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吧 关注:11,531贴子:363,557

回复:白起相关军事行动记录资料总结(传世文献+考古佐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平之战,《战国策》部分
《战国策·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
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
该篇其他部分: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尅,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餽,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畏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礼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战国策·秦策三》:
赵亡,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以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亡鄢郢、汉中,禽马服之军,不亡一甲,虽周吕望之功,亦不过此矣。
《战国策·赵三·平原君请冯忌》:
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而与马服之子战于长平之下,大败赵师,因以其余兵围邯郸之城。
《战国策·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
自是之后,赵、楚慑服,四十余年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
《战国策·齐三·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围邯郸。齐、魏亦佐秦伐邯郸,齐取淄鼠,魏取伊是。……
《战国策·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
《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
《战国策·秦王谓公子他》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面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
《战国策·秦赵战于长平》:
赵卒不得媾,军果大败。王入秦,秦留赵王而后许之媾。
《战国策·魏四·长平之役》:
  长平之役,平都君说魏王曰:“王胡不为从?”魏王曰:“秦许吾以垣雍。”平都君曰:“臣以垣雍为空割也。”魏王曰:“何谓也?”平都君曰:“秦、赵久相持于长平之下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秦恐王之变也,故以垣雍饵王也。秦战胜赵,王敢责垣雍之割乎?”王曰:“不敢。”“秦战不胜赵,王能令韩出垣雍之割乎?”王曰:“不能。”“臣故曰,垣雍空割也。”魏王曰:“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24-02-16 20:39
收起回复
    长平之战,《韩非子》记载部分
    《韩非子 显学》:
    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
    《韩非子 用人》:
    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
    《韩非子 初见秦》: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拔邯郸,筦山东可闻,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华,绛、上党。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强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24-02-16 20:47
    收起回复
      长平之战,《吕氏春秋》相关
      《吕氏春秋 介立》
      郑人之下麟也,庄蹻之暴郢也,秦人之围长平也,韩、荆、赵,此三国者之将帅贵人皆多骄矣,其士卒众庶皆多壮矣,因相暴以相杀,脆弱者拜请以避死,其卒递而相食,不辨其义,冀幸以得活。如爰旌目已食而不死矣,恶其义而不肯不死。今此相为谋,岂不远哉?
      《吕氏春秋*审应览*应言》:
      秦王立帝,宜阳许绾诞魏王,魏王将入秦。魏敬谓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 王曰:“梁重。”又曰:“梁孰与身重?”王曰:“身重。”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则王将与之乎?”王曰:“弗与也。”魏敬曰:“河内,三论之下也;身,三论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听,索其上而王听之,臣窃不取也。”王曰:“甚然。”乃辍行。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士民倦,粮食匮。当此时也,两周全,其北存,魏举陶削卫,地方六百,有之势是而入,大蚤,奚待於魏敬之说也?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时,不可不熟论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24-02-16 21:06
      收起回复
        长平之战相关,插播一下老头的小秘书卫先生相关资料
        西汉初,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汉书》也收录)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
        【集解】:苏林曰:“白起为秦伐赵,破长平军,欲遂灭赵,遣卫先生说昭王益兵粮,乃为应侯所害,事用不成。其精诚上达於天,故太白为之蚀昴。昴,赵地分野。将有兵,故太白食昴。食,干历之也。”如淳曰:“太白乃天之将军也。”
        【索隐】:服虔云:“卫先生,秦人。白起攻赵军於长平,遣卫先生说昭王请益兵粮,为应侯所害,事不成。精诚感天,故太白食昴。昴,赵分也。”如淳云:“太白主西方,秦在西,败赵之兆也。食谓干历之也。”又王充云:“夫言白虹贯日,太白食昴,实也。言荆轲之谋,卫先生之策,感动皇天而贯日食昴,是虚也。”夫精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原知,【集解】:张晏曰:“尽其计议,原王知之也。”左右不明,【索隐】:言左右之不明,不欲斥王。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原大王孰察之。
        附加两个
        南朝陈·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昔长平建策,犹闻蚀昴之徵;疎勒效忠,时致飞泉之感。”
        李白《南奔书怀》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赵蕤《反经·七雄略》
        (武安君破赵长平军,降其卒四十余万,皆坑之。)进围邯郸,而军粮不属,乃遣卫先生言于秦昭王曰:“赵国右倍常山之险,而左带河漳之阻,有代马车骑之利。民人气勇,好习兵战,常会诸侯而一约为之纵长,明秦不弱则六国必灭。秦所以来得志于天下者,赵为之患也。今赖大王之灵,赵军破于长平,其信臣锐卒莫不毕死。邯郸空虚,百郡震怖,士民咸怨其主。诚以此时遣转输、给足军粮,灭赵必矣!灭赵以威诸侯,天下可定,而王业成矣!”
        (战国策北宋年间几近失传,由曾巩重新整理,本篇在唐朝《反经》中发现,该书整理了之前朝代相关著作文章,本段后面内容与《战国策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内容相同,所在章节其他段落均在《史记》《战国策》中有记录,推测可能是战国策佚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24-02-16 21:29
        收起回复
          长平之战,关于一个可能隐隐约约存在的信任问题(?)
          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臣闻 ‘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悟也。愿大王孰察之。
          《晋书》
          若仲舒抑于孝武,贾谊失于汉文,盖复是其轻者耳。故白起有云:‘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得贤而不能用,用而不能信,功业岂可得而成哉!
          《三国志》裴注引会稽典录
          牧曰:“武安君谓秦王云:‘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武安君欲为秦王并兼六国,恐授事而不见任,故先陈此言。秦王既许而不能,卒陨将成之业,赐剑杜邮。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24-02-16 21:33
          收起回复
            西汉末,严尤《三将叙》(这个暂时看一下就行)失传了
            平原君劝赵孝成王受冯亭,王曰:“受之,秦兵必至,武安君必将,谁能当之者乎”对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为人,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
            这段在《晋书》、《春秋后语》(国别体史书)、《太平御览》等都有收录,应该有共同源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24-02-16 21:52
            收起回复
              睡虎地秦简《编年记》
              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年),攻大(太)行,?□攻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攻大(野)王。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
              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年),攻□亭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攻长平。十一月,敢产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攻武安
              秦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攻邯单(郸)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4-02-16 21:56
              回复
                (2011.6)16日,从高平市长平之战研究会传来消息:数名研究人员在对高平永宁寨进行实地考察时,在村北东侧土崖上发现大片战国陶鬲、甗、豆碎片及二件铁铲兵器。
                位于河西镇的永宁寨,为高平八大名寨之一。相传此地为长平之战时期,军队屯兵驻守蒲河固山阵营的要塞之地。6月10日,在永宁寨村支部书记黄才顺带领下,长平之战研究会副会长李俊杰等人在村北五十亩向阳台地(注释:当地村民土语)上,发现战国时期诸多弦纹和绳纹陶碎片甗、鬲、豆,在台地东侧一块小平地上发现有数个陶甗、豆和鬲口沿碎片,碎片侧边一米多厚的文化土层下有烧红的焦土块,器物与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初步认定为“永宁寨战国炉灶遗址”。
                在考察五十亩向阳台地北侧土崖时,在土崖壁上又发现大块的绳纹鬲片、甗片,在陶鬲片中间挟有两个残弃的铁铲。这两个铁铲器外型基本相同,为同一时期铸造工艺。经现场测量,村北五十亩向阳台地遗址东西1000米,南北3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建军分析认为,在高平永宁寨发现战国炉灶遗址和大片战国陶鬲、甗、豆、铁铲等器物,与《史记》和地方志记载的战争事件有密切关系,与口传历史中长平之战赵将廉颇固山战役屯兵之寨相吻合,大型器物昭然若揭,是一次有意义的重要发现。“这次发现对长平之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古战场申遗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24-02-17 16:53
                回复
                  高平又发现长平之战尸骨坑大型遗址
                  (2015-08-25 20:25:40)
                  近日,长平之战研究会副会长深入高平永录乡韩王山赵军参指所(古参村,今三军村)进行考察,这次主要对传说中的赵军运粮隐道进行实地探索。
                  经过数日的徒步考察,李俊杰副会长在三军村至永录后沟、将军岭至义庄(今寺庄村)、坟茔门(今西阳村)沟壑山岭中,发现战国赵军运输粮草的古隐道,当地老农称之为“秘密隐道”。在沟壑中的隐道十分明显,深处达3、4米,宽约5米,部分古路段被当地老农平整为水漕状农田,古道走势显而易见。在通往坟茔门(西阳村)的古道上,仍旧保存了一段约200米的古代战车车辙,车辙十分明显,深处达20公分,车轮轴距约90公分,车轮痕迹苍茫古老。寻访当地多位老人讲,在民国时期段,从未有过车马通行的事例,当地老百姓普遍认为,是赵军参指所通往与长平古城的一条战略性运粮秘密隐道。
                  ...古参村(今三军村)北侧为“骨头坡”、休尸村(秋子村)西北为将军岭(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遗址),将军岭西为古义庄寨和坟茔门两个村庄。在将军岭南侧约600米处沟壑内一个看似象有巨大封土的土丘进行考察时发现,土丘东侧下面有虚土和大量露骨浮现。李俊杰根据多年积累的探古经验,用木棒轻微拔落了一些松土,发现黄土层下埋藏了许多战国尸骨。从凌乱的尸骨层高和呈现的红润骨质、翠绿土斑分析,与1978年冬季伯方村西“车亡谷”出土的尸骨坑、1985年将军岭“长平之战1号尸骨坑”出土的红润尸骨、翠绿土斑出现吻合,红润骨质、翠绿土斑、骨腐程度竞相一致。初步判断为战国赵军未婚男性骨骼群,翠绿土斑形成主要原因是多体骨胰腐蚀变化而成。为此,走访当地村民得知,在1982年间,村里新建房屋时,在此土丘南侧和东侧,大量出现马车坑和马骨,有成捆的箭镞箭杆和戈、刀、剑等兵器出土。村民怕冤鬼缠身,不敢再往西垦,在旁边修建了十几户民房,挖出的大量尸骨和兵器均填入河中。根据村民当年出土尸骨遗址情况分析,永录后沟村西尸骨坑遗址范围至少200平方米。说明此尸骨坑葬的车马、士卒与这条运粮隐道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将军将出土发现,国家文物研究部门确认的“长平之战一号尸骨坑遗址”为同一时期,均为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四十万降卒的部分坑址之一。
                  古老的地名记载着鲜未人知的一些战事,长平之战古战场遗存至今的地名,2300多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24-02-17 16:56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24-02-17 17:02
                    回复
                      图源:《根据战线长度计算验证古代重要战役兵力数量级——以秦赵长平之战为例》李冀、侯甬坚。just用图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24-02-17 17:04
                      回复
                        出土秦戈1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24-02-17 17:06
                        收起回复
                          来源2020年,文博山西
                          《玉米地里惊现20米长带状尸骨层!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坑杀地》
                          这个新闻大部分人应该都看过,直接发链接(包括后续)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2楼2024-02-17 17:23
                          回复
                            信息来源:
                            高平县出土“宁寿令戟”考
                            《文物季刊》 1992年04期 郭一峰 张广善(晋城市文化局)
                            该戈长援上翘,中部凸起,上下皆有刃,剖面呈令形,近阑处有长方形穿三个。内平直,端有刃,有梯形穿一。戈援刃及内刃均十分锋利。
                            戈援长17.5厘米,胡长9.5厘米,阑高14厘米,内长11匣米。戈内一面刻铭文十七字,镂刻刀痕极为清晰,释文为:“十六年宁寿令余恩,上库市(工币合文,工师)卓送、工固执齐”。矛身横断面呈菱形,一锋二刃,脊部起凸棱,形成矛身的血槽。髅佗直筒状,末端略粗,塾口呈椭圆形,矛全长为15.2厘米。
                            “十六年宁寿令戟”发现于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平县“长平之战古战场"范围之内(详情见后),从其出土地点和形制上可知其为战国兵器。从铭文内容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应定为赵国兵器(详情见后)。
                            查赵国地名,赵并无宁寿,仅见宁葭、灵寿,二地均在今河北石家庄西北方向,相距甚近。宁,上古音为泥母,耕部,灵,上古音为来母,耕部。宁、灵同韵,且声母相近,得图二宁寿令戟铭文通假。故"宁寿”应作“灵寿”。
                            灵寿原为中山国所辖。战国初年,中山武公曾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公元前406年被魏所灭。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桓公夏国,迁都于灵寿。从此灵寿作为中山国的国都,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96年被赵所灭,在战国中期极为混乱的历史条件下,历时近百年。由此可见,赵灭中山后,在中山国原有的基础上在该地设立兵器冶造场所,是符合历史情况的。“十六年宁寿令戟”的铸造地点为赵之灵寿,当是可信的。
                            从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①,到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50年)长平之战结束,其间计35年,赵在位之王仅有惠文王、孝成王二世。赵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十六年宁寿令戟"铸造时间应是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4楼2024-02-17 17:28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24-02-17 2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