对俄罗斯19世纪文学进一步的开掘和译介几乎不再有可能。
                    本帖到此收尾。


                    IP属地:重庆14楼2019-05-26 14:12
                    回复
                      转林语堂贴吧疑问:林语堂是不是给毛泽东的著作翻译版做过序啊?记得三年前好像搜到过 现在怎么找都找不到了。
                      我之回答:应该是钱钟书。林语堂跟毛的生命轨迹几乎是平行线,没见过面也不认识。至于革命者对同时代这位仙君更是没有啥印象。两人素无交集,也无恩怨,林语堂也因不大注意毛而从未在其著作或演讲中提及(鲜有例外的一两次是以别名称一个毛姓人士,似乎为一毛姓人物别名,但此别名不能轻易认为就是指的字润之的中龚开国首脑毛泽东,不过是同姓毛罢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2-04 21:52
                      回复
                        要说林语堂君不知中龚第一任党首及民国之后又一共和之国的开国元首的名字不太可能,只因为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诠释译介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一心在评宇宙文章,而不太注意则是有可能的,其一生轨迹飘逸而从容,落脚和归结均出乎天意,流于自然,并没有多少造作与刻意的成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2-04 22:05
                        收起回复
                          台湾林语堂君故居的一本特殊藏书,该书是署名为邓拓、吴晗、廖沫沙合著的《燕山夜话付三家村札记》,却是出品自东京每日新闻社昭和四十一年,是本日文书。关于邓拓,值得一提,他是中龚建国早期出现的一位新闻奇才,这么讲绝非浮夸,后来的中龚新闻方面有奇才之称的恐怕大都是反讽。他的《燕山夜话》其实超出了新闻一域,是部横跨语文、国学、文学、历史、社会、民俗等多方面的科普读物,不过将报章上六十年代几年所发集为一束,堪称新闻文体中树立“短、实、新”文风的典范之作,长销未衰。读其文,作者的文字表述显然也受到某种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但作者若无广博的才学,这种影响只会令其文字空洞无物、通篇废话,但全书展现出的作者更像是一位传统文士的形象,而不像一个凌架于古圣先贤及古经典文化其上的主义分析家或主义贴金家的形象,后者必然将古圣先贤、古经典文化拿来作为阐扬某种主义的张本或道具。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2-10 20:26
                          回复
                            接续)而这样的做法必然对古圣先贤和古经典文化的理解很容易走向曲解、误解、错解、乱解、歪解、凑解、怪解,也就必然有失其正解和正义,哪怕其间有“高人”真能看出有相似相通,那也极可能是似是而非、全然不通,须慎辨至明,因为一旦是以什么八杆子打不着的血统、种族、土壤、文化都完全不一样的系统的人物的思维去解释想解释的,就像公式一套,一觉其好用,就仿佛得逞智识之快,上瘾了,而上瘾者们其实已经借题发挥、离题万里了,所用价值公式来源距离其所在国度还不止一万里,那就肯定变成了强加强行的解释,而能真正 毫不隔膜、无所偏差地理解古圣先贤及其代表的传统精粹的显然只能是它自身的这一个文明文化语境,而不可能是凭空拿过来强行移植来的一个没有任何华夏文明基因的外来思维价值系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02-10 20:58
                            回复
                              [《燕山夜话》是一部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随笔体杂文集,在当时就发行了一百多万册,影响远及海内外。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东亚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1949-1965大陆部分)》,称《燕山夜话》“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恐怕只有这样一部以小块文章而结集成为这样伟大而辉煌的巨著”。]
                              ————————————
                              二十一世纪出品的新版《燕山夜话》书封名字改为了“邓拓”,隐去了初以报章形式刊载时的笔名“马南邨”。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02-10 21: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