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伍子胥“掘墓鞭尸”及其证伪 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 ---吴恩培 摘 要:文章针对世传伍子胥“掘墓鞭尸”事,对现存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按年代顺序进行梳理并发现,古代史事记载最权威的历史著作《春秋经》《左传》以及《国语》等对此均未作记载,而《吕氏春秋》《淮南子》《榖梁传》等只记载“鞭坟”“鞭墓”“挞墓”等,至《史记》才出现“鞭尸”。唐司马贞和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都对伍子胥“掘墓鞭尸”提出质疑。对历史层累记载的
-
82
-
1泰始元年,晋室践阼,诏曰:“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三年,议郎段灼上疏理艾曰:“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惜哉,言艾之反也!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状。昔姜维有断陇右之志,艾修治备
-
19主要是网友的原创类填词
-
26柏举之战对于楚国来说是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 在春秋时期也是一场著名战役。 在这里我们一起试着分析一下这场大战。 战争之前的形势分析。 一、吴国的崛起 吴国在春秋早期是个不知名的小国。从公元前583崛起,到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公元前483灭亡。短短100年间像一颗超新星爆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 吴国的崛起来自两个楚国叛臣的帮助。 第一个是前584年叛楚的申公巫臣,为报灭族之恨,他教会吴国人怎么战争,让吴国不断攻击
-
3一、困惑的代表——盖棺难定论 作茧终自缚,盖棺难定论 整体审视伍子胥故事,不难看出,对伍子胥的评价始于诸子,而且大都集中于对其“忠臣”形象的评价,如《论语》、《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这过程中,伍子胥已经和比干、龙逢等一同被符号化,成为忠臣的代名词,而后代文人诗歌、散文中关注的更多的也是吴越相争的历史和伍子胥忠谏而亡的悲剧命运,“伍子胥”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意象,一个符号——“忠臣”。 而复
-
19
-
48有啥对999那家伙的不满都可以发表哈←_←或者揭他的短也成
-
7
-
53一楼献给各粉各吹各黑各残
-
12
-
70叫你进,你就进,乖。
-
9
-
51有同乡的或同姓的或吴苏的哈伍子胥,都很正常。 建成,革新,强吴,争霸~~伍子胥其能力功绩作为本亦超然。 但有YY忠孝仁义的或快意恩仇的,那我觉得是在嘲笑伍子胥了,难道他只有这糗的可赞吗?这些都是其伤,而不是其G点。 楚平王费无忌都不是伍子胥杀的,伍子胥只是以无辜垫背来完成其当初的誓言。 吴国原是晋国为应对楚国霸业而步的棋子;越国本是楚国为应对晋吴联盟而步的棋子; 吴楚世敌而伍子胥自谕倒行逆施后,则再也不谋楚
-
391.孙武:吴国名将,成名经典:《孙子兵法》 2.伍子胥:吴国名将,经典之战:伐楚灭越,掘墓鞭尸 3.吴起:魏(楚)国名将,经典之战:灭亡陈、蔡国 4.孙膑:齐国名将,经典之战:围魏救赵
-
38前言: 我第一次听到伍子胥这个名字,是在一九五六年下半年,我于合肥一中读初二(上)时。当时文学课本有一篇课文“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文学老师杨鉴先生为使我们能更多的了解我国春秋时代的情况,配合教学,在课外活动时给我们讲了伍子胥的故事,让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我看书,方知杨先生所讲的伍子胥故事,源于明朝人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 故而我写这
-
127即使是在春秋末期,楚国亦不失为一大强国:就其疆域而言,占有今河南、安徽南部,湖北、湖南大部,其他诸侯强国无与伦比;就其军事实力来说,可同当时的强国——晋国共霸中原,更非其他各国所能为之。然而如此强大之国居然被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吴国给灭掉了,实在是令人费解。要知道,对于楚国,即使是当时同样强大的晋国和秦国也不敢觊觎什么,更不奢望败楚。吴国为什么要剑指楚国?并且凭什么有信心能使楚国一败涂地直至亡
-
8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太子建被奸人所诬陷,伍奢也受到了牵连。伍奢被囚时,楚平王要伍子胥与其兄伍尚前往迎救,否则便杀了他们的父亲。伍子胥料到楚平王欲杀其父子,劝其兄伍尚勿往,留有用之身为父报仇,但伍尚不忍见父亲被害而不救,还是前去相救,果然不久就和伍奢一起被杀了。 楚平王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他的画像,贴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官吏加强盘查。伍子胥逃到吴楚两国的交界昭关时,昭关上的
-
35伍子胥 年龄:六十岁 身为楚国人,竟是吴国最忠心耿耿的将军,只因为一个承诺! 一个灭楚的承诺! 当年楚平王为要对付伍家,就将伍家百多口在一夜之间杀尽,剩下的,就只有能侥幸逃出来的伍子胥!他发誓,终有一日,他要楚平王血债血偿,即使楚平王死了,后人也要付上代价。伍子胥誓要将楚国灭掉! 终于伍子胥到了吴国,得到当时的吴王阖闾的赏识,成为吴国的一名猛将,阖闾应
-
45伍子胥的后人被迫改姓后,又都改为“贠”了,取自伍子胥的名“贠”,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 贠姓 贠(员)[貟(员),读音作yùn(ㄩㄣˋ),不可读作yuán(ㄩ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子伍子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贠出南洋,与楚同族,颛顼之后。”贠氏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出自伍氏。是春秋时期楚国伍贠(后为吴国的相国)的后代。 贠氏的姓源为:舜→尧→帝喾→颛顼
-
4他有两件流传千古的故事:一个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奢被杀。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由于名医扁鹊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