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7,183贴子:1,350,197
  • 2回复贴,共1

吴语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家乡话中某些文字、词语读音已被普通话取代,中老年人却浑然不知,自以为自己讲的是正宗方言。
比如
天然气、然后、当然的“然”读成lan;
县人民医院的“县”读成xian;
大学的“学”读成xue的入声
鱼丸、牛肉丸的“丸”读成wan
瑞安的“瑞安”两字读成rui an
乐清的“乐”读成le
二读成“er”而非“ni”
而且的“而”读成er
项目的“项”读成xiang
巷的“巷”读成xiang
把“结棍”的结误认为是“急”,把“结棍”翻译成“事情很紧急”
把“推板”的“推”读成“贴”
厝里的“厝”偏要翻译成东南阙里的“阙里”,也许是想和孔子后裔扯上关系。
.....
我跟父母纠正过某些字词的发音,他们不以为然,我就再也没有跟他们解释过了。这种残缺的、读不来就用普通话代替的方言,宁可不说。
太多的词汇已完全被普化,一些中老年人还自鸣得意说着这些方言,他们说的不过是带着本地话腔调的普通话,还得意地问小孩会不会说本地话。
总结了一下,第一层原因是我家乡至今为止没有出版过方言注音字典,方言的传承全靠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口耳相传。到目前为止,也没见过本地人用方言完整地朗诵过唐诗宋词、读过新闻报纸。(但是宁波话、温州话、福建话、广东话能做到......)


IP属地:浙江1楼2025-01-05 11:08回复
    这第一层原因的深层原因不知这到底是是何了。
    似乎和地区经济发展并无关系,有些经济落后的山区照样有出版方言词典。难道与官本位文化相关,家乡大部分人希望子女考公务员、进国企、爱面子,风俗更像北方,某些方面更倾向于北方,更倾向于讲普通话为主的zhongYang喂视?


    IP属地:浙江2楼2025-01-05 11:08
    回复
      2025-08-11 01:46: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禁想到小(中?)学时读过的一篇文章《感念老师》,摘录如下:
      “他已经老了,70多岁,但依然是瘦削、干净,
      讲略带方言的普通话。
      而我,是讲略带普通话的方言。
        而我,业已是人至中年。
        从家乡做完节目回到北京,天气酷热,但我楼下的那片草地却还依然旺茂。草地中的那棵小榆树,又长高了许多,在风中摇来摆去,正有几只小鸟在栖枝而歌。”


      IP属地:浙江3楼2025-01-05 1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