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社吧 关注:137贴子:113,761

略谈不能把功境当功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把功境和功法两者不同的内容区别普及一下


IP属地:重庆1楼2025-03-07 20:18回复
    先说功境,功境是你当下的功夫境界,比如说心境,心境上比较轻松,或是沉重,是一般人的境界,还算不上功境,但有些轻松格外不同,觉得心里什么事儿也没有了,或是什么都不在乎了。不执着了,不放在心头。这就不同于一般人了。
    也有人觉得自己心中充满爱,或是慈悲,也有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想得清清楚楚。就觉得境界不同于一般人了。这可能是功境,也可能不是。要看是不是为达到这个境界而努力过。
    有人会有时觉得自己心里很静,这是一种境界,但是不是功境还不一定。
    为什么说功境一定比不是功境更为高级呢?
    因为,不是功境的话,一种好的心境,或许是环境造成的结果,
    比如优越的生活不为金钱操心,所以显得淡定一些。
    或者与素质好的人一起工作生活,所以不好争斗。
    这也是一种素养的形成过程。但毕竟不是自己努力促使成熟的 。
    道德经上说,反者道之动。就是说,如果是修道,一定有反的过程,反就得与环境相反。才会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至于只是时代环境的产物而已。


    IP属地:重庆2楼2025-03-07 20:34
    回复
      2025-09-22 13:21: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功境或是好的境界,是一种状态,状态是整体性的。比如愉悦感,无执的感觉。内心宁静。是好,但是不是人能追求的对象。
      就好比现实中社会会提倡追求幸福一样。也是误把结果当成可追求的对象。
      功境是一种副产品。只是功法运行之后的作用之一。功法运行之后的作用有很多,心境的改变只是其中一种。
      所以,一个人不应该让自己达到没有执着,这个标准太尖端了,等于是在追求一种锻炼后的副产品。
      功法如果是到位了,功境自然也会到位。本来就不必追求的。


      IP属地:重庆3楼2025-03-07 20:45
      收起回复
        在修行,或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常常有或是不得已,或是由于受众的接受力,改变顺序的情况。
        举个例子,由于受众喜欢好的境界,所以在书里尽量描写,修成的人观看一切是如何如何的美好,或是一点乌云都没有,
        比如有一段话,大概是丹道里某位的境界:心冷如冰,气行如泉。
        这种就不是能追求的,比如有人把自己心态冷下来。想没有执着。
        或是有人把自己慈悲心调起来,想普照一切。
        这都不是没有功法磨练过,人的精神能支撑的境界,这种学什么,就象什么,照着去做,就成什么,只是一种想法。等于是同时进行很多不同的线程,其实人的精力有限,这么是撑不了太久的。
        没有功法的缘故。功法就是照某种方法去做。
        方法可以是没有什么境界的,人都能做的,才叫方法。


        IP属地:重庆4楼2025-03-07 20:51
        收起回复
          什么是人都能做到的呢?说简单点就是专门化地去专心做好某件事。
          而且是某件事的基本操作,这是人能做的。也就是单线程。现代人习惯了多线程,总觉得自己能同时进行很多操作,而且这么完美了,就修成了。实属误解。
          就象误解修成的人一定是非常用心地活着一样。其实人家那种是活在一种状态之中。也就是一种功境,是自然的。


          IP属地:重庆5楼2025-03-07 20:54
          回复
            比如说吧,静功的要求第一是省事,就是心里不要装各种事,才有资源去修静功。
            动功呢,比如我们常说的在日常生活中转变心态,与世俗中所说做一个完美的人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简单,比如世俗中嘉许的是一个人做事比较靠谱,而且在各种社会环境中,比如家庭,工作中能快速地转换角色。应对事件不出错。也就是完美主义。
            有人会以为这样是一种境界,办事妥当,而且别人感觉也好。
            没想过这样是与静功要求相反的么?


            IP属地:重庆6楼2025-03-07 21:01
            收起回复
              有句修行界的老话: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也就是说,你觉得自己心性里有真东西,那你要应对人事物,应对这些人情世故的时候,重点在于不迷在里面。不是你能做多好。不是你能让别人好满意,或是事情不做错。重点不在这,重点在你不能把这些当成不可舍弃的价值了。
              比如别人给你坎,你不能迷在敌对里,别人给你好处,你不能迷在利益里。
              而要按修行的理念去想,这样,境界才能一点点地生长起来,直到成长成为一个境界,完整的。
              至于应该怎么想,我之前说过,就不再述了。


              IP属地:重庆7楼2025-03-07 21:05
              回复
                功境须要打磨,就是说,不管你这个境界,好的,好到什么程度,也只是一个待打磨的半成品,为什么是半成品呢?
                因为,心性这个东西,表面是一回事,内在没有出现,没有表现出来的,是另一回事,好比一个冰山,在水面之上的,只是一点,大部分在水面以下。
                所以,要经过各种事情的考验,才能核定水面之下的,境界有好高,有多不沾红尘,不贪世俗。


                IP属地:重庆8楼2025-03-07 21:10
                回复
                  2025-09-22 13:15: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古来修行方法里,有一个诵经,所以,有些人后来一诵经,就感觉到自己到了那个境界,这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心性到了那个水平了?
                  是经文里劝的那么清净,那么无执光明?不是的,
                  只是用这个诵读的方法,在心性上去开了一个口子,也就是:说得多了,就感觉是真理。是一样的。
                  因为世人贪念,斗念极重,所以不得不用这种方法让人有一种感觉:哦,世上还有这么高的境界呀,
                  越念越是同频了,有一定的共振,但不是你心性上全被同化了,只是开了一个接口,接通了一点点而已。


                  IP属地:重庆9楼2025-03-07 21:15
                  回复
                    真正的功法,是在世间去行事,在抉择中一点点剥去心性上沾染的贪欲。只会有难受,不会有奇妙的。
                    就这么无味。也没有什么高妙境界可描述,不过抉择了,自然会有境界。
                    而一个没有这么从头做过一遍的人,感觉到的好的境界,肯定不会是深入内心的。只是一个口头认同而已。
                    不注意甚至会流于对别人艺术化的渲染,或是文化性地宣扬。


                    IP属地:重庆10楼2025-03-07 21:20
                    回复
                      说了真正的功法,说一些奇妙的功法,会引起什么非常的功境,以及其弊端。
                      凡是奇妙,对于人而言,就是一种吸引,这种奇妙可以是语言性的,哲理性的,境界的描述,也可以是无门槛的认可。
                      无门槛就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无条件认同人有本性,甚至认同所有人都在修行。或者一切无须执着之类。都属于奇妙类。
                      而且,这些奇妙在于,无须个人经过什么艰难的磨练,就能进入境界。


                      IP属地:重庆11楼2025-03-07 21:24
                      回复
                        这里先说一下,人的境界是什么,常规的境界,不会离开什么因素,都叫常规的,常人的境界,其实人都可以达到。不用什么修行的。
                        一般人的境界,可以由常人心眼里撑得住的。比如说,对自己的认可。自己天赋好,悟性超凡。这些人都可以轻松受用了。


                        IP属地:重庆12楼2025-03-07 21:26
                        回复
                          自我感觉天赋好包括几种:比如直觉能力强,觉得自己可以回忆宿世,觉得可以观察到别人心里的好恶。自己的直觉判断事情往往准确。
                          觉得自己一看经书感觉是对的,也没什么疑惑。
                          这种就是不分功境与功法。
                          因为经书为了普及,写的都是易于接受的功境,看上去都是正面的。象阳光一样易于被接受。所以许多人没有人指点,就照着搬到自己身上去,觉得好多心态自己都可以照着模仿一下。
                          这种模仿当然是随机的,偶然模仿一下没什么,不过是时断时继,实际上若存若亡。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也为害不大。不过毕竟不是一种方法,说好听点只是一种模拟体会。
                          模拟在现实中归类为什么大家应该知道。
                          要自己珍惜


                          IP属地:重庆13楼2025-03-07 21:34
                          回复
                            心性的打磨有条件,就是要有一个核心理念,才可以打磨,不然,任何人都可以修心吗?不能,
                            因为世俗里打磨,会打磨一个人的性格,但不会打磨一个人的心性。
                            性格可打磨得去除了火气 ,但同时也会去除了理想,变得唯唯喏喏,性格可以打磨得不在意利益,但同时也会不在意责任与担当。
                            性格可以打磨得精明干练,也同时会打磨为名利而无顾忌。
                            所以,境界不可以随意认可是境界。
                            人的想法很多,或冷或热,只要当时心爽,都会有人自己认为是有境界的。


                            IP属地:重庆14楼2025-03-07 21:44
                            回复
                              2025-09-22 13:09: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以修行的磨炼,应该是针对个人欲念漏的部分,弱点的地方,所设置的关口,不是把一个人为人做事往完善处磨练,也不是仅仅磨练耐力。
                              而一个人的贪欲,表现在各个方面,就有了各种磨练,以此来看以后的事。
                              用心应该在强化心性的不足和弱点。训练心态的第一反应,不是什么都考虑清楚。
                              实际上第一反应,也没有人能考虑清楚。
                              所以,想要没有缺点,是一个很奇怪的想法。是为人没有缺点呢还是做事没有?
                              如果说没有的话,整个修行的理念里,心性就是充满缺点的,没有必要表现得没有缺点。
                              这样既不面对自己,也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


                              IP属地:重庆15楼2025-03-07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