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 3,376 贴子: 30,147

南传上座部简介

  • 目录:
  • 佛教
  • 0
    现代科学认为人都需要社交,佛陀也是和僧团一起社交修行的。独修法,可行吗?有没有经文或者高僧成道的例子,谢谢告知
    窄🚪门 00:17
  • 0
      9月7日,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2024年开学典礼在云南省景洪市西双版纳总佛寺举行,统战副部长、宗教事务局局长陈瑞峰出席并讲话。   陈瑞峰表示,批准设立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是党中央支持南传佛教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大举措,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要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一手抓办学,一手抓建设,不断探索积累教学育人、规范管理的做法经验,着力将学院打造成我国南传佛教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究中心和文
    crossggee 9-19
  • 20
    尊敬的法友们,我是南传佛教的初学者,今天听到了佛陀的教法里是不承认灵魂存在的,那么轮回的是什么?希望有人能解我的困惑?萨度!萨度!萨度!
  • 0
    一个无思无想如同石头的人,与涅槃的人有什么区别?
  • 4
    从《达摩一掌经》的算法看,我已经连续两世阿修罗了,这辈子嗔恨心也重,动不动就想报复,这是我多世阿修罗的因造成的,此世人道,希望可以修好我的嗔恨心。还望解答。
  • 0
    感觉巴利经藏记载的弥勒菩萨很简单,不像佛陀只是提到了未来弥勒菩萨会成就如来,但没有提到授记的事。
    雪竹莲 9-18
  • 1
    “..不要因为认为烦恼(贪嗔痴)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无法彻底消除,就掉以轻心。不要以为这是小事,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不积极去解决和消除。在还有机会的时间里若不去努力,等到最后无力回天的时候,就无法对这些烦恼做什么了。不要说没有人告诉你或提醒你,世间的众生和动物一直都在痛苦中煎熬,他们并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不构成威胁的烦恼欲望。我尽己所能探索了生死轮回和苦难的
  • 0
    “年轻力壮,要赶紧抓紧机会,快划船,市场即将关闭,莲茎会烂掉。” 我们必须赶紧抓住机会,快点行动,别人懈怠就由他们去吧。再也不能后退了,只能不断向前进。”“行为纯净即为戒,保持心灵清净即为智慧,昼夜不停地反思自我,除了睡觉,醒来依然如此,时时刻刻都是这样。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一往无前。如果无法达到终极目标,那就宁愿去死。这一生绝不放弃,绝不半途而废。不管谁劝阻,谁劝你偏离正道、浪费时间、游手好闲、谈
    优婆塞 9-18
  • 1
    什么才是执着才是贪,对于善行的要求算是执着吗 那么我主动的承担责任算是执着吗
  • 0
    简短地说 不需要有我们! 相信佛陀所说的 任何出现的 它生起然后灭去 全都是外在的事情 关注自己,去观察...... 观察者...... 留意“观察者” 不要让这个观察者觉得是“我” 让它只是观察...... 它是“知觉的元素” 因此,它能够凭借其本性感知所缘 我们现在还没死,它就能感知所缘 它也能对所缘进行加工 我们不要执着这些加工的所缘是“我” 让它自然地来...... 自然地去...... 生起然后消逝…… 这是它的自然规律 . Phra Ajahn Kritchit SuthichittoWat Pa Phu Ma
    优婆塞 9-15
  • 1
    问一下什么是四大,四大特性是什么 什么是佛教中的触? 仅仅只是接触吗?
  • 0
    "爱、恨、愤怒" 心的本质上没有爱、恨、憎、怒,只有纯粹的知觉。爱和恨是附加在心上的东西,这种附加物被称为虚假,不是真正的本心。 心的本性并不想爱、不想恨、不想憎、不想怒。 如果有爱、恨、憎、怒,那是因为内心有促使我们去爱、恨、憎、怒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旦显现,就会让心脱离原本的平静。爱是心的波动和扰动,恨、憎、怒也都是扰乱心灵的因素,使它偏离原来的平静。 因此,修行者需要净化和教导净化,因为这些情
    优婆塞 9-14
  • 1
    弥勒菩萨又称为慈氏菩萨,是下一尊佛,大乘中有弥勒的修行方法,其实上座部一样可以修行弥勒法门 弥勒菩萨经典:《长部.转轮王经》、《小部.佛种姓经》《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中阿含经.说本经》《中阿含经.八念经》《增壹阿含50品10经》《增壹阿含12品6经》、《增壹阿含41品5经》 古印度弥勒菩萨一般为交脚、旋发、头带天冠 可以以弥勒菩萨的形象,进行佛随念修行,如弥勒菩萨将会是这样的阿罗汉、正遍知、明行具足、人天之师等,
    优婆塞 9-14
  • 3
    谁有护卫经的内容,越多越好
  • 7
    云南曼米禅院位于景洪市,环境安静优美,寻净人一位协助2位主持尊者,尊者曾在缅甸出家,现回国内
  • 1
    问一下佛陀为什么教导这么多的禅定,教一种不就够了吗?
  • 0
    世间的众生...仍然拥有无明这被称为“无明随眠”,即一种极难去除的烦恼。这是一种被称为“随眠”的烦恼,是在我们的心识中多世多生以来积累而成的,因而极难彻底断除。这种烦恼被称为随眠烦恼,它潜伏在我们的心识深处,在内心中安静地隐蔽着…… 这种烦恼是极其微细的,不会像“缠绕烦恼”那样显露出来。缠绕烦恼是中等程度的烦恼,或像“违犯烦恼”那样的粗重烦恼,但随眠烦恼会在我们心中产生。 例如,当内心中生起不满时,只是
    优婆塞 9-13
  • 14
    马哈希内观 帕奥禅林 葛印卡内观 隆波田动中禅
  • 0
    没有孔的洞_没有洞的门 涅槃之门 11 门 涅槃之门有11个通道 修行者让它们无孔无洞 涅槃的门有11道门 四禅定 四无量心梵住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๐ “四禅定” 色界禅定包括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 如果能修行到这些禅定; 并且以初禅为起点; 然后思考从初禅中产生的快乐, 看到这种快乐是多么的高尚、 多么的卓越, 但终究只是乐受, 是执着的对象, 一旦执着就会痛苦, 不论执着于什么, 都会带来痛苦。 得到了初禅之后, 思
    优婆塞 9-12
  • 0
    正见,根据长老舍利弗的解释,第12部分由Somdet Phra Yannasangvorn编写第11次关于「执着」的认知(续)第5部分 根据展示的佛教历史,可以看到,最终将觉悟成佛的菩萨,实际上以自己为导师。也就是说,当他还是小孩时,在初次参加皇家犁田仪式时,便已进入了初禅。这个小孩就是他自己,他是自己修行道路上的导师。 当他寻求觉悟之道时,这个小孩的心是纯净的,没有任何欲望,即没有欲爱、有爱及无有爱.当他在父王举行犁田仪式时,静静地坐在那
    优婆塞 9-11
  • 0
    这是一种提醒: 在痛苦时,不要过于忧郁,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而当快乐时,也不要沉迷于快乐,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 告诉自己,这一切终将过去。不论是心中的痛苦,还是一些像失去双腿导致残疾的痛苦,腿无法再生,眼睛也可能永远失去。但这种痛苦的感觉会慢慢减少,直到不再那么痛苦。 快乐也是一样,不要过于沉醉其中。 最终我们都会回归平常,提醒自己,一切都会过去。快乐不是永恒的,痛苦也不是永恒的。不要因为快乐而忘乎所
    优婆塞 9-9
  • 0
    “道歉”,是犯错者一种难得的修为,也是熄灭被侵犯者之怒气的其中一种方法。“道歉”,也是为了避免彼此结怨的方法。因为一方犯错,另一方生气,因为觉得被冒犯了。 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个怒气,就结下了冤仇;若熄除了怒气,就化解了一个冤仇,而成就了“宽恕”。 “宽恕”是原谅对方之过错,不再计较对方曾经对自己的冒犯。宽恕能够提升个人的心灵层次,变得更好、更有价值。 一个重视心灵成长的人,应该勤奋锻炼内心,当心中对任何
    优婆塞 8-26
  • 5
    添加菩提僧团版巴利三藏,巴利文与中文对译 还有音频读诵护卫经及早晚课 更新禅修中心信息 更新部分书籍 添加全部巴利文义注及复注和电子版巴利语词典 添加英语版经藏
    晴空 9-6
  • 61
    单身男子嫖娼算吗?手淫算吗?各有什么果报吗?和单身女人箅吗?谢谢
  • 2
    虽然有就是我分不大清就是那种看小孩子那种心里迸发出的那种感觉,还是单纯的发散善意的那种感觉,这两种感觉我分不清到底哪个是慈心 就看一种比我小的,或者是那种年龄比我幼稚的,我就会发出那种感觉,然后会想他好可爱之类的,然后我想照顾他,但我很清楚,那不是那种欲望之类的,然后说祝福语呢,也会有一种感觉,但是没有那么强烈,这两个感觉相似,差不多都是从胸口这蹦来的 就是看见小孩子了,看见小狗狗之类的,只要他歪头
  • 14
    证道果 请问有没有可能直接证的三果的情况,无需经初果和二果? 谢谢
  • 1
    🌻“不要看别人,不要责怪别人。谁做不好,那是他的过错。别人的过错,是他们自己的罪过。他们因此而受苦或享乐,都是自己造成的。他做好事,他就得到自己的快乐。要观察自己,观察每一个动作,站着、走路、坐着、躺着,都要训练自己,让自己保持正念。”—Luang Pu Khao Analayo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就是事实。这条真理,谁都无法逃脱。坐着也会死,躺着也会死,吃着也会死,不吃也会死,生病了也可能会死,不生病也可能会死。死
  • 0
    当心已经坚定不移后,他便仔细观察,佛陀成道后遵循的传统是什么,佛陀尊敬和敬仰的是什么,仔细查阅所有佛陀的情况,发现他们都是一样的,完全相同。他们的心都集中在成就佛陀的法之核心,成就佛陀的法之核心。成就佛陀的法之核心,就在于这一点,坚定不移,永不退缩。就像一根深植在水中的桥墩,即使四面八方的风吹来,它也纹丝不动。又如一座山峰,即使四面八方的风吹来,它的心也丝毫不动,稳如磐石,牢不可破。这就是心坚定地
    优婆塞 9-3
  • 0
    我们都必须最终达到涅槃,但不同之处在于快慢而已。没有一个人能例外,那些年纪大了的人都会进入涅槃。只要修行正确,迟早会达到涅槃。如果修行不正确,即使很慢、很艰难,也还是会到达。没有人能逃避,所有人最终都要进入涅槃,没有例外。如果谈到所有人都能到达涅槃,这看起来似乎不太可能。那些性格不端、不守规矩的人可能一时达不到涅槃。有一世他们行为不端,有一世他们行为下流。但到了后面的几世,他们可能会变得好一些,他
    优婆塞 9-3
  • 1
    尊者舍利弗告知比丘尼们,令她们在比丘尼僧团中出家。 那位女性出家后,被称为Kundalakesi Theri。她经过几天的努力,便证得了阿罗汉果,并具备了四种无碍(ปฏิสัมภิทา Patisambhidā) 某天傍晚,比丘们在法堂中聚会讨论时说道:“Kundalakesi Theri不需要依赖太多的法,便能达到出家人的最高成就。据说她曾与一名强盗进行一场大战,最终胜利后出家。” 佛陀得知比丘们正在讨论此事,便开示道: “比丘们!你们不要轻视我所教的法,不论
  • 0
    当我们进行禅修时,烦恼逐渐减少,作为痛苦根源的烦恼也随之减少。随着烦恼的减少,痛苦——烦恼的结果——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我们会感受到:没错,就是这样! 以前,快乐很难得到,即使得到了快乐也维持不了多久。 痛苦来得很容易,任何小事都可能让心情变差,只要有任何不符合我们喜好的事情,或者不合我们心意的情况。 “事情不该是这样的,他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他会那样,为什么会是这样?” 痛苦立刻出现,虽然不是像坠入
    优婆塞 9-1
  • 1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有关无助相布施的看法,大乘经典《金刚经》上说:“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句话的意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被人曲解。譬如, 在一场大灾难中很多人受了伤,濒临死亡,必须需要大量的钱财和医药来医治,此时,非常的缺医缺钱,这个时候,有一个富人他受到宗教的影响,做好事有善报的思想来捐款捐钱,按照经典上
  • 0
    “法 ธรรม” 这个词仅仅一个词就有很多含义,但最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法 ธรรมะ" 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然法则在进化的每一个阶段中正确履行的责任,以便在个人和集体,甚至全世界范围内,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 佛使比丘Judge翻译泰语导致争斗、仇恨和争夺的原因来自于“欲望”的无止境。 世人所追求的两样东西,即“利益”和“名誉”,正如佛陀常说,众生执着的对象是“我们自己”(名誉)和“我们的东西”(利益)。
    优婆塞 8-29
  • 124
    涅槃是不是彻底的消失了
  • 17
    据南传上座部的教法,认为名色法中无我,物质和精神都是刹那生灭的色聚、不断的生灭相继而形成。认为自然界(时节生色)是火界所造。没有所谓的创世之神。那么请问四大种,由其是火界,又是谁造的?四大种怎么生起的?
  • 0
    1、要做一个觉行者,不要做一个贪行者。 觉行者遇上贪境时会知道自己内心的贪念的生起,会通过修32身分、四界差别观、与不净观等来观照它而制止它的继续增长。但是贪行者会身心都栽进去而不能自拔。 2、️要做一个觉行者,不要做一个嗔行者。 觉行者遇上嗔境时会知道自己内心的嗔念的生起,会通过修慈爱心、正思维等来观照它而制止它的继续增长。能够面对冤家而冷静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能够看到对方的优点,能够如理思维而不爭执。但
    优婆塞 8-28
  • 8
    求阿姜曼尊者传记,各位善友 我怎么都找不到 电子档的 哪位师兄有 发给我 感谢你们
    dmnv9999 8-28
  • 6
    学习了佛教史和源流,我最认可法脉一直流传的上座部。 求VX群?
    弃尸林 8-18
  • 3
    目前我附近只有北传的寺院,我在北传拜佛禅修会冲突吗 前段时间本来想办理皈依,意识到不同宗派还是有区别的,暂时身边只有北传的寺院。就搁置下来了。 有时也跑寺院,练禅修。
  • 6
    上座部自佛灭后,一向皆传承迦叶之教,并无违诤。在三藏中,以经为主要,其次才及于律论。直至三百年初,有迦多衍尼子者,首宏论藏,以经律为次,并造发智论 (1),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皆有实体,但不信大天五事,由是另成一派,名说一切有部。其余上座部中,与众冲突,迁往雪山,改名雪山部,其后在一百年间,竟分出九部,连同此二部,共十一部,其教义有如下述: 一、雪山部 此部即上座部的后身,因迁住雪山,改名雪山部。其教义
    绯流琥 8-10
  • 8
    三果圣者过世后会转生至净居天,并在那里入灭,这是巴利文圣典经藏中多处有记载。 其中,《中部》的73经就有明确提到。 然而,这并不是指三果圣者能够“入灭”。 “入灭”这词是指去世后不会再转生,因此只有阿罗汉才可“入灭”。 因此,正确的理解应是,三果圣者会在那里成为阿罗汉,所以才会在那里“入灭”。 《相应部12.51》提到,当一个人证得涅槃,他明白,“生已被灭尽,和不会再转生了” 《相应部38.1》说,“涅槃”是指灭尽贪、
  • 0
    观点仅供参考,原文如下:www.sky.yn.gov.cn/ztzl/yq30zn/zgwj/zjyjs/732206887597057032
    crossggee 8-8
  • 8
    有些人说阿罗汉的定就是说啊,六根关闭,你在外面说话他也听不到感觉不到,真的假的。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2

会员: 贤友

目录: 佛教