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吧 关注:600贴子:12,810

回复:【淘来淘去】小玉的“痴人说书日志”(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人写得好认真呢,正好给我当参考


IP属地:上海217楼2010-07-22 08:50
回复
    呵呵,有劳吧主了......这个人到现在还在写呢,小姑娘慢慢看吧,呵呵........


    218楼2010-07-22 11:40
    回复
      ○○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近日,一直在杂七杂八地看书。
      看书太杂了,并没有什么好处。哪一本都知道点皮毛,哪一本都不曾深入过。蜻蜓在水面上点一下,人家还是在排卵呢。拿一块轻薄的石头在水面上打水飘,虽然也泛起一个圈一个圈的涟漪,好看那么一会儿,但最终,石片的命运只能是沉入水中。因此,有时也想找准方向,沿一个方向一直走向去。但,对于我这样不做学问、学问不是饭碗的人来说,只是从书中讨取乐趣的人,看那么专干什么呢?这样一想,有时就释然了,就为自己胡乱看书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将来可能还是要这样杂七杂八地杂看下去。
      


      219楼2010-07-22 11:43
      回复
        二○○九年四月二十七日
        昨日购书很多,不需读,摆在那里,只看着就是幸福。但这幸福并不包括想念,时时想念的但是未购着之书。
        上次即在一书摊看到一套丘吉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套六卷二十四次,一九七五年一版一印,品相好,摊主索价一百二十元。自知并不贵,但当时因买了《中华二千年史》,怎么也没有舍得钱将此套书拿下。回家之后翻来复去想着,版如此旧,品如此俊,册如此全,价如此廉,书如此好,哪里再去找寻呢,决定本周必须弄到手。可是,昨天尚未到此摊跟前,即听听一人说,哎呀,可惜,刚才有一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被人买走了,我没买着。原来也有一个书中瘾君子想要此书,同样因出手慢,被人捷足先登。恨自己,上次该冲动时不冲动,魔鬼为何不附体?旁边一个摊主笑着说,将来我弄一套这书给你。我只能陪以笑,虽然书到手也未必就看,只是失去了一次书缘。失去的东西,即使补上也不是那时的模样了。
        买书这么多年,这种情况是多见的。所以,现在经常告诫自己,虽然买书要慎重,但真正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尤其是旧书,该出手时必须及早出手,绝不能有丝毫的犹疑。买书时,自己犹疑就是给别人机会。
        


        222楼2010-07-22 11:46
        回复
          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二十五日送朋友SHB兄三本书,从书目中将其销号,并补记于下,以示“过目不忘”之情也:
          《楹联丛话全编》,梁章钜撰,白化文等点校。北京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版九八年三印,简体横排,三十二开精装,定价二十五元,○七年九月半价购于旧书店。因近期所购《联话丛编》已含此书,并且是繁体竖排,此书在我手里已经完成使命,不再有更多意义,可以送人了。犹记刚到手时喜读的情景,而今另结新欢,也顾不得它视我为薄情郞了。
          《书衣百影:中国现代书籍装帧选1906-1949》,姜德明编著,三联书店一九九九年一版○○年二印。二十四开,定价三十八元。
          《书衣百影续编:中国现代书籍装帧选1901-1949》,姜德明编著,三联书店○一年一版一印,印数一万,定价三十八元。
          以上二书,初次皆以全价购于新书店。但因太喜欢了,在旧书店见到半价时,又购了三套,此次正可以还书债。人家送书给你,有来无往非礼也;你还别的恐怕不好,来书去非书更非理也。
          


          223楼2010-07-22 11:46
          回复
            二○○九年四月三十日
            古人如果相见甚欢,必定促膝长谈。然后就是离别,然后就是流传千古的离别诗。现在有了网络,没有了距离,没有了离愁,但有兴致者不妨胡诌上几句。我约从一九九八年开始上网聊天,先后聊过一些谈得来的人,虽然皆未谋面,并且无一例外地最终蒸发在人间,但为她们写的几首歪诗还在,也许那里依稀尚可见到自己的心路历程。因此记在这里,虽简陋亦不觉汗颜也。
            《其一》
            幽人来去唯寂寥,无论风雨偕魂销。
            琴心三叠心止水,剑胆四顾胆生涛。
            悄然梦觉婵娟至,倏忽病去愁恨遥。
            但得一窥芙蓉面,满目春风彻碧宵。
            《其二》
            不需青鸟费殷勤,眉目未见缘自深。
            秀外景色餐难餍,慧中珠玑吐何新。
            落叶时节愁云乱,念君思绪暮霭沉。
            痴情可待成追忆,摘取枫叶赠丹心。
            《其三》
            晓风残月话凄凉,缘来秋心却梦殇。
            盈盈脉脉不得语,皎皎迢迢只流光。
            软语一句足宽慰,硬汉三生仍绕梁。
            奇书似妻难得似,誓修千年泪几行。
            《其四》
            旧雨不堪温旧梦,眉头心头愁不同。
            悠悠交情春醪绿,萧萧落叶秋声红。
            共赴盟山登极乐,背驰誓海费瞬工。
            缘来缘去伤一问,旷野无人笑几声。
            《其五》
            窗外黑雨窗内灯,不知细语谁堪听。
            高楼偏倚茕茕影,低眉俱锁寂寂声。
            只恐眼前网络意,却惊云后嫦娥情。
            带梦睡去休复问,南柯乡里草青青。
            


            225楼2010-07-22 11:48
            回复
              二○○九年五月一日
              今天是国际劳动节。对我来说,最好的劳动便是与书为伴,哪怕劳我以形。一天未出门,在书房里,弄弄这本,看看那册,翻翻新书,整整旧页。
              录几句古人爱书之句,权当文抄公自贺节日: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白居易《悲哉行》)陆游亦有“眼欲枯”的句子,眼睛是书籍的扫瞄仪,需倍加爱护才是。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李颀《缓歌行》)陶渊明言“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与此同,同为亡羊补牢之意。读书任何时候都不晚。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亦是将发色与读书拉扯上关系,其实,二者本没什么关系,不存在悔不悔的问题。
              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司空图《退栖》)与友久不相聚,亦会生疏。又,古人常将书、剑并提,想来是将其视作两种作为。
              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李贽《书能误人》)其实,读书死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死法,死读书和读死书则不是好的读法。至于是否为奴,不在书,在人。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读书可解痒,好书正可搔到痒处,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甚相宜也。
              先抄这些。古人寥寥几字,将我们心中有、笔下无的话全都说出来了,不需吾辈词费。
              


              226楼2010-07-22 11:48
              回复
                二○○九年五月三日
                一般和女友相处的时候,男人都领着女朋友看场电影,或者弄些其它看来浪费一点的事,好象非如此不能两情相悦。我这个人不解风情,不懂浪漫。虽然回忆起书来事无巨细都能过而不去,但如果努力也没在记忆中搜寻到看电影的记录,倒是领着女友逛过书店。
                大约是一九九七年初吧,和现在的老婆刚认识不久,一次她陪我去新华书店。在架上看到一套《柯灵散文》,包括《煮字人语》、《百年悲欢》、《明月天涯》、《浮生小记》四册,是上海远东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的一版一印,印数为八千,定价每册十九元五角。素来喜欢柯灵的文字,言简而意赅,俊俏而灵动。在那本《浮生小记》中,附有张佛千写给柯灵的嵌名联:“柯枝高处常鸣凤;灵感多时尽作花”,我给她讲“柯灵”二字藏头,是何意思。但最后我还得将书送回架中,说,书是好书,就是太贵了。
                等我们下次见面的时候,正好是我的生日,她将这套书送到我面前。原来是她第二天特意跑了一趟,将我喜欢的东西送给我。这就是所谓的投其所好吧。一般拉拢腐蚀官员都用这招,百试不爽。我当然笑纳了,感动了,结果,女友变成老婆了。
                变成老婆后,她再也没送我一本书。并且,我的那些书,她碰也不碰一下。有时想想,她不碰书也好。如果一家里男人女人都爱书如痴,恐怕“家将不家”了,也就只好牺牲我自己,和书斯守了。好在,我买书耗费不少,她也只是偶尔嘟囔几句,这已经让我在得到别人别人家的情况后,大大地知足了。
                


                228楼2010-07-22 11:51
                回复
                  二○○九年五月六日
                  喜欢平装书者认为,精装书,是做样子的,是书架的装饰材料。这样实用主义的宣称,一般都会吓得喜欢精装本者默然而不敢与之辩,怕被人讥为精装书的本本主义,只藏不读的收藏者。我宣称,我喜欢精装书。平装书自然平民化,让人觉得亲切。但精装书总有精装书的好处,耐用,华美。一般来说,如果一本书同时出了平装和精装,我极大可能会选择精装。
                  精装书自然可以做得稍厚些,但这也是有尺度的。前几日看到书店里摆出了作家出版社的《海子诗全集》,姑且不说诗作的良莠,编排的好坏,只看那厚厚厚厚的厚度,太吓人了,当时恨自己手头没有尺子,约摸也有八九百毫米。真不敢买,这样的书,怎么看?就不能分成上下两册?可能编者为读者着想,增加一册会增加两个硬壳封面的成本。但为了不增加读者的负担会减少多少个购买者,他们可曾想过?
                  好象九十年代之前的精装书,爱用布面或布脊纸面。这样的感觉是很好的。布的温暖、纹理韧性是纸比不了的。手只要在上面抚摸一下,高下自然分晓。其实布面也不一定非用非常好的布(比如绸面),比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豪华本的《五角丛书》,所用布面纹理很粗,但也明显感觉比一般的纸或皮面强。
                  精装书的书脊最好是圆脊。这样书脊吴外凸,书口呈内凹,弧形的感觉很好。如果是平脊,效果会差很多。一直以为,三联书店二○○一年一版一印《钱锺书集》,设计和用纸都不错,只遗憾是平脊的。而二版即改为圆脊的了,且书名改为杨绛手书,亲切了许多。
                  现在的不少精装书,带有护封,这也是有必要的。但还在护封之外再套一书裙,觉得实在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仿佛女人穿了一套很好看、合体的外装,却另外套了一件短裙,该露的没露出来,不该挡上的却挡上了,让人觉得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精装书的开本更不宜过大。象《辞海》、《辞源》这样的工具书自然无可厚非,除此之外,应试尽可能地控制开本。
                  是不是平装书加一个硬壳就成了精装书?精装和平装在内容上应不应有所区别?这个可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不过目前所见,内容没有什么差别。
                  好多老版书的精装本现在都身价倍增,偶尔买到一本,其乐为何如?手头的《全宋词》(中华书局一九六五年一版八○年二印)、《全金元词》(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一版一印)、《小说词语汇释》(上海古籍七九年一版八三年二印)等书,拿在手里,看在眼里,爱在心里。
                  


                  231楼2010-07-22 11:53
                  回复
                    二○○九年五月七日
                    买书多年,体会良多,面对好书,见到中意的好书,必须当机立断,借钱也得拿下,否则后悔来不及。这也是好多爱书网友的体会。
                    以前在旧书店见有几辑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趣文丛》,总是认为手头的钱不太宽裕,再等等,等再宽裕些时再下手,这样的书,轻易不会有人去买,不用急。而某一天攒足了勇气和金钱去买的时候,发现,已经一本也没有了。以后再想买,只能凭缘份。当然上网也能买到,但这种打破缘份的事,我是一般不做的。
                    还有中华书局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合集》(一九八八年一版九七年二印)。此套书当时在旧书店里见到有很多,并且很全。当时没太在意,等真正想买时,已经不全了。全套十八种二十二册,缺了《名胜古迹史话》、《古代文化专题史话》、《历代帝王传记》、《古代要籍概述》四种,这几种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虽然店主说应该能配到,慢慢来,但要慢到何年何月呢?只有天知道,店主是不会知道的。
                    好书从来不等人,等人从来没好书。
                    


                    232楼2010-07-22 11:54
                    回复
                      新买的三种《明治古典》,加上原有的一册,共收到了4册。书影:




                      


                      233楼2010-07-22 12:00
                      回复
                        这些画的风格好熟悉


                        IP属地:上海234楼2010-07-22 12:26
                        回复
                          回楼上,这是日本原版书,应该是浮世绘风格吧............


                          235楼2010-07-22 12:41
                          回复
                            二○○九年五月九日
                            今天还在想,那天买上海古籍《小说词语汇释》时的情景。不时乐出了声。
                            同去的一个并不太熟的朋友的朋友YYN君先看到此书,拿在手里反复掂量、翻看。问摊主多少钱,摊主斩钉截铁地告知,二十。他摇了摇头,放下,到别处去转了。我在后面,正在撅头蛙腚地挑书。挑到那个位置,看到此书,不禁眼前一亮,那么厚实的一本书,布脊纸面精装,品好如新。正好自己刚买了一些明清小说,有了这个工具,可解决不少问题。不管他多少钱,拿下。等交钱的时候,因为买得多,这本只合了十五元。YYN转了一圈又回来,可能还是有些舍不得,又在找那本书,问摊主,刚才那本厚书呢?我在旁边应到,在我这呢。哈哈。
                            呵呵,他显得有些无奈。
                            


                            237楼2010-07-22 12:44
                            回复
                              二○○九年五月十日
                              今日再续前缘,购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系列,如下:
                              《元史》,一九七六年一版一印,全十五册,定价十四元四角。此书上回想买未买。只在于第五册书脊上方有约一寸缺肉。今天考虑再三,觉得无伤大雅,不能因小眚掩大德,还是收下吧。
                              《新唐书》,一九七五年一版一印,全二十册,定价十九元五角五分。此书为摊主今天新带来的,上次聊天时也谈到他有此书,不过早有人订下了。今天摊主说预订者未来取,就出手了。
                              《旧唐书》,一九七五年一版一印,全十六册,定价十六元三角。情况同上。
                              《北齐书》,一九七二年一版一印,全二册,标明印数为六万册,定价二元二角。第一册书脊上端略缺一角,余皆好。
                              《陈书》,一九七二年一版八二年三印,全二册,定价一元八角。
                              以上共计五十五册,实付四百一十元整,平均单册不至七元五角。
                              我到书摊时,刚有一仁兄买下一套中华书局《清史稿》,全四十八册,惜缺一册,二百元拿下的。装了满满一大箱子,用自行车美滋滋地托着走的。离走时他说,二十五史已经凑齐了。真是厉害,这里该有多少淘书的苦乐啊。
                              


                              238楼2010-07-22 12: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