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此文之前我得先说几句题外话。
《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以后,我听说电视的收视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就花100元在新华书店的音像店里买了一套正版碟回来看。100元,相当于8.635斤五花肉,或是25.773斤鸡蛋,还相当于62.5包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呢……
我不是想做物价调查,我只是想说:虽然《团》剧是文化产品,属于艺术范畴,但它既然摆上货架公开发售,那么它也就成了一种商品。作为消费者,我购买并使用了这件商品,那么我对这件商品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不为过吧?
另外,拍摄《团》剧的基本上是《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而且《团》剧在宣传时也以此为一大卖点,至少,我买《团》剧的碟其实有一大半是因为《士兵突击》。所以,看《团》剧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不时联想到《士兵突击》。
在我看来,从《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编导的一些思想意识是一以贯之并愈发明显了的。
一、关于“那时”
《团长》主要采用的是剧中人孟烦了的视角,并以孟烦了的旁白作为对剧情的诠释和补充。说实话,由于《士兵突击》的教训,我对从《士兵》到《团长》沿袭下来的这种叙述方式是有所警惕的。
这种从某一人物视角展开的叙述方式往往既受限于该人物的社会背景、活动空间,又明显带有该人物的主观倾向性,所以对事件就难以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作全面客观的展现。其最终呈现的,往往是从叙述者的角度所见的那一面。
同时,对于读者或观众来说,这种叙述方式必然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利于叙述者将广大受众的情感与思想倾向拉近己方,利于叙述者引导受众去反对与其对立的另一方。
也就是说,若剧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立面,那么无论该剧以哪一方为叙述者,该叙述者实际上就取得了在剧中的话语权,在与其他方对立时就获得了先天的优势。
例如,《士兵》一剧,是以士兵许三多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表现军营的。从纯真到极致的许三多眼里看到的军营,真诚美好得如此纯粹,几乎把现实的所有阴影都摒弃于外,就像一个真空无菌的罐头盒子。所以与许三多相对照的,在现实的阴影下身负着现实重压的另一个主角——成才就因为没有相应的现实背景作为人物的支撑,而在剧内剧外被千夫所指。
同样,在《团》剧中,当编导有意或无意地用炮灰与精英作为对照的时候,炮灰团已经因其代言人孟烦了的叙述者身份而先行占据了有利地位。与炮灰们相对照的精英们,在编导吝啬的镜头里,在孟烦了对他们的贬损中,被抽空了他们厚重的历史内涵、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只剩下了一张张骄傲的皮囊。
同时,由于《团》剧是从炮灰团的视角出发,因此也就缺少更广阔的视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尤其在《团》剧的后半部分,其视线始终局限于禅达和南天门,却完全没有把这个怒江战线的一角放在西南战场甚至整个抗日战场来表现。
《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以后,我听说电视的收视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就花100元在新华书店的音像店里买了一套正版碟回来看。100元,相当于8.635斤五花肉,或是25.773斤鸡蛋,还相当于62.5包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呢……
我不是想做物价调查,我只是想说:虽然《团》剧是文化产品,属于艺术范畴,但它既然摆上货架公开发售,那么它也就成了一种商品。作为消费者,我购买并使用了这件商品,那么我对这件商品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不为过吧?
另外,拍摄《团》剧的基本上是《士兵突击》的原班人马,而且《团》剧在宣传时也以此为一大卖点,至少,我买《团》剧的碟其实有一大半是因为《士兵突击》。所以,看《团》剧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不时联想到《士兵突击》。
在我看来,从《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编导的一些思想意识是一以贯之并愈发明显了的。
一、关于“那时”
《团长》主要采用的是剧中人孟烦了的视角,并以孟烦了的旁白作为对剧情的诠释和补充。说实话,由于《士兵突击》的教训,我对从《士兵》到《团长》沿袭下来的这种叙述方式是有所警惕的。
这种从某一人物视角展开的叙述方式往往既受限于该人物的社会背景、活动空间,又明显带有该人物的主观倾向性,所以对事件就难以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作全面客观的展现。其最终呈现的,往往是从叙述者的角度所见的那一面。
同时,对于读者或观众来说,这种叙述方式必然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很利于叙述者将广大受众的情感与思想倾向拉近己方,利于叙述者引导受众去反对与其对立的另一方。
也就是说,若剧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立面,那么无论该剧以哪一方为叙述者,该叙述者实际上就取得了在剧中的话语权,在与其他方对立时就获得了先天的优势。
例如,《士兵》一剧,是以士兵许三多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表现军营的。从纯真到极致的许三多眼里看到的军营,真诚美好得如此纯粹,几乎把现实的所有阴影都摒弃于外,就像一个真空无菌的罐头盒子。所以与许三多相对照的,在现实的阴影下身负着现实重压的另一个主角——成才就因为没有相应的现实背景作为人物的支撑,而在剧内剧外被千夫所指。
同样,在《团》剧中,当编导有意或无意地用炮灰与精英作为对照的时候,炮灰团已经因其代言人孟烦了的叙述者身份而先行占据了有利地位。与炮灰们相对照的精英们,在编导吝啬的镜头里,在孟烦了对他们的贬损中,被抽空了他们厚重的历史内涵、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只剩下了一张张骄傲的皮囊。
同时,由于《团》剧是从炮灰团的视角出发,因此也就缺少更广阔的视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尤其在《团》剧的后半部分,其视线始终局限于禅达和南天门,却完全没有把这个怒江战线的一角放在西南战场甚至整个抗日战场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